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果者:更約佛性爲因,涅槃爲果說。一切衆生,非無佛性,故非無因,性自涅槃,故非無果。

  煩惱者:依天臺教共有五住。見惑一住,思惑叁住,塵沙無明合一住。皆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衆生心性,故名煩惱。

  我人者:五陰積聚,假名爲我。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是地大。津液精血等,是水大。身中暖氣,是火大。氣息出入,手足運轉,是風大。若風大不調,則成瘋病。內心,屬受想行識四陰。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爲人。一切之人,皆認身心以爲實我。我執堅固,所以因我而起貪嗔癡,諸不善心,造種種業,致成社會濁惡,國家擾亂,世界不得和平。故釋迦如來,說無我法,我空觀等,以爲救人、救國、救世根本之要圖。凡國家欲護其國,宜護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則國不護而自護,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見受者:即六受用根。衆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今雲知見,但舉首尾。受者:因六根有見聞嗅嘗覺知六用,領受六塵違順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煩惱、我人、知見、受者,總屬于我。我所,則指身心之外,所有諸法,以爲我所。例如我所有財物、家宅、田園、眷屬等,衆生亦皆一一執之爲實。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貪嗔癡等心,亦爲致亂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細究文法,末後應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譯此經則有之。恐系抄寫之誤,解者當補足文意,庶不致文無結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合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叁苦,受亦如是。苦受是苦苦,此身本來是苦,更加苦境逼迫,爲苦苦。樂受是壞苦,樂不久長,須臾變滅,爲壞苦。舍受是行苦,雖然苦樂雙舍,而行陰念念遷流,爲行苦。觀苦當體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者:因緣和合,名法集;以無實體,名幻化。五陰之法,乃是如是。緣盡則滅,故無合;緣會則生,故無散。五陰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楞嚴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又雲: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動,離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顛倒,不順幻化。

  此明境空。上已明法空,則依法所現之境界亦空。此空,非同凡夫所執之頑空,及外道所計之斷空。乃是自性真空,實相無相之理,故曰空無相。不轉者:空體不動故,轉即動也。不起顛倒分別之見,亦不隨順幻化境界,而生執著故。

  “無叁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

  此明凡聖情盡。佛法僧叁皆貴重,故名寶也。無聖人者:凡情當斷,聖見亦亡,故無聖。無六道者:契經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故無凡。聖凡十界,無非假名,故如虛空。

  “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此明智空。上明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如果此智不空,即爲智障。今般若妙智,真知無知,真見無見,並能空之智亦空。“楞嚴”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第叁句知見無見,乃是無知見,知字含在其中,與此無知無見全同。

  不行不緣,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觀智不行;不緣,乃緣境不立,即緣觀俱寂。無因可依,故雲不因。無法可受,故雲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釋上無知見等,並不是無心,而無知無見,以惟一實相妙理,離能所,絕對待,故能照之智相,與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謂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謂十四忍修證行道之相。斯行道相,即疊上句。此行道相,乃稱性之修,修即無修;稱性之證,證亦無證。喻如虛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法相如是,總結上來生空乃至智空,離一切相。以離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以離無相故,不可以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衆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釋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以生空故,不可依衆生中行而行。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陰法中行而行。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菩薩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于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首句歎十四忍功德。離言絕思,是謂不可思議。而叁賢十聖,不依生法境解而行,于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依此忍中無化而化,化而無化。法中化叁字,雙連幻化無住二者。無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化而無化,是無住法中化。上一即無生可度,終日度生。下一即雖度衆生,不著度相。故其化,亦不可思議。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叁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說不能盡。故校量雲:假使無量恒河沙數,第十法雲地菩薩,說此般若功德,百千億分中,如月光王現今所說,猶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叁灌頂開士所說,如大海。法雲地菩薩,當第十叁忍,得如來智水灌頂,受大智職,故得灌頂名。

  “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衆生。亦爲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叁賢十聖,贊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此述益。我者,釋迦自稱。略述月光所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有大利益一切衆生。不獨我釋迦如是說,亦爲叁世諸佛之所贊述印可。叁賢十聖,亦複贊歎般若無量功德。是月光王能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雖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叁世一切衆生、一切叁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未來諸佛亦複如是。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

  此下結勸修學,文有叁段。先歎法門要勝。是十四忍法門,叁世一切發心修行衆生,此衆生是指大心凡夫,一切叁乘聖人,一切過現諸佛,所應共同修習之法。未來諸佛,亦不能舍此法門,故雲亦複如是。

  若一切諸佛菩薩,一切二字,包括十方叁世。若不由此十四忍法門,而能得一切種智者,無有是處。此明賢聖同修。何以故下叁句,征釋同修之意。一切諸佛菩薩,舍此法門,更無第二路故。異即二也。如“楞嚴”所雲: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焰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觀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入此法門,現身得報。”

  此歎利益勸修。是故二字,承上起下,是諸聖共由之路故。我再告知諸善男子:若有人聞此十四忍法門,能超百千劫無量生苦難,此離苦益。若能修入此忍法門者,不待隔生,現身即得果報,此得樂益。

  文中信忍,即習種性十住位。止忍,即性種性十行位。堅忍,即道種性十回向位。善覺忍至灌頂忍,即聖種性十地位。圓覺忍,即因圓果滿,位登大覺,佛地也。

  時,諸衆生,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歡喜法樂,各各散華;于虛空中變成無量華臺,上有無量大衆,說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臺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密。

  此述聞法獲益。虛空藏者:以離相爲虛空,空有包含之義,能包萬有,故稱曰藏。菩薩以此爲名,乃所修離相,具足萬行故也。名同,行亦同。十億以標其數。聞法歡喜,心得法樂,故各各散華供養。其華于虛空中,變成無量華臺,臺上有無量大衆,信解而說十四忍正行。其行名正者,以是正修行路故。

  十八梵天,解見在前。六欲天王,亦複如是。並能受持、讀誦、解悟其中義理。文之所诠曰義,義之所依曰理。

  無量諸鬼神等,現身修行般若者:般若即十四忍。似其過去乘急戒緩。由戒緩故,墮在鬼趣,神即福德之鬼;由乘急故,聞法即能修行。上文答月光第一問:護十地行菩薩,何行可行?第二問:雲何行化衆生?此二問已答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雲何衆生相可化?

  此答第叁問。因文隔太遠,故再牒問詞而答之。

  “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衆生。

  此正答第叁問。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無生而生,方便現身,故名幻化身。見幻化者:者字指衆生,衆生雖然隨業受身,依幻業,而感幻報,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薩以幻身,而化幻衆,能化所化,皆從緣生,故名幻化。如“淨名”雲: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是真行化衆生也。此乃以幻化相衆生可化,答之。

  “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爲無量惡識本,善爲無量善識本。初一念,金剛終一念,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衆生色心,衆生根本。

  此約俗谛幻有,以明衆生相。衆生識者:衆生唯依幻識而有,積聚五陰爲身。初一念識異木石者: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動一念,生相無明;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爲初一念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故異于木石之無知。

  生得善,生得惡者:第八阿賴耶識,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具有善惡染淨種子。生得善,即從真如自性正因,所生善種子。生得惡,即從無明熏習生因,所生惡種子。

  惡,爲無量惡識本:善,爲無量善識本者:依惡種子爲因,複遇惡境界爲緣,能生惡識分別,故曰爲本。善種子,亦複如是。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者:初,即最初一念無明,不覺妄動,起成業識,此一念即無明業識是也。現今要返迷還覺,返本還源,到金剛後心爲終,斷生相無明,破和合識相,盡此一念,方成大覺。

  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者:即于無明業識之中,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由業識,…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