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P8

  ..续本文上一页即真即俗,属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乃中谛也。是名二字,以般若离一切相,但是假名故,以般若即一切法,不坏假名故。亦有一说,以第一句作中谛,第二句作真谛,第三句作俗谛,理亦可通。(1)请名教持竟。

  (2)即事显用,分二

  A、彰般若离相用 B、彰般若无住用

  A、彰般若离相用,分五

  (A)说法离相 (B)依正离相 (C)显示经功 (D)闻义述解 (E)结成离相

  (A)说法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此下乃如来用金刚妙慧,扫荡一切执情,以显般若离相胜用。恐疑前云无法可说,今复立名教持,未免前后相违,故问空生,在汝之意,以为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且喜空生已解般若离相之旨。答曰:如来无所说。此无所说,非默尔不说,乃知般若离文字相,终日说而无说也。

  黄檗心要云: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著一字。(A)说法离相竟。

  (B)依正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依报离相也。依报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报土,与众同依故。依报大者为世界,小者为微尘。众生多执依报为实境,不达尘界性空。以世界散为微尘,则尘无自性;由微尘积成世界,则界无自性。悉假因缘,因缘故空;是以如来说即非微尘世界;不坏俗谛故,说是名微尘世界。

  般若明空,乃是真空,而非顽空。但离一切差别之相,而见平等实相,并不坏一切相。若坏相,则相外取空,即非般若真空。古德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何尝拨山河大地?又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尘界即非尘界,是名尘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正报离相也。“正报”者,各人别业所感之果报身,与众不同故。三十二相,是应身佛,积福所成之正报身,与九界众生不同,积百福成一相,以积福为因,故感胜报。文中上二如来,指法身如来;第三指本师释迦牟尼。众生多执正报为实身,佛未审当机,已否会取离相之用,故举己身为勘验,正是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幸当机已悟应身佛相,虽属庄严,终是有为生灭之法。故答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下征释,即是非相者,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也。法身清净,不可相见故,是名三十二相者,是名应身有为之相也。应身庄严,积福所成故。

  问幻化空身即法身,何以佛身三十二相,即是非相?答:幻化空身,体即法身,非言其相也。应身亦然,应不离法,法即应本,亦不可离却应身,别觅法身。应身有为之相,虽非法身实相;而应身所依之体,本是法身真体。但能离相,世间一切诸法,一一无非常住法身。(B)依正离相竟。

  (C)显示经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此显示经功离相,较胜财施。前七宝属外财,此身命属内财。以经理深进一层,而较量亦增一层。身施,如尸毗割肉喂鹰;命施,如萨埵之将身饲虎。受持四句为他人说,以此般若,自他兼利;不唯宝施弗及,即身命布施,亦难与等。

  破空论云:七宝为外施,身命为内施。内施福德,虽复倍胜,以格持经,终不能及。以施身,未必永断身因;持经法施,能断自他生死因故。

  问:经中往往言四句偈等,功德殊胜,竟超恒沙身命布施,未免令人难信。答:至理一言,可以转凡成圣,其功德岂可思议。喻如世间天子之玺,不过荆玉一方,篆文八字,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其力用也,则未易可言,而能统御四海,协和万邦,封爵命官,安民施政,岂可以其文之少,而不信其用之大耶?(C)显示经功竟。

  (D)闻义述解,分二

  a、当机伸解 b、世尊印述

  a、当机伸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解自闻希有。心印疏云:当机前请降住之法,所以佛为指示,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未免茫然,故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因伊一问,累我世尊,且诫且谈,展转发明,循循善诱,曲曲提撕,已至今日。所谓阳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当机此际,抛下草庵,趋入宝所,方见老汉真心,始解太平无象,是以感悔流涕,喜极成悲。

  “闻说是经”者,即闻前来所说,契理契机之文字般若,依之而起观照般若,深解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之义。趣者归趣,归于实相,无相无不相之理。始知般若真心,人人本具,一向怀珠乞丐,枉受穷苦,因悟伤迷,故此涕泪悲泣也。

  此处复叹希有者,文虽同前,义则迥别。前乃赞佛日用寻常,莫非本地风光,示人以无言说之般若,全体大用;此乃赞佛,能以言说之文字般若,令生观照般若,深契实相般若,所谓不因渔父引,焉得见波涛,自庆已得亲证实到。

  经典曰甚深者,我法双空,是深般若,并空亦空,为甚深般若。从昔日阿含会上,证得我空慧眼以来,自谓满足,并不解法空之理,何况空空,亦非佛于方等,及般若前,不曾说过,因不解,则闻与未闻等,故曰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叹他闻希有。空生乍闻般若真空之说,恐无知音,故前率尔致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佛诫之曰: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意末法之中,尚有生信之人,况现在乎?当时尊者,虽未致辩,犹未断疑。至此深解义趣,始信佛言不谬。

  得闻是经,是闻文字般若;信心清净,是起观照般若,照见我法双空,并空亦空。信得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生实相者,以净信既生,则诸法不生,即是实相生焉。即字不假前后,当下即是。犹大品所云:诸法不生,而般若生。诸法不生,功由观照,所生般若,乃是实相。实相本自无生,因观智而得现前,说名为生也。

  “当知是人”下,以既证实相,而得无生法忍,任运修行,中中流入萨婆若海,至大菩提果,名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即是佛果。信心清净,为能成就;佛果功德,是所成就。

  “世尊”下四句,呈解实相之义。实相原非他物,即是非相。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四句咸离,百非尽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名实相。此中一往观之,是离一切相。究竟言之,仍是即一切法。实相者,不必拨诸相,而见实相。诸法之上,一一无非实相也。

  实相,是诸法所依之体;诸法虽多,其体本一;依一实相,而成诸法;融会诸法,原一实相。故曰不必拨诸相,而见实相。但了诸法相妄,离诸法虚妄之相,便见实相矣。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不必毁器而见金,但离器之差别相,便见金之平等相。下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是实相之法。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此明后闻希有。闻经约教,信解约理,受持约行。谓我今生当佛世,亲承面命耳提,得闻如是文字般若之经教,信解实相般若之至理,自应称理,受持观照般若之妙行,此不足为难。若当来之世,末法众生,目不睹玉毫之相,耳不聆金口之音,法弱魔强,斗诤坚固,其有众生,夙植善根,得闻是经,信心清净,深解离相无住之旨,依解起行,终身受持,是人即为不断佛种,第一希有。是人与前当知是人同。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何以故”下,三重征释,盖我谓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者,果何以故?因此人知实相即是非相,非相即是实相。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二相,即属断常二见,不名实相,亦不可有离无二相之外,而别求实相。故初何以故下,先释实相之不离无相。曰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次“所以者何”下,再释实相之不离有相,曰我人等相,即是非相,此乃不住有无二边,若有无住,仍非究竟离相,究竟无住。后“何以故”下,三释离一切相者,是更进一步,不独有无二相当离,即能离之离,亦复当离;至离无可离,则诸妄既尽,法身理显,即名诸佛。a、当机伸解竟。

  b、世尊印述,分二

  (a)印证 (b)述成

  (a)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有二释:一印证之词,以当机耳闻如来文字之教,深解真如实相之理,呈白三空观照之智,一一皆是,故曰如是如是。二相契之称,盖佛前则教其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机至此,深解义趣,一肩担荷,对佛呈解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二“即”字,遥遥相对,佛故告曰:我心如是,汝亦如是,须善护持。此则以心印心,正可续佛慧命。故曰如是如是。

  此乃别证,宗通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深妙之理。当闻法时,不生惊愕;当思维时,不生怖惧;当修习时,不生畏阻,当知是人,荷担如来,甚为希有。

  问:经中何理,是可惊疑怖畏?答:即所说三空之理。初无我等四相,人天闻之,甚为可惊,以其执著我等四相,不能亲证我空故。二非无我等四相,二乘闻之,甚为可怖,以其不能非却无我等四相,而证法空故。三离一切诸相…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