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者:更约佛性为因,涅槃为果说。一切众生,非无佛性,故非无因,性自涅槃,故非无果。
烦恼者:依天台教共有五住。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一住。皆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心性,故名烦恼。
我人者:五阴积聚,假名为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是地大。津液精血等,是水大。身中暖气,是火大。气息出入,手足运转,是风大。若风大不调,则成疯病。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为人。一切之人,皆认身心以为实我。我执坚固,所以因我而起贪嗔痴,诸不善心,造种种业,致成社会浊恶,国家扰乱,世界不得和平。故释迦如来,说无我法,我空观等,以为救人、救国、救世根本之要图。凡国家欲护其国,宜护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则国不护而自护,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见受者:即六受用根。众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云知见,但举首尾。受者:因六根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用,领受六尘违顺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总属于我。我所,则指身心之外,所有诸法,以为我所。例如我所有财物、家宅、田园、眷属等,众生亦皆一一执之为实。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贪嗔痴等心,亦为致乱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细究文法,末后应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译此经则有之。恐系抄写之误,解者当补足文意,庶不致文无结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合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三苦,受亦如是。苦受是苦苦,此身本来是苦,更加苦境逼迫,为苦苦。乐受是坏苦,乐不久长,须臾变灭,为坏苦。舍受是行苦,虽然苦乐双舍,而行阴念念迁流,为行苦。观苦当体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阴者:因缘和合,名法集;以无实体,名幻化。五阴之法,乃是如是。缘尽则灭,故无合;缘会则生,故无散。五阴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又云: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动,离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
此明境空。上已明法空,则依法所现之境界亦空。此空,非同凡夫所执之顽空,及外道所计之断空。乃是自性真空,实相无相之理,故曰空无相。不转者:空体不动故,转即动也。不起颠倒分别之见,亦不随顺幻化境界,而生执著故。
“无三宝,无圣人,无六道,如虚空故。
此明凡圣情尽。佛法僧三皆贵重,故名宝也。无圣人者:凡情当断,圣见亦亡,故无圣。无六道者:契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无凡。圣凡十界,无非假名,故如虚空。
“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
此明智空。上明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如果此智不空,即为智障。今般若妙智,真知无知,真见无见,并能空之智亦空。“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第三句知见无见,乃是无知见,知字含在其中,与此无知无见全同。
不行不缘,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观智不行;不缘,乃缘境不立,即缘观俱寂。无因可依,故云不因。无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释上无知见等,并不是无心,而无知无见,以惟一实相妙理,离能所,绝对待,故能照之智相,与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谓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谓十四忍修证行道之相。斯行道相,即叠上句。此行道相,乃称性之修,修即无修;称性之证,证亦无证。喻如虚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法相如是,总结上来生空乃至智空,离一切相。以离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以离无相故,不可以无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释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以生空故,不可依众生中行而行。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阴法中行而行。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首句叹十四忍功德。离言绝思,是谓不可思议。而三贤十圣,不依生法境解而行,于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依此忍中无化而化,化而无化。法中化三字,双连幻化无住二者。无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化而无化,是无住法中化。上一即无生可度,终日度生。下一即虽度众生,不著度相。故其化,亦不可思议。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说不能尽。故校量云:假使无量恒河沙数,第十法云地菩萨,说此般若功德,百千亿分中,如月光王现今所说,犹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顶开士所说,如大海。法云地菩萨,当第十三忍,得如来智水灌顶,受大智职,故得灌顶名。
“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此述益。我者,释迦自称。略述月光所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不独我释迦如是说,亦为三世诸佛之所赞述印可。三贤十圣,亦复赞叹般若无量功德。是月光王能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虽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
此下结劝修学,文有三段。先叹法门要胜。是十四忍法门,三世一切发心修行众生,此众生是指大心凡夫,一切三乘圣人,一切过现诸佛,所应共同修习之法。未来诸佛,亦不能舍此法门,故云亦复如是。
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二字,包括十方三世。若不由此十四忍法门,而能得一切种智者,无有是处。此明贤圣同修。何以故下三句,征释同修之意。一切诸佛菩萨,舍此法门,更无第二路故。异即二也。如“楞严”所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
“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焰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观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此叹利益劝修。是故二字,承上起下,是诸圣共由之路故。我再告知诸善男子:若有人闻此十四忍法门,能超百千劫无量生苦难,此离苦益。若能修入此忍法门者,不待隔生,现身即得果报,此得乐益。
文中信忍,即习种性十住位。止忍,即性种性十行位。坚忍,即道种性十回向位。善觉忍至灌顶忍,即圣种性十地位。圆觉忍,即因圆果满,位登大觉,佛地也。
时,诸众生,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密。
此述闻法获益。虚空藏者:以离相为虚空,空有包含之义,能包万有,故称曰藏。菩萨以此为名,乃所修离相,具足万行故也。名同,行亦同。十亿以标其数。闻法欢喜,心得法乐,故各各散华供养。其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台上有无量大众,信解而说十四忍正行。其行名正者,以是正修行路故。
十八梵天,解见在前。六欲天王,亦复如是。并能受持、读诵、解悟其中义理。文之所诠曰义,义之所依曰理。
无量诸鬼神等,现身修行般若者:般若即十四忍。似其过去乘急戒缓。由戒缓故,堕在鬼趣,神即福德之鬼;由乘急故,闻法即能修行。上文答月光第一问:护十地行菩萨,何行可行?第二问:云何行化众生?此二问已答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
此答第三问。因文隔太远,故再牒问词而答之。
“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此正答第三问。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无生而生,方便现身,故名幻化身。见幻化者:者字指众生,众生虽然随业受身,依幻业,而感幻报,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萨以幻身,而化幻众,能化所化,皆从缘生,故名幻化。如“净名”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是真行化众生也。此乃以幻化相众生可化,答之。
“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
此约俗谛幻有,以明众生相。众生识者:众生唯依幻识而有,积聚五阴为身。初一念识异木石者: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动一念,生相无明;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初一念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故异于木石之无知。
生得善,生得恶者:第八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具有善恶染净种子。生得善,即从真如自性正因,所生善种子。生得恶,即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恶种子。
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依恶种子为因,复遇恶境界为缘,能生恶识分别,故曰为本。善种子,亦复如是。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者:初,即最初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起成业识,此一念即无明业识是也。现今要返迷还觉,返本还源,到金刚后心为终,断生相无明,破和合识相,尽此一念,方成大觉。
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者:即于无明业识之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由业识,…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