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王欲布施,需用財寶,向取之時,只要有土處,掘之便得財寶。六女寶,名淨妙德,不由胞胎受生,乃屬化生。七主兵臣寶,亦雲將軍寶,名離垢眼,善識兵法,名聞四洲。輪王有此七寶,故得王四洲國土,具足千子,其身金色,亦有叁十二相,不過比佛之相,稍不明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即解如來所說離相之義,法身不可相見,故雲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世尊,爲破衆生著相之心,而說偈言。若一切衆生,以叁十二相之色,以爲能見我者;以四辯八音之聲,而求我者,此皆尋言取相,非正知見。縱有所修,必蹈邪徑,邪者偏邪,偏于有邊,故曰是人行邪道,道即徑也。色聲爲外塵之法,見求乃內心之執,法執未破,安得親見離相法身,故曰不能見如來。此佛爲離常見,令人不滯于有也。
華嚴經雲: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肇法師雲:諸相煥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法身清淨,猶若虛空,無有染礙,不落一切塵境。(A)離有見竟。
(B)離空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斷二十叁種,福果非關福相疑。上雲:不應以叁十二觀如來,如來是福果,叁十二相,是積福所成之相,既雲不應以相觀佛,則福果非關福相矣,恐人不滯有見,而落空見,以一切相皆不取,而成斷滅。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汝若因聞色見聲求,是行邪道,便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是又執無之過;譬如出囿入網,解脫良難,執藥成病,纏綿更甚。古德雲:甯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故誡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而得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如來出過誡勸,因上文正宗以來,屢言無相,無得,無說無法,破相之談,可謂極矣。當知佛以衆生著相,故教以離相之法,並佛相亦離,則十界之相俱離,若執空爲是,必至斷滅因果,墮一闡提。故如來于此,叮咛至再,爲離斷見,令人不落于空也。佛恐須菩提,一向解空第一,聞此破相之談,遂起執空之念,故曰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必至撥無因果,說諸法斷滅,所以不惜唇舌,複誡勸之曰:莫作是念。
“何以故”下,征釋正義,良以發菩提心者,非但不應取法,亦不應取非法;雙離空有,方歸中道,故于法不說斷滅相。佛之教人離相,以有相之常見當離,而空相之斷見亦當離,何嘗教人斷滅相耶!
華嚴經雲: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諸佛說空法,爲治于有故,若複著于空,諸佛所不化。此經前來,如來皆談妙有,非有非空,故即有以說空;此後至正宗分止,皆說真空不空,故即空而顯有;則不滯空有,雙離斷常,豈非中道實相,平等般若本體乎。(B)離空見竟。
(C)較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此較量無我福勝,若發心菩薩,以恒河沙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所得福德,可謂多矣。若心有所著,乃爲住相布施,則成有漏之福,感報人天,不到彼岸。若複有人,雖不能以沙界七寶布施,但能知一切法無我,其福自勝。知一切法無我者,知人無我,則破我執;知法無我,則破法執;二執既破,即證無生法忍。于叁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即修行六度,亦不住人法之相,一體空寂,湛然平等,忍可于心,故曰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者。以前之菩薩,寶施有漏。此之菩薩,法忍爲真。即前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爲得無漏福德,故勝。
“何以故”下,征釋福勝所以。意謂何以故,此菩薩福勝于前?以諸菩薩不受有漏福報也。“以”因也,諸助語詞。有漏之福,終有窮盡。永嘉禅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福盡必墮,是以不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尊者,不了不受福德之義,故複問佛: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佛告之曰:須菩提,若菩薩受福德,即是心有貪著,乃成有漏因果,不成菩提。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方成無漏;是不貪著之故,說不受福德。B、離空有以顯平等竟。
C、無去來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此斷二十四種,化身出現受福疑。上雲:菩薩不受福德,又雲不可色見聲求,何以如來受九界衆生供養恭敬,現身說法耶?故以法身無相而破曰: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前所說,如來者,即諸法一如之義。如者,如如不動,動既不動,安有去來坐臥之相。故征釋雲:何以故,如來無有去來坐臥之相?如來者,法身理體,周遍十方;既然周遍,則來無可來,去無可去,故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問:如來入城乞食則去,歸到祇園則來,何得雲無去來?答:雲駛而見月運,月本不曾有運;舟行而見岸移,岸亦何嘗有移。乃隨衆生機見耳!
金剛解義雲:如來二字之義,而示以真佛無相也。蓋真如法身,本無去來。其來也,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其去也,心垢不見,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現,月本非來;水濁月隱,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濁,佛本無去來。其去來者,應現化身也;無去來者,真性法身也。C、無去來以顯平等竟。
D、非一多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斷二十五種,法身應身一異疑。上雲: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恐人執著應身,隨機應現,示有去來,而生一異之見。故舉世界微塵,非一非異以破之。問須菩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之爲微塵。在汝之意,以爲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耶?不多耶?須菩提就事答言:甚多,世尊!此處亦有他本,無“須菩提言”四字,有者居多,故今從多數也。
“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何以故”者,征起釋成。謂何以故,我說甚多;我不執實有故,隨順世谛而說多耳,若是微塵衆是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乃重征更釋。所以不說者是何之故,佛說微塵衆,本無自性,乃是碎世界之所成,非實有體,故曰即非微塵衆;不過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微塵衆。
世界可碎爲塵,微塵可合成界,則世界微塵,皆無自性,皆非實有;而衆生無有般若妙智,處處執著。聞世界著世界,聞微塵著微塵;計世界爲一,計微塵爲多。界既可碎之爲塵,則一非定一;塵既可合之成界,則多非定多。多非定多,則即多是一;一非定一,則即一是多。一多交互,一多無礙,此性何嘗不平等也。
刊定記雲: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爲界,界無一性。故彌勒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異即多也。
昔秦跋陀禅師,問生公曰:“作麼生說色空義?”生曰:“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師曰:“衆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對。師曰:“汝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曾說因中色空。”問:“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于此透得,方信平等法界,非一非異。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上明微塵非多,此明世界非一。複稱世尊雲: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本是微塵積聚所成。聚則界有,碎則界空;亦無自性,非實有體,故曰即非世界。不待碎後方空,即現在之時,性常自空,非真實有。猶如夢境,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凡夫處長夜大夢之中,迷執實有世界,若至悟後,了知世界性空。永嘉禅師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又不獨覺後方空,即在迷位之中,一切世界,未始不空?故曰即非世界。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故曰是名世界。
“何以故”下,征釋世界非實。何故我雲,如來說即非世界,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指真性言。真性遍滿十方,惟一無二。真性乃是整個,合而不分,本非有相,強名曰相,能爲一切諸法所依之體。非由假合而成,無始以來,常住不變,爲諸法中實。非虛非幻,而世界安得而比之。世界是假合,聚塵所成故;世界有變遷,劫盡則壞故;世界是虛幻,乃非實有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真性耳,豈有是理耶!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者,此仍是須菩提語。謂如來說,真性平等一相,爲一合相;真性如虛空,本來無相可得,故曰即非一合相;無名勉強安名,故曰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此佛見須菩提所言不錯,乃順其語而告之曰:真性雖爲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以其離言說相故,非語言之所能及故;“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以凡夫之人,不明真性之理,本來離相,妄生貪著。
“一合相”,又釋,謂世界若執爲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以世界之一相,乃和合多數之塵相所成,故如來說一合相。世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