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P16

  ..续本文上一页既可碎为多尘,则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故云即非一合相,不过是名一合相而已。“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以其无有自性故。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而昧一多平等之理,故执世界为一合相。

  又以世界之一相,喻真性;微尘之多相,喻烦恼。众生迷真起妄,妄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如碎世界为微尘,烦恼虽多,究竟妄无自性,非实有体。若烦恼是实有者,佛即不说是烦恼。何以故?佛说烦恼全体即真,故即非烦恼,但是假名无实,名曰烦恼。如微尘无自性,非实有体,若微尘是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征释云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真性亦复如是。以真性不离烦恼,故即非真性,是名真性。如世界不离微尘,故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以真性是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不能随缘而成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今既从真起妄,如来说真性,即非真性,是名真性。如世界是实有,即是一合相,以一界合多尘所成之相,不可再碎为尘;今既碎界成尘,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佛谓须菩提,言真性者,即是不可说。若言真显妄,则成二妄。但凡夫之人,不明真性,贪著事相,故说有真性耳。如佛告须菩提言:一合相者,即是不可定说,是一是合,但凡夫贪著其事耳。此段言尘界非多非一,正显真妄非一非多,与法应非一非多,一多平等也。D、非一多以显平等竟。

  E、即诸见以显平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此断二十六种,贪著实有我见疑。上云: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恐疑实有我见,故以非有非无破之。谓须菩提曰: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在汝之意,以为云何?是人还能解我所说之义不?空生深悟平等实相,般若本体,我即无我。无我说我,故答曰: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诸见平等之义。

  问:前说我等四相,此说四见,是同是异?答:相者,法所现也;见者,心所取也。执相是粗,执见是细。粗执易除,细执难破。如来示有我等四见,执著既离,此乃不见而见,非同凡夫虚妄分别之见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征释正义,何以故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之义。世尊,如来说我等四见,即非我等四见,以四见无有自体可得故。为对治众生执著之心,假立名言,而说我等四见。故曰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经中前言离我相,此云离我见,其理已是深一层。诸见俱离,则平等之本体斯显。

  上来显自性平等之后,再显诸相平等,首明生佛平等,则圣凡无二;次空有平等,则不属断常;三法应平等,则无有去来;四一多平等,则尘界性空;五诸见平等,则药病双祛。以归无住真义,般若本体。二、直显般若本体竟。

  (Ⅱ)通结始终心要,分三

  (一)直指知见 (二)持说福胜 (三)正示观法

  (一)直指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通结正宗分中,从始至终,所说心要之法。经初,空生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则答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至此结归则曰:应如是知见,如是信解,是即首尾照应。

  佛谓须菩提:若有真正发菩提心之人,于我前来所说一切法,应当如是知见信解。一切法,乃通指上文,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如汝问我:云何应住?我则教汝: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汝今应如是知。如汝问我:云何降伏其心?我则教汝: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汝应如是见。如汝问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则教汝: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汝应如是信解。虽然我如是说,汝能如是知见信解,还要不生法相,始得与般若相应。法相即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相。果能法相不生,则知为真知,见为真见,信解亦为真信解。诸相销亡,一心无寄,般若玄旨,妙极于斯矣。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乃如来随机演说,如谷应声。如来心中,原无法相。前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曰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一)直指知见竟。

  (二)持说福胜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此断二十七种,持经功德取相疑。上云:不生法相,恐疑既一切法,不生法相,则持经功德,宁非取相耶?故说此以破之。佛谓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此云无数)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指住相布施之人,非指无住行施菩萨;若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可比较。以住相布施,乃为有漏;若更有发菩提心之男女,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而能受持读诵以自利,为人演说以利他,二利繁兴,其法施之福,乃是无漏,自然胜彼宝施之有漏矣。(二)持说福胜竟。

  (三)正示观法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征释福胜所以。先示说法之轨则,再示观法之功能。全经结局于此。正如来至极悲心,于法会告圆之际,特征起释成,仍以三种般若而结归之。为人演说,是文字般若;不取于相,是观照般若;如如不动,是实相般若。

  征问:云何为人演说,而能福胜无量宝施?释曰:不取于相,虽依文字般若而说,不取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能演出文中所诠之观照妙智,实相妙理,智与理冥,理得智显。

  不取于相,即观照工夫。观照功深,而能离相。不取我相,法相,非法相;照见我空,法空,空空。三执全消,三空顿证。

  如如不动,即实相本体。此体本是一心真如之理,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若心取相则动,则不如如;不取于相,则如如不动矣。

  末世发菩提心众生,果能如是为人演说,依如理起如智,以如智照如理,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其福胜彼无量宝施。

  “何以故”者,重征以何之故,定要不取于相。意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复示以真空观智,照破一切诸法之妄相,方见般若实相之本体。

  “一切”者,切字去声,包括之词。即举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三界一切有为生灭之法,悉皆虚妄,不是真实。乃由众生遍计所执,执为实有。此乃情有理无,以般若智照照之,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如梦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电光,一一不实无常,无可爱乐。迷时非有似有,悟时有即非有。

  如梦者,梦中境界,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不可得。永嘉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又不待醒后方无,正当梦时,何尝实有?因众生梦想颠倒,妄执为实,梦可爱境,心生爱恋;梦可畏境,心生畏惧。即心随妄境转也。

  现前身境亦复如是,本非实有。由众生处在长夜迷梦之中,曾不觉悟,迷执为实,妄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枉受生死之苦!

  问:梦境非实,人所皆知,现前身心世界,日间所见之境,何得谓为梦境耶?答:子但知一夕之梦为梦,而不知一生之梦,为大梦。诸葛武侯曰:大梦谁先觉?即指一生之梦也。更不知历劫之梦,为迷梦,自有无明不觉以来,即在梦中。生相无明未破,其梦尚未大觉,佛直破生住异灭,四种梦心,方称大觉。子不知人生是梦,即在梦中未觉,故不信一切皆为梦境。

  如幻者,有为诸法,悉皆如幻。犹如幻师,以幻术力,现出种种幻事。如咒土生瓜,符水化鱼等,举体虚妄,现前似有,孩儿认以为真,大人知其是妄。现前身境,亦复如是。迷者执为实有,悟者乃觉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乍起乍灭,而不久停。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无实体。如露者,露即朝露,须臾之间,见日即晞。如电者,电即电光,生时即灭,倏忽便无。一切有为诸法,亦复如是,悉皆无常不实,自当于此诸法看得空,方能用功著得力。梦等六喻,即是入真空之微妙观门。以此观照妙智,能入实相妙理,方得般若本体。故如来最后垂嘱云:应作如是观。“应”者当也;“如是”,即六种譬喻;“观”,即妙智。舍此妙智,安契如如不动之理,而证法身真境,直到涅槃彼岸也。

  又复当知,于一切有为法中,而起六种妙观,但观虚妄生灭之相,即见如如不动实相。并不必拨万有,而觅真空。如庞居士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又百丈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果能如是,方堪入廛垂手,教化众生,为如来使,行如来事矣。正宗一大科至此已竟。

  Ⅲ、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正信受流通,亦即经家叙意,结集经藏之时,必叙大法之始终,始则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终则佛说是经已,一会欢然。此乃结经之常仪也。

  佛说,即我佛妙观察智,观察众生机宜,能信般若大教,故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饭食,洗足安坐。先已无言说法,说出无字金刚,以为本经之发起。后被当机觑破,赞叹启请。再说这卷文字般若,既有文字,必落言说,故云佛说。

  此经所说,不出降心住心,观照之功;如如不动,实相之理;为众断疑生信,从始至终,重一信字。初当机闻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乃问曰:“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则诫曰:“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迨后当机既悟妙理,乃生净信。则曰:“世尊!若复有人,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又举喻较量,乃曰: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无量亿劫恒沙身施。

  正宗将毕,如来结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即为人演说,亦须不取于相,方尽金刚妙理,方契实相般若,如如不动之本体。至此经义已尽,不须再说。故曰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解见在前,即诸四众弟子,一切世间,三善道众生,闻佛所说之教,能解教中之理,故皆大欢喜,即法喜充满也。信受奉行者,既深解实相之理,则疑断信生,受持无失,蹑解起行,奉为指南,力行不倦。闻佛所说,即闻慧;皆大欢喜,即思慧;信受奉行,即修慧;闻思修三慧具足,何难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中所云: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良有以也。今者讲演已竟,法会已周,请各从闻思修,速证无上菩提,是所望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