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P15

  ..续本文上一页行,王欲布施,需用财宝,向取之时,只要有土处,掘之便得财宝。六女宝,名净妙德,不由胞胎受生,乃属化生。七主兵臣宝,亦云将军宝,名离垢眼,善识兵法,名闻四洲。轮王有此七宝,故得王四洲国土,具足千子,其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不过比佛之相,稍不明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即解如来所说离相之义,法身不可相见,故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尔时世尊,为破众生著相之心,而说偈言。若一切众生,以三十二相之色,以为能见我者;以四辩八音之声,而求我者,此皆寻言取相,非正知见。纵有所修,必蹈邪径,邪者偏邪,偏于有边,故曰是人行邪道,道即径也。色声为外尘之法,见求乃内心之执,法执未破,安得亲见离相法身,故曰不能见如来。此佛为离常见,令人不滞于有也。

  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

  肇法师云: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A)离有见竟。

  (B)离空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断二十三种,福果非关福相疑。上云:不应以三十二观如来,如来是福果,三十二相,是积福所成之相,既云不应以相观佛,则福果非关福相矣,恐人不滞有见,而落空见,以一切相皆不取,而成断灭。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汝若因闻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便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又执无之过;譬如出囿入网,解脱良难,执药成病,缠绵更甚。古德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故诫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而得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如来出过诫劝,因上文正宗以来,屡言无相,无得,无说无法,破相之谈,可谓极矣。当知佛以众生著相,故教以离相之法,并佛相亦离,则十界之相俱离,若执空为是,必至断灭因果,堕一阐提。故如来于此,叮咛至再,为离断见,令人不落于空也。佛恐须菩提,一向解空第一,闻此破相之谈,遂起执空之念,故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必至拨无因果,说诸法断灭,所以不惜唇舌,复诫劝之曰:莫作是念。

  “何以故”下,征释正义,良以发菩提心者,非但不应取法,亦不应取非法;双离空有,方归中道,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之教人离相,以有相之常见当离,而空相之断见亦当离,何尝教人断灭相耶!

  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此经前来,如来皆谈妙有,非有非空,故即有以说空;此后至正宗分止,皆说真空不空,故即空而显有;则不滞空有,双离断常,岂非中道实相,平等般若本体乎。(B)离空见竟。

  (C)较福胜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此较量无我福胜,若发心菩萨,以恒河沙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所得福德,可谓多矣。若心有所著,乃为住相布施,则成有漏之福,感报人天,不到彼岸。若复有人,虽不能以沙界七宝布施,但能知一切法无我,其福自胜。知一切法无我者,知人无我,则破我执;知法无我,则破法执;二执既破,即证无生法忍。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即修行六度,亦不住人法之相,一体空寂,湛然平等,忍可于心,故曰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者。以前之菩萨,宝施有漏。此之菩萨,法忍为真。即前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为得无漏福德,故胜。

  “何以故”下,征释福胜所以。意谓何以故,此菩萨福胜于前?以诸菩萨不受有漏福报也。“以”因也,诸助语词。有漏之福,终有穷尽。永嘉禅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福尽必堕,是以不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尊者,不了不受福德之义,故复问佛: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佛告之曰:须菩提,若菩萨受福德,即是心有贪著,乃成有漏因果,不成菩提。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方成无漏;是不贪著之故,说不受福德。B、离空有以显平等竟。

  C、无去来以显平等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此断二十四种,化身出现受福疑。上云:菩萨不受福德,又云不可色见声求,何以如来受九界众生供养恭敬,现身说法耶?故以法身无相而破曰: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前所说,如来者,即诸法一如之义。如者,如如不动,动既不动,安有去来坐卧之相。故征释云:何以故,如来无有去来坐卧之相?如来者,法身理体,周遍十方;既然周遍,则来无可来,去无可去,故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问:如来入城乞食则去,归到祇园则来,何得云无去来?答:云驶而见月运,月本不曾有运;舟行而见岸移,岸亦何尝有移。乃随众生机见耳!

  金刚解义云:如来二字之义,而示以真佛无相也。盖真如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月本非来;水浊月隐,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浊,佛本无去来。其去来者,应现化身也;无去来者,真性法身也。C、无去来以显平等竟。

  D、非一多以显平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断二十五种,法身应身一异疑。上云: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恐人执著应身,随机应现,示有去来,而生一异之见。故举世界微尘,非一非异以破之。问须菩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之为微尘。在汝之意,以为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耶?不多耶?须菩提就事答言:甚多,世尊!此处亦有他本,无“须菩提言”四字,有者居多,故今从多数也。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何以故”者,征起释成。谓何以故,我说甚多;我不执实有故,随顺世谛而说多耳,若是微尘众是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乃重征更释。所以不说者是何之故,佛说微尘众,本无自性,乃是碎世界之所成,非实有体,故曰即非微尘众;不过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微尘众。

  世界可碎为尘,微尘可合成界,则世界微尘,皆无自性,皆非实有;而众生无有般若妙智,处处执著。闻世界著世界,闻微尘著微尘;计世界为一,计微尘为多。界既可碎之为尘,则一非定一;尘既可合之成界,则多非定多。多非定多,则即多是一;一非定一,则即一是多。一多交互,一多无碍,此性何尝不平等也。

  刊定记云: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故弥勒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异即多也。

  昔秦跋陀禅师,问生公曰:“作么生说色空义?”生曰:“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师曰:“众微未聚,唤作甚么?”生罔对。师曰:“汝只说得果上色空,不曾说因中色空。”问:“如何是因中色空?”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于此透得,方信平等法界,非一非异。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上明微尘非多,此明世界非一。复称世尊云: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本是微尘积聚所成。聚则界有,碎则界空;亦无自性,非实有体,故曰即非世界。不待碎后方空,即现在之时,性常自空,非真实有。犹如梦境,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凡夫处长夜大梦之中,迷执实有世界,若至悟后,了知世界性空。永嘉禅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又不独觉后方空,即在迷位之中,一切世界,未始不空?故曰即非世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故曰是名世界。

  “何以故”下,征释世界非实。何故我云,如来说即非世界,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指真性言。真性遍满十方,惟一无二。真性乃是整个,合而不分,本非有相,强名曰相,能为一切诸法所依之体。非由假合而成,无始以来,常住不变,为诸法中实。非虚非幻,而世界安得而比之。世界是假合,聚尘所成故;世界有变迁,劫尽则坏故;世界是虚幻,乃非实有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真性耳,岂有是理耶!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者,此仍是须菩提语。谓如来说,真性平等一相,为一合相;真性如虚空,本来无相可得,故曰即非一合相;无名勉强安名,故曰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此佛见须菩提所言不错,乃顺其语而告之曰:真性虽为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以其离言说相故,非语言之所能及故;“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者。以凡夫之人,不明真性之理,本来离相,妄生贪著。

  “一合相”,又释,谓世界若执为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以世界之一相,乃和合多数之尘相所成,故如来说一合相。世界…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