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始从修行度,终至分舍利度,为三百五十功德门。一一各修六度,即成二千一百。复对十善,则成二万一千。复以四善根,各具二万一,合成八万四千诸波罗密也。即对治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即载名摩诃衍者:即者就也,就般若运载功能论,应名大乘。乘有运载之功,堪运行人到如来地故。即灭名金刚者:就般若破惑力用论,应名金刚。金刚能破坏一切,一切不能坏金刚。能离散乱,寂而常照,故亦名定。能利自他,导修众行,亦名一切行也。未句引证,如“光赞般若”中说。
“大王!是经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成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何况解一句者。
上明实相观照二般若,此明文字般若。文字为能诠,实相观照为所诠,故重呼大王而告之。是经名味句者: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提如来之类。多字成句,或四字一句,五六字不句不等。句中所诠名味,味即义味,句字在味字上则顺。是经所有名句味,一切诸佛,皆说此名句味,以证佛佛道同,其说无二。
于恒河沙下,举喻况胜。初明沙界宝施,令众得乐。次明更以法施,令其得果。虽具财法二施,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信而曰一念者,清净信也。不著相故,信知诸法,性本真空。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以超胜。一念信心,尚且如是,何况解一句者:何况反显之词,既能解,自必能说;可令自他,不断佛种。有相财法二施,岂能及耶!
“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萨。
句是文字。非句者:离文字相。非非句者:上一非字,亦作离字解,并离非句。此二句明文字性空。故般若之智,非文字言句:文字言句,非般若之智。此二句明文义俱空。般若亦非菩萨者:般若是法,菩萨是人,般若中求菩萨不可得。此句明人法皆空。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何以故,征释之词,释上人法皆空之故。十地者:般若分为十地,地地有始住终三生,合为三十生。始生,是本地初向上地时为始;中间无碍道中,增进时为住;解脱道中,得证上地时为终;三生悉不可得,故空。此数句即解释十地三十生空故。亦明般若非菩萨之所以,不著菩萨因行故。
非萨婆若者:萨婆若,乃佛果之异名,译为一切种智。非者:不著如来果证故。非摩诃衍者:摩诃衍是大乘义,能乘之因人果人俱空,所乘之法亦空也。从般若非菩萨至此,佛法僧三宝俱非,即前三宝亦如义。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者,非圣见也。倒想见法,凡夫人也。
此文举邪观之非,下段显正观之是。上文已明境智人法俱空,若菩萨更有见境,则尘相未亡。见智,则识想仍在。见说见受,则人我未泯,皆非正见。圣者正也。乃是颠倒妄想,见法实有,即迷理执相之凡夫人也。
“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六识起无量欲无穷,名为欲界藏空。惑色所起业果,名为色界藏空。惑心所起业果,名无色界藏空。三界空。
此下显正观,先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次约无听无说,以辩空相。再先明生死空,后辩佛果空。见三界:了知乃是众生所受果报之名而已,非实有三界。
六识起无量欲无穷者:依六识分别六尘,起种种贪著五欲之心;欲爱住地烦恼,辗转无穷。名为欲界藏空者:烦恼依欲而生,故名为藏。无自性,故名为空。
惑色所起业果者:惑是迷惑,色界虽得离欲,尚迷于色,具有五阴,色阴最强,故名色界。业:即不动行(有漏禅定);果:即所感果报;犹属分段。名为色界藏空者:色爱住地烦恼,从色而生,故名为藏。亦无自性,故名为空。
惑心所起业果者:无色界,虽然灭色归空,于五阴中,尚有四阴,故云惑心。若论其业,亦不动行(四空定);若论果报,犹属分段。就依报说,欲色二界,皆有宫殿住处。无色界,惟心寂寞,无宫殿也。名为无色界藏空者:有爱住地烦恼,从心而生,故名为藏。亦无自性,故名为空。三界空者:总结三界分段生死,惑业果报,皆空也。
“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三地九生灭。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金刚菩萨藏,得理尽三昧故,惑果生灭空。有果空,因空故空。
首句无明曰根本者: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得根本名;即根本不觉心,亦名曰迷,亦名曰痴,对枝末而说根本也。藏者:无明不觉故心动,由是三细俄兴,六粗竞作,染法依之而生,故曰藏。无明无性,故曰空。此明变易生死因空。
三地九生灭者:智者云:有人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回向至发光地。二修地、从焰慧地至远行地。三究竟地、从不动地至法云地。三地中各有始生、住生、终生、故云九生。灭:即空也。
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者:前明断三界中五住正使,此明所余无明习气果报亦空。此明变易生死果空。
金刚菩萨藏,得理尽三昧故者:此明空之所由。十地菩萨,用金刚观智之力,具十种深观,故名金刚菩萨藏。而得照穷法界,达理尽性,极无明源,名理尽三昧。
惑果生灭空者:惑即无明,变易生死因也。果即果报,变易生死果也。若因若果,微细生灭之法亦空。有果空,因空故空者:有果空,即变易生死果报空,因空即变易之惑因空,故空。即由因空故,而果自空。所谓因亡则果丧也。
“萨婆若亦空。灭果空,惑前已空故。佛得三无为果,智缘灭,非智缘灭,虚空。萨婆若果空也。
上明生死染法空,此明佛果净法空。萨婆若空,佛之智德空;灭果空,佛之断德空;亦即菩提涅槃二俱空。惑前已空故者:惑即五住烦恼,佛五住之惑,早已空故。又解惑性本空,由来寂灭故。
佛得三无为果者:总标;下别列。智缘灭者:佛以正智缘观,灭诸烦恼,名智缘灭无为。非智缘灭者:以自性清净,离烦恼垢,不假智缘灭惑,名非智缘灭无为。虚空无为:以所证之理,犹若虚空,名虚空无为。萨婆若果空者:即总结佛果体空也。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上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此约无听无说,以辩空相。若有修习听说,执有听说,则与般若相违。“金刚般若”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既无说,听亦无听;无听无说,是真般若。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如虚空无形无相,故无说听。
法同法性者:上一法字,如来所说之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本同真空法性,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听说皆同。以一例诸,则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
前诸王欲问护国土因缘,佛云:吾今欲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时月光王问佛: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佛为广说诸法空义,染净因果,一切皆如。故此结答,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若此二字,即指上文所说护果之义。
“护般若波罗密者,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护般若波罗密,是护因,护因原为护果。为护萨婆若,即护佛果也。十力者:即如来所证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悉能遍知,无能破坏,无能超胜,故名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如作善业,知得善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望得乐报无有是处,名为非处。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三世业缘果报生处。三、知诸禅三昧智力:知诸禅定浅深次第,自在无碍。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五、知种种解智力:知诸众生种种乐欲,善恶不同。六、知种种界智力:知诸众生种种界分不同。七、知道至处智力:知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八、天眼无碍智力: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九、宿命无碍智力:知无量世无量劫,死此生彼,姓名饮食苦乐寿夭等事。十、漏尽无余智力:于一切烦恼余习气分,永断不生。是名十种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所得十八法,不与凡夫三乘共。一、身无失:诸佛久修戒定慧慈悲,功德满足,烦恼俱尽,故身业无失。二、口无失:具无量辩才,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得悟证,故口业无失。三、意无失:又名念无失:修甚深禅,心不散乱,于诸法无著,得第一安隐,故意业无失。四、无异想: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冤亲一相,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故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有一法,不知而舍。七、欲无减:具修众善,常欲度脱一切众生,心无厌足。八、精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常度众生,不休不息。九、念无减:常念一切诸佛之法,智慧满足,念念相应。十、慧无减:具一切智,无边无尽,随宜说法,亦无有尽。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著,一切无碍,有为无为,二俱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法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调伏众生,随智应机,令众得益。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有情。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
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解见在前。以及一切果上所证功德,护之之法为若此。即如上文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见一切法性,法性即实相般若也。此为护佛果之因缘。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