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P8

  ..續本文上一頁即真即俗,屬無相無不相之實相,乃中谛也。是名二字,以般若離一切相,但是假名故,以般若即一切法,不壞假名故。亦有一說,以第一句作中谛,第二句作真谛,第叁句作俗谛,理亦可通。(1)請名教持竟。

  (2)即事顯用,分二

  A、彰般若離相用 B、彰般若無住用

  A、彰般若離相用,分五

  (A)說法離相 (B)依正離相 (C)顯示經功 (D)聞義述解 (E)結成離相

  (A)說法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此下乃如來用金剛妙慧,掃蕩一切執情,以顯般若離相勝用。恐疑前雲無法可說,今複立名教持,未免前後相違,故問空生,在汝之意,以爲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且喜空生已解般若離相之旨。答曰:如來無所說。此無所說,非默爾不說,乃知般若離文字相,終日說而無說也。

  黃檗心要雲: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A)說法離相竟。

  (B)依正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依報離相也。依報者,衆生共業所感之果報土,與衆同依故。依報大者爲世界,小者爲微塵。衆生多執依報爲實境,不達塵界性空。以世界散爲微塵,則塵無自性;由微塵積成世界,則界無自性。悉假因緣,因緣故空;是以如來說即非微塵世界;不壞俗谛故,說是名微塵世界。

  般若明空,乃是真空,而非頑空。但離一切差別之相,而見平等實相,並不壞一切相。若壞相,則相外取空,即非般若真空。古德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何嘗撥山河大地?又雲: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塵界即非塵界,是名塵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此正報離相也。“正報”者,各人別業所感之果報身,與衆不同故。叁十二相,是應身佛,積福所成之正報身,與九界衆生不同,積百福成一相,以積福爲因,故感勝報。文中上二如來,指法身如來;第叁指本師釋迦牟尼。衆生多執正報爲實身,佛未審當機,已否會取離相之用,故舉己身爲勘驗,正是爲憐叁歲子,不惜兩莖眉,幸當機已悟應身佛相,雖屬莊嚴,終是有爲生滅之法。故答雲: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下征釋,即是非相者,非是法身無爲之相也。法身清淨,不可相見故,是名叁十二相者,是名應身有爲之相也。應身莊嚴,積福所成故。

  問幻化空身即法身,何以佛身叁十二相,即是非相?答:幻化空身,體即法身,非言其相也。應身亦然,應不離法,法即應本,亦不可離卻應身,別覓法身。應身有爲之相,雖非法身實相;而應身所依之體,本是法身真體。但能離相,世間一切諸法,一一無非常住法身。(B)依正離相竟。

  (C)顯示經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此顯示經功離相,較勝財施。前七寶屬外財,此身命屬內財。以經理深進一層,而較量亦增一層。身施,如屍毗割肉喂鷹;命施,如薩埵之將身飼虎。受持四句爲他人說,以此般若,自他兼利;不唯寶施弗及,即身命布施,亦難與等。

  破空論雲:七寶爲外施,身命爲內施。內施福德,雖複倍勝,以格持經,終不能及。以施身,未必永斷身因;持經法施,能斷自他生死因故。

  問:經中往往言四句偈等,功德殊勝,竟超恒沙身命布施,未免令人難信。答:至理一言,可以轉凡成聖,其功德豈可思議。喻如世間天子之玺,不過荊玉一方,篆文八字,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其力用也,則未易可言,而能統禦四海,協和萬邦,封爵命官,安民施政,豈可以其文之少,而不信其用之大耶?(C)顯示經功竟。

  (D)聞義述解,分二

  a、當機伸解 b、世尊印述

  a、當機伸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解自聞希有。心印疏雲:當機前請降住之法,所以佛爲指示,離相度生,無住行施,非相見佛,未免茫然,故雲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因伊一問,累我世尊,且誡且談,展轉發明,循循善誘,曲曲提撕,已至今日。所謂陽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輝,波印透開于潭底。當機此際,抛下草庵,趨入寶所,方見老漢真心,始解太平無象,是以感悔流涕,喜極成悲。

  “聞說是經”者,即聞前來所說,契理契機之文字般若,依之而起觀照般若,深解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之義。趣者歸趣,歸于實相,無相無不相之理。始知般若真心,人人本具,一向懷珠乞丐,枉受窮苦,因悟傷迷,故此涕淚悲泣也。

  此處複歎希有者,文雖同前,義則迥別。前乃贊佛日用尋常,莫非本地風光,示人以無言說之般若,全體大用;此乃贊佛,能以言說之文字般若,令生觀照般若,深契實相般若,所謂不因漁父引,焉得見波濤,自慶已得親證實到。

  經典曰甚深者,我法雙空,是深般若,並空亦空,爲甚深般若。從昔日阿含會上,證得我空慧眼以來,自謂滿足,並不解法空之理,何況空空,亦非佛于方等,及般若前,不曾說過,因不解,則聞與未聞等,故曰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此歎他聞希有。空生乍聞般若真空之說,恐無知音,故前率爾致問,頗有衆生,生實信不?佛誡之曰: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佛意末法之中,尚有生信之人,況現在乎?當時尊者,雖未致辯,猶未斷疑。至此深解義趣,始信佛言不謬。

  得聞是經,是聞文字般若;信心清淨,是起觀照般若,照見我法雙空,並空亦空。信得自心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生實相者,以淨信既生,則諸法不生,即是實相生焉。即字不假前後,當下即是。猶大品所雲: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諸法不生,功由觀照,所生般若,乃是實相。實相本自無生,因觀智而得現前,說名爲生也。

  “當知是人”下,以既證實相,而得無生法忍,任運修行,中中流入薩婆若海,至大菩提果,名爲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即是佛果。信心清淨,爲能成就;佛果功德,是所成就。

  “世尊”下四句,呈解實相之義。實相原非他物,即是非相。非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四句鹹離,百非盡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名實相。此中一往觀之,是離一切相。究竟言之,仍是即一切法。實相者,不必撥諸相,而見實相。諸法之上,一一無非實相也。

  實相,是諸法所依之體;諸法雖多,其體本一;依一實相,而成諸法;融會諸法,原一實相。故曰不必撥諸相,而見實相。但了諸法相妄,離諸法虛妄之相,便見實相矣。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不必毀器而見金,但離器之差別相,便見金之平等相。下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是實相之法。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此明後聞希有。聞經約教,信解約理,受持約行。謂我今生當佛世,親承面命耳提,得聞如是文字般若之經教,信解實相般若之至理,自應稱理,受持觀照般若之妙行,此不足爲難。若當來之世,末法衆生,目不睹玉毫之相,耳不聆金口之音,法弱魔強,鬥诤堅固,其有衆生,夙植善根,得聞是經,信心清淨,深解離相無住之旨,依解起行,終身受持,是人即爲不斷佛種,第一希有。是人與前當知是人同。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何以故”下,叁重征釋,蓋我謂是人即爲第一希有者,果何以故?因此人知實相即是非相,非相即是實相。非相者,非有相,非無相,有無二相,即屬斷常二見,不名實相,亦不可有離無二相之外,而別求實相。故初何以故下,先釋實相之不離無相。曰此人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次“所以者何”下,再釋實相之不離有相,曰我人等相,即是非相,此乃不住有無二邊,若有無住,仍非究竟離相,究竟無住。後“何以故”下,叁釋離一切相者,是更進一步,不獨有無二相當離,即能離之離,亦複當離;至離無可離,則諸妄既盡,法身理顯,即名諸佛。a、當機伸解竟。

  b、世尊印述,分二

  (a)印證 (b)述成

  (a)印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如是如是有二釋:一印證之詞,以當機耳聞如來文字之教,深解真如實相之理,呈白叁空觀照之智,一一皆是,故曰如是如是。二相契之稱,蓋佛前則教其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機至此,深解義趣,一肩擔荷,對佛呈解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二“即”字,遙遙相對,佛故告曰:我心如是,汝亦如是,須善護持。此則以心印心,正可續佛慧命。故曰如是如是。

  此乃別證,宗通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深妙之理。當聞法時,不生驚愕;當思維時,不生怖懼;當修習時,不生畏阻,當知是人,荷擔如來,甚爲希有。

  問:經中何理,是可驚疑怖畏?答:即所說叁空之理。初無我等四相,人天聞之,甚爲可驚,以其執著我等四相,不能親證我空故。二非無我等四相,二乘聞之,甚爲可怖,以其不能非卻無我等四相,而證法空故。叁離一切諸相…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