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指现生之世。已过父母,六亲眷属,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眷属,通指儿女姻戚。若堕三途苦趣,承此设供功德,得离苦生天之益,思衣衣来,思食食至,而受自然之福乐。此承众僧悲愿之力,令得离苦益,惟是天宫虽乐,毕竟无常。天报若毕,五衰相现,还来散入诸趣,当求父母,往生净土,则永离诸苦矣。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前二句,指此生之父母。若现在者,为其设供求福,则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此承众僧慈愿之力,令其得乐。
若七世父母,已经过去,承此孝心设供,功德之力,亦得超生天上。自在化生,入于天界,妙华光明之中,受自然之快乐。丁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竟。
丁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上佛说修供之法,此佛敕(令也)受供之仪,佛制比丘,食存五观:一计功多少,当思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此五观法,佛为未成道果之比丘而制。今佛敕十方自恣僧,多得道果,为世福田,故教受供(即盂兰盆供)之仪。
嘱其位位,皆应存慈悲救济之心。先为乃未曾受食之前,先为施主家(设供之家)咒愿者,口中祝祷,心中愿求,愿设供报恩之者,七世父母,承斯善利,俱得超升善道。
行禅定意者,乃敕众僧。此三昧加持。经偈云: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行禅定意已,然后方可受食。
初受食时五句,乃初未受食之时,先将盂兰盆供,安在佛前,或塔中佛前,或寺中佛前。塔者塔波,正云窣堵波,供佛舍利(译云灵骨,碎金刚固坚之身,而为舍利,令人供礼,为世福田)。此云高显处,塔高而显,可以远瞻,而往礼拜。寺即寺庙,供佛像之殿阁。
众僧依佛敕,为施主咒愿已竟,然后应供,便自受食,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竟。
丁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此既领妙法,转悲为喜。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之众,闻佛授以修供报恩之法,如前文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又父母现在,福乐百年。七世父母,俱得生天,知妙供而克修,必亲恩之可报。于是皆大欢喜,悲啼哭泣之声,释然除灭。
既已领教,自必修供,以报父母深恩。父母有远近:今生为近,七世为远。亲恩有新旧:今生为新,七世为旧。报答有分全:侍养为分,度脱为全。忻闻修供,能度七世父母,则远近新旧父母之恩,完全可以报答,自必按日修崇法供,以竭孝思。正文阙略施设盆供之事,谅必抄写脱漏,故此科之中,以补其意。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竟。
丁六慈母获益离苦得乐: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即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目连依教修供,已竟之时,目连母即于是日,业销报尽,而得解脱,一切饿鬼之苦。三藏法师云:孝子既献供于此辰,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其七世父母,亦必因斯得度饿鬼受苦年劫。经中有云:以人间三十日为一日,乘此积月(九百日为一月)、积年(一万零八百日为一年),寿五百岁(合人间五百万四十万年)。于此时劫之中,常受饥寒之苦。若非圣众威神之力,岂易得脱?本科慈母获益,离苦得乐竟,合前五科,正宗第二科如来为救倒悬竟,再并前目连悲除苦厄。正宗分全文已竟。
乙三流通分分五:丙一申请快慰,二普令修供,三愿益存亡,四常忆报恩,五劝持奉行。今初: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否)?
目连本大乘愿,发普利心。自既得报亲恩,欲令人人皆得报恩,故殷勤申请流通。圭峰大师云:目连爱其亲,以及他人,如颍考叔谏庄公也。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佛因问赞言:大哉善也,快慰我心。我正欲说,汝今复问,是谓师资冥契,曷胜忻快,故称快问,不作快慢解说。
佛本大孝,欲令众生,人人行孝故说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又戒条中多言,发孝顺心、慈悲心。一切众生,是我过去父母,不可杀害,令受苦痛;不可盗其财物,令生烦恼;不可奸淫其身,令坏名节。
又佛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集地藏分身,赞其孝行。虽成佛道,为父牵棺,表示孝心,以为众生作则。外道谤佛不孝,实不知佛也。佛说此经,正普欲众生行孝,观下科自知。一申请快慰竟。
丙二普令修供: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一切众生除湿生化生之属秉质陶形,皆由父母,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为禽兽,尚解报恩,岂况人伦,而可不思行孝乎?故佛举道俗贵贱,一一勉以慈孝报恩。慈即慈悲心,慈以与乐,悲以拔苦;孝即孝顺心,以顺父母,厌苦求乐之心理。应先为现在父母,及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依法修供,图报亲恩。
自恣本有三日:十四十五十六。文但云十五者,摄取前后也。佛心常住不动,本无悲喜。今于此日,为欢喜日者,因见九旬结制圆满,考验德业,圣众有得三乘道果者,或得四禅定者,慰佛度生本怀,应机而喜也。
僧自恣日者,此三日中,九旬克期,精修梵行,只恐戒律有违,直心吐露,向佛僧中忏悔,纵未断惑证真,亦期灭罪增福,犹恐自身有过,自不能知,恣任众僧,举发其罪,以诚恳心,对众三白,请说过罪。白词已见在前,是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供十方自恣僧,其福殊深。二普令修供竟。
丙三愿益存亡: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上依教修供属行,以依行所求曰愿。愿报亲恩,存亡获益。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身体康健,无诸疾病,亦无一切苦恼忧患,则身心安乐,福寿康宁,乃至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趣,得生人天之善道,仗承修供功勋,福乐绵延无极。三愿益存亡竟。
丙四常忆报恩: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是佛弟子,承佛教诫,欲修孝顺者,应平声当也。自当于念念中,常忆父母,生成之德,养育之恩,乃至七世父母,于我皆有恩德。每当年年七月自恣日,常以孝顺心、慈悲心,忆念所生父母,为修盂兰盆供,施佛及僧。父母爱子,既念念不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以报父母生长养育慈爱之恩。四常忆报恩竟。
丙五劝持奉行: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若一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人等,既承佛教,应当敬奉,受持盂兰盆供之法。时目连比丘,与四辈弟子等,闻佛所说,欢喜顶礼,信受奉行。孝顺既为至道之法,报恩乃属分内之事。谁无父母?应竭孝思,果能孝顺父母,必得孝顺儿孙。因果循环,丝毫不昧。倘若五逆不孝,无间极苦,当自受之。圆瑛幼失怙恃,悲痛莫名,冠入佛门,立志修行,正期报答亲恩,以尽子道,及见此经,深生感动,常于僧自恣日,寄款各省丛林,备设盂兰盆供,供佛及僧,自行化他,已历多载。演讲此经,亦复多次,意在谛闻是经者,人人能本佛意,共报亲恩,是所馨香祷祝者也。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竟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