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15

  ..續本文上一頁複生七轉識,識相無量分別,故曰不可說不可說識。

  成衆生色心,衆生根本者:成就衆生五陰身,五陰前一陰爲色,後四陰爲心,色心和合,而成幻身。心法,依第八識見分而有。色法,依第八識相分而有。故一念識,爲幻化衆生之根本。

  “色,名色蓋。心,名識蓋、想蓋、受蓋、行蓋。

  此出五陰名,蓋即陰也。陰以蓋覆爲義。真如佛性,衆生本具,被此五法覆蓋,以致不得現前。

  “蓋者,陰覆爲用。身名積聚。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爲色,耳所得爲聲,鼻所得爲香,舌所得爲味,身所得爲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此下廣解成衆生色心之義。蓋者,陰覆爲用:妄用現前,真體隱覆。身名積聚,由積聚五陰,方成幻身。大王下:此一色法,指第八識相分之色。生無量色,六根所對六塵,無非色法。今不言法塵者略也。即四大所成五根,亦色法攝;唯意根屬心法。堅持者:堅住爲性,能持一切,名爲地大。潤濕爲水大。暖熱爲火大。輕動爲風大。四大和合,能生五根。

  生五識處名根者:五識依五根而生,根爲生識之處。如是一色一心,能生不可思議色心者:一切色心皆依妄識而有,俱無實體,悉皆如幻。

  “大王!凡夫六識粗,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

  此明聖凡色心差別,因六識粗淨不同,故所見假實不等。凡夫六識,遍計執著粗,故見得皆假色法。聖人六識,遠離遍計,滅無常色,獲得常色淨,故見得實色法。

  “衆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衆生憶念,名爲世谛。世谛假诳,幻化故有。

  上明五陰是法假:計有衆生,即受假也。衆生者,乃世俗谛之假名,非真谛實有衆生,即名假也。若有若無者:約俗谛,非有似有,如夢中人,故曰若有。約真谛,雖有實無,如水中月,故曰若無。但由衆生憶想妄念分別而生,名爲世谛。世谛悉皆假诳不實,如幻師所化幻人,故曰幻化故有。

  “乃至六道幻化,衆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刹利、毗舍、首施、神我等色心,名爲幻谛,幻谛法。

  從一衆生如幻,乃至推窮六道一切衆生皆幻。有衆生見是幻,進一步,而幻化見亦即是幻,故曰幻化見幻化。

  梵語婆羅門,此雲淨裔。刹利,此雲王種。毗舍,此雲商賈。首施,此雲農夫。西域分貴賤智愚四大族。神我指外道,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後一谛爲神我。此舉凡外等色心,名爲幻谛。衆生乃幻谛中之法,故曰幻谛法。

  “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叁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此釋名假,先說無名,後說立名。佛未出世前無名字,乃無義名也。何爲義名?說名是假,即是義名。除佛之外無人說過,故曰無義名。幻法幻化下叁句:一切妄幻之法,猶如幻師化作之法,無實名實體故。

  無叁界名字下叁句:佛未出世,無人能說叁界是善惡果報之處,善業生叁善道,惡業生叁惡道。無佛說故,無叁界、果報、六道名字。

  “大王!是故佛佛出現于世,爲衆生故,說作叁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是故者,是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故。衆生不知舍惡從善,是以我佛大悲示現,出生世間,爲衆生說出叁界是衆生依業受報之處。由衆生業有善惡之不同,故報有苦樂之差別。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爲叁善道,是善業所感之果報。地獄、鬼、畜生爲叁惡道,是惡業所感之果報。六道苦樂果報,全由衆生善惡之心所造成,故曰:心造天堂,心造地獄。

  佛說五戒十善,人天乘法,欲令衆生,斷惡修善,永離惡道。此即救世之法,亦即護國之法。國家果能提倡佛教因果之說,使之普及,自可範圍人心,輔助政治法律之不及,何難挽回世道,而固國基。各國都能提倡,則世界大同,即是人間淨土矣。

  叁界六道,是總名。每界每道之中,複有無量差別名字,故曰是名無量名字。末叁句:即舉例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等名字,其名非一,無非是假。

  “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谛。

  此明相續假法。而非一非異叁句:即解相續之義。非一非異者:非常見斷見也。常見外道言,人則生生世世爲人,畜則生生世世爲畜。此撥無因果,能壞衆生心理,故非之。斷見衆生言,死後斷滅無有後世。此亦撥無因果,不是真正知見,故亦非之。又生滅遷謝,故非一。前後相續,故非異。

  一亦不續,異亦不續者:若言是一,即常見。常則不相續,何以故?無斷絕故。若言是異,即斷見。斷亦不相續,何以故?不連綴故。

  末二句釋正義。我佛知前法生後法,前法爲因,後法爲果。後法更複次第生起,此明因緣相續正義,離常離斷,非一非異,故名相續谛。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衆生。

  此明相待假;有二種:一相對待,二相形待。一切名相待者:是相對待。如眼識,對眼根色塵而定。此對待之法,暫生即滅,故曰假。亦名不定相待者:是相形待。如青對黃而顯,長對短而形。不定雲者,如青對赤白,是青非赤,是青非白。又長對方圓,是長非方,是長非圓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相形不定,故曰不定相待。有無、斷常、增減、一切等法,例此可知。

  一切法皆緣成者:一切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即衆生,亦由衆緣假合而成。如由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衆生,故曰假成衆生。

  “俱時因果,異時因果,叁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谛衆生。

  此釋生因假,因既不實,果亦如幻。俱時因果者:當時作善惡業,同時即得苦樂報。例如大發悲心,舍財救災,因也。衆人重視,贊揚恭敬,果也。因果同時,如谷應聲。又若忽起貪心,奪財害命,因也。官廳逮捕,加刑治罪,果也。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異時因果者:此時作善作惡,他時受苦受樂。叁世善惡者:即前因後果。前世作善,今生受樂。今世作惡,來生受苦。古德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因若果,纖毫不昧。

  一切幻化者:以善惡因果,從心建立,本無自體,亦皆幻化。由幻惑造幻業,依幻業受幻報。妄理相應,現有苦樂。如夢中境,苦現苦受,樂現樂受。不可因見幻化,而撥無因果也。是幻谛衆生,亦不離因果。由善惡之幻因,所感之幻果,故曰是幻谛衆生。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衆生幻化皆是假诳,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谛而見。菩薩化衆生爲若此。”

  此文喻顯結歸。衆生幻化,如空中華,虛空湛寂原無華相,因病眼,妄見而有。法界清淨,本無衆生,因無明妄識而有。十住菩薩以去,以慧眼觀空,法眼觀假,諸佛五眼具足,雖見衆生,如幻谛而見。汝問菩薩雲何衆生相可化?而菩薩所化衆生即若此。若者如也,如上來所說。

  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衆,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說德行。

  此聞法獲益。因大衆根機不等,故得益亦有淺深。諸有,即二十五有;無量天子,舉天道六欲梵天。及諸大衆,並及余趣。或得伏忍叁賢位,或得空無生忍十地位。末句不可說德行者,以德行廣大,猶如虛空,不可思議也。

  二谛品第四

  二谛者,世谛之與真谛也。諸法本來不二,爲因緣故,得說爲二。以因緣從空而有,爲世谛;以因緣雖有即空,爲真谛;故稱二谛品。此品由上文觀空、教化二品,明實智方便,皆空不二而來。智爲能觀,境爲所觀。能觀之智不二,而所觀之境有二,故說此品,問難辨明。中有叁番問答,論辨二谛不二。初、正辨二谛不二,二、辨明說法不二,叁、辨明法門不二。

  爾時,波斯匿王言:“第一義谛中有世谛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雲何?”

  第一義谛,乃最上一乘中道之理。雙遮二邊,雙照二邊。王問有世谛不,以有無俱失爲疑。若言無者,無有世谛,則智不應二;二,即真俗二智。若言有者,既有世谛,則智不應一;一,即第一義谛。有無之旨未定,一二之義莫明,故咨問其事雲何。

  佛告大王:“汝于過去七佛,已問一義二義。汝今無聽,我今無說,無聽無說,即爲一義二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文先出匿王本地,于過去七佛,已問一二之義。汝今下正答。汝今聽而無聽,我今說而無說。聽說皆空,即不二,是爲一義。無聽而聽,無說而說,聽說宛然,即不一,是爲二義。所謂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谛聽谛聽叁句,誡敕勤修叁慧。

  “七佛偈如是:“

  無相第一義,無自無他作。

  因緣本自有,無自無他作。

  此計七佛偈,共有叁十四句。前十二句,正申二谛。次十二句,釋不二義。叁八句,就喻明義。四二句:結勸屬人。今初偈,無相第一義者:即實相般若也。實相非有相,非無相。此無字,即非字義。非有無染淨諸相,雙舍真俗二邊,全歸中道第一義谛。又無相,即離相,離一切相,即名第一義:中道、實相,非真非俗,具足真俗。

  無自無他作者:絕待義也。若有自他,即成對待。今靈心絕待,本來無相,非同有爲造作之法,真谛也。又無爲法非自作無自作也,非他作無他作也。作字雙連,上無自無他,迥離自他有爲之相。

  因緣本自有二句:依因緣故,得成諸法,俗谛也。此亦本來自有,非今始有,不假造作。“大智度論”雲:十二因緣是誰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薩作,乃至非一切聖人所作。故亦雲無自無他作。

  “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

  諸有本有法,叁假集假有。

  此偈,即釋上偈之義。法性者:諸法實性也。實性即實相,名異義同。實相本無相,故此雲實性本無性。無有無染淨等性,全歸中道第一義空,如如不動,清淨本然。

  …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