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孔圣所云,至德要道,若合符节),孝名为戒,故亦属律藏所摄。
乘有五乘:一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法。二声闻乘,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厌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三缘觉乘观察十二因缘法(流转门、惑、业、苦、三世因果,迁流轮转,生死不息,还灭门,还复真谛,灭除生死)。四菩萨乘,修六度法,布施度悭贪,持戒度诸恶,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以此六法,自度度人。五佛乘,修一心之法。圆悟万法,不出一心,心生万法,万法唯心,证此一心,成无上道。本经孝顺父母,似惟属人乘所摄。若约孝顺多生父母,以及自行化他,同修孝道,广报亲恩,亦属菩萨乘摄。三藏乘所摄竟。
【甲四辨定宗旨】
藏乘摄属既定,未识何为宗旨。此经,以孝顺报恩为宗旨。孝为人生之大本。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罔极深恩,理宜报答。人若不孝,则为忘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孝冠百行之先。
涅槃经云: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就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当须报恩,随顺供养。
孝顺报恩,乃为二事,如孟宗哭竹生笋。虽为孝顺,但能养口体,即此未必可为报恩。为人子者,父母生前,既能养其口体,复能养其心志,可称孝顺。父母死后,复能度其神识,方是报恩,如地藏菩萨,前身之为婆罗门女,能度亲灵,脱离苦趣,是为孝顺报恩。四辨定宗旨竟。
【甲五显明力用】
宗旨已定,未审有何力用。力者功力,用者德用。力用即功德之别称。本经佛说僧自恣日,令设盂兰盆供,奉供三尊。圣众之道,其德汪洋。仗其威光道力,可以超度七世父母、六亲眷属,脱恶趣之沉沦,解倒悬之痛苦,如大目犍连,依教修斋,能救生母,脱饿鬼之饥虚,即生善道。其力用,岂思议之所能及哉?五显明力用竟。
【甲六前后三译】
此经共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所译,名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取文中,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等意,以立其名,三旧本别录,又一师译为报恩经。此约所行之行以立名,三经重遝,时所宗尚,多弘初译。今所讲解,即刹法师译本。六三译前后竟。
【甲七别解文义】
分三:一初序分,二正宗分,三通流分。此三分之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初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信受奉行分。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序分分二: 丙初证信序,二发起序。 (证信序:具足信、闻、时、主、处、众,六缘成就,证明是法,为佛所说,乃可深信,故曰证信序。)今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此即六成就中前五。诸经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若干大众俱。六缘具足,大教当宣,成就法益,故云成就,通于诸经皆有,又称通序。诸经皆如是在先,闻则次之。此经以闻在先者,乃随译人意耳。今经阙一列众,义必有之,是文之略也。观后流通分末云: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可证六缘成就。
又名经后序,是结集者,依佛嘱所安。佛临涅槃,阿难悲哀痛哭。阿那律陀,谓阿难言:汝是持佛法人,当以大事问佛,哭将何用?乃教问四事:一佛灭后,我等依何而住?答依四念处住(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是依法住)。二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答依戒为师。三恶性比丘,如何治之?答默而摈之。四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若干大众俱。此是佛意命安,故诸经皆有。
闻,即阿难由耳根,发耳识,亲闻如来,面命耳提,一堂授受,非辗转传闻也。世人都说肉耳能闻,不知肉耳是色法,色法则不能闻。若此耳能闻,则人死耳根犹存,何以不闻?眼根等亦复如是,必定耳识与根性,方能有闻,此即闻成就。
如是指法之辞,即指此一卷盂兰盆经。孝顺报恩之法,是事可信,故云如是。此即信成就。又阿难结集之时,大众要求云: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云: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故曰闻如是。
一时者,不有良时,安成嘉会,即师资道合,一堂晤对,说听终竟,谓之一时,此即时成就。佛在,佛即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无在无所不在;二报身佛,住莲华藏世界,为诸菩萨,说大乘法;三应身佛,乃应机示现之身,住凡圣同居土,为说法主,此即主成就。
舍卫国,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名,即波斯匿王所都。因有南憍萨罗国同名,故匿王以舍卫为国名,以简别之。梵语舍卫,此译丰德。国中富有财宝,五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胜)炽盛,人多多闻解脱之者,有解丰德之名,谓国丰四德。余以为多闻解脱,可以称德,而财宝五欲,不足以德称,故将丰德,分而释之,以国有财宝五欲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
祗树给孤独园者:祗是祗陀太子;树即太子所施之树;给孤独,乃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为匿王大臣,财富无量,好行惠施,常以财物,周给孤独(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故人称为给孤独长者,以金砖布地,买太子花园,起建讲堂精舍,供养佛僧,德感太子,共施园树,故俱留名,此即处成就。
众成就,文虽略而义必具。前已举流通分为证,六缘具足成就。初证信序竟。
丙二发起序,亦名别序,与诸经发起因缘,各别不同故,又称经前序,乃说经之前,由此因缘故。分为四科:丁一得通报恩,二乘通觅母,三悲堕救济,四难转定业。今初: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大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姓也。以其先世祖宗,入山修道,常以菉豆为食,菽即豆也,然后得道。因是命族,其族出家者多人。大目犍连神通第一,加大字以别其余也。本名拘律陀,是树名,父母祷此树而生故,即以树为名,是王舍城宰辅之子。先从沙然梵志学道,与舍利弗为师兄弟,沙然去世,闻佛因缘之教,悟明佛法,同舍利,随佛出家。目连本为欲报亲恩,出家修道,依四谛法,断惑证真,成阿罗汉。
始得六通者,破我执,证我空,即得六种神通。此是修得通,非同天及鬼神之报得通。罗汉多一漏尽通,故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异于报得五通,亦复超胜。一天眼通,能见远近诸色,不独观障内之色,乃至墙壁大山,皆不能为障,悉皆澈见。二天耳通,上穷有顶之天,下极风轮之际。一切诸声,悉皆得闻。三他心通,一切他人心念,或定或散,有漏无漏,悉皆得知。四宿命通,能知宿世,受报好丑、善恶业缘,等事。五神足通(亦名如意通),无论远近,能如其意,欲到即到,不踰顷刻。六漏尽通,三界之内,欲漏、有漏、无明漏,诸漏已尽,不受后有,是谓六通,神妙莫测,通达无碍也。
始得云者,目连本为报恩出家,未得道果,欲报无由,故始得六通,即思寻觅父母,报答深恩。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度者,度脱。若不能度脱父母神识,离苦得乐,非真报亲恩,夫人之四大幻质,本属无常,有生必灭,当以神识为主,依善恶业,受苦乐报,皆神识也。
目连欲度本生父母。此句,总指二亲。下句,别指母恩更重。虽秉质陶形,恩由父母,而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全由母亲,故目连更思报乳哺之恩。乳是母亲,全身血液,所成。以自己之身分,养儿子之躯命。稍长则嚼饭喂婴,吐哺于儿之口,念念关心,时时注意,咽苦吐甘,其恩德岂有穷极哉?故目连得通,即欲报恩。初得通报恩竟。
丁二乘通觅母:
即以道眼,观视(看也)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道眼,由修道所得之天眼,故曰道眼。目连始得六通,即欲乘神通力,寻觅父母。神识落在何处?即以,与始得相照应,以者用也。即时用天眼通,观看情器二世间,见其父生乐处,不劳救济。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不闻浆水之名,常受饥虚之苦,故曰不见饮食,饥火交然,身形丑恶,肌肉烧尽,皮骨连立,口吐火焰,顶发烟生。此种苦报,皆由恶业所感召,自业所感,还自来受。
饿鬼是恶道之一。造上品恶业堕地狱,造中品恶业堕饿鬼,造下品恶业堕畜生。有经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有事当行,谓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此五百生中,悭吝相续。目连与母,宿缘未尽。复为母子,其母悭习仍在,故复造业,堕饿鬼道中。
准正理论,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由旬,纵广(纵即直度广即横度)亦尔(直横亦五百由旬),有琰魔罗界,一云鬼趣,在南赡部洲,四边直下等,从此辗转,散趣余方,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岁。
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目连母,堕饿鬼中,即无财鬼一类,炬口鬼也。火炬炎炽,常从口出,正法念处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暴,堕炽然饿鬼中。目连之母,正堕此类。二乘通觅母竟。
丁三悲堕救济: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因感生育恩重,故致悲哀心切,人子之于母亲,死别再见。即使音容不改,形体如生,亦必悲伤无限,哀痛难言,况睹鬼形,百般惨状,饥虚莫告,苦若倒悬,安得不疾首痛心,呼号摧恸,感伤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
母既饥渴交迫,命唯喘息,先宜救济,当在饭食,故不待移时,即以(用也)钵盛(平声)饭,持往馈饷其母。钵是僧众受食之器,具云钵多罗。此译应法器,体色量三,皆应法故。目连即以自己受食之钵,盛饭饷母。三悲堕救济竟。
丁四难转定业: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
依悭贪之业因,受饿鬼之苦报,此…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