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8

  ..續本文上一頁度,始從修行度,終至分舍利度,爲叁百五十功德門。一一各修六度,即成二千一百。複對十善,則成二萬一千。複以四善根,各具二萬一,合成八萬四千諸波羅密也。即對治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即載名摩诃衍者:即者就也,就般若運載功能論,應名大乘。乘有運載之功,堪運行人到如來地故。即滅名金剛者:就般若破惑力用論,應名金剛。金剛能破壞一切,一切不能壞金剛。能離散亂,寂而常照,故亦名定。能利自他,導修衆行,亦名一切行也。未句引證,如“光贊般若”中說。

  “大王!是經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萬佛,說名味句。于恒河沙叁千大千國土中,成無量七寶,施叁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得七賢、四果。不如于此經中起一念信。何況解一句者。

  上明實相觀照二般若,此明文字般若。文字爲能诠,實相觀照爲所诠,故重呼大王而告之。是經名味句者: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提如來之類。多字成句,或四字一句,五六字不句不等。句中所诠名味,味即義味,句字在味字上則順。是經所有名句味,一切諸佛,皆說此名句味,以證佛佛道同,其說無二。

  于恒河沙下,舉喻況勝。初明沙界寶施,令衆得樂。次明更以法施,令其得果。雖具財法二施,不如于此經中起一念信。信而曰一念者,清淨信也。不著相故,信知諸法,性本真空。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以超勝。一念信心,尚且如是,何況解一句者:何況反顯之詞,既能解,自必能說;可令自他,不斷佛種。有相財法二施,豈能及耶!

  “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薩。

  句是文字。非句者:離文字相。非非句者:上一非字,亦作離字解,並離非句。此二句明文字性空。故般若之智,非文字言句:文字言句,非般若之智。此二句明文義俱空。般若亦非菩薩者:般若是法,菩薩是人,般若中求菩薩不可得。此句明人法皆空。

  “何以故?十地叁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地地中叁生空故。亦非薩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何以故,征釋之詞,釋上人法皆空之故。十地者:般若分爲十地,地地有始住終叁生,合爲叁十生。始生,是本地初向上地時爲始;中間無礙道中,增進時爲住;解脫道中,得證上地時爲終;叁生悉不可得,故空。此數句即解釋十地叁十生空故。亦明般若非菩薩之所以,不著菩薩因行故。

  非薩婆若者:薩婆若,乃佛果之異名,譯爲一切種智。非者:不著如來果證故。非摩诃衍者:摩诃衍是大乘義,能乘之因人果人俱空,所乘之法亦空也。從般若非菩薩至此,佛法僧叁寶俱非,即前叁寶亦如義。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者,非聖見也。倒想見法,凡夫人也。

  此文舉邪觀之非,下段顯正觀之是。上文已明境智人法俱空,若菩薩更有見境,則塵相未亡。見智,則識想仍在。見說見受,則人我未泯,皆非正見。聖者正也。乃是顛倒妄想,見法實有,即迷理執相之凡夫人也。

  “見叁界者,衆生果報之名也。六識起無量欲無窮,名爲欲界藏空。惑色所起業果,名爲色界藏空。惑心所起業果,名無色界藏空。叁界空。

  此下顯正觀,先約染淨因果,以明空相。次約無聽無說,以辯空相。再先明生死空,後辯佛果空。見叁界:了知乃是衆生所受果報之名而已,非實有叁界。

  六識起無量欲無窮者:依六識分別六塵,起種種貪著五欲之心;欲愛住地煩惱,輾轉無窮。名爲欲界藏空者:煩惱依欲而生,故名爲藏。無自性,故名爲空。

  惑色所起業果者:惑是迷惑,色界雖得離欲,尚迷于色,具有五陰,色陰最強,故名色界。業:即不動行(有漏禅定);果:即所感果報;猶屬分段。名爲色界藏空者:色愛住地煩惱,從色而生,故名爲藏。亦無自性,故名爲空。

  惑心所起業果者:無色界,雖然滅色歸空,于五陰中,尚有四陰,故雲惑心。若論其業,亦不動行(四空定);若論果報,猶屬分段。就依報說,欲色二界,皆有宮殿住處。無色界,惟心寂寞,無宮殿也。名爲無色界藏空者:有愛住地煩惱,從心而生,故名爲藏。亦無自性,故名爲空。叁界空者:總結叁界分段生死,惑業果報,皆空也。

  “叁界根本無明藏亦空。叁地九生滅。前叁界中,余無明習,果報空。金剛菩薩藏,得理盡叁昧故,惑果生滅空。有果空,因空故空。

  首句無明曰根本者: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得根本名;即根本不覺心,亦名曰迷,亦名曰癡,對枝末而說根本也。藏者:無明不覺故心動,由是叁細俄興,六粗競作,染法依之而生,故曰藏。無明無性,故曰空。此明變易生死因空。

  叁地九生滅者:智者雲:有人言,叁地者:一見地、從十回向至發光地。二修地、從焰慧地至遠行地。叁究竟地、從不動地至法雲地。叁地中各有始生、住生、終生、故雲九生。滅:即空也。

  前叁界中,余無明習,果報空者:前明斷叁界中五住正使,此明所余無明習氣果報亦空。此明變易生死果空。

  金剛菩薩藏,得理盡叁昧故者:此明空之所由。十地菩薩,用金剛觀智之力,具十種深觀,故名金剛菩薩藏。而得照窮法界,達理盡性,極無明源,名理盡叁昧。

  惑果生滅空者:惑即無明,變易生死因也。果即果報,變易生死果也。若因若果,微細生滅之法亦空。有果空,因空故空者:有果空,即變易生死果報空,因空即變易之惑因空,故空。即由因空故,而果自空。所謂因亡則果喪也。

  “薩婆若亦空。滅果空,惑前已空故。佛得叁無爲果,智緣滅,非智緣滅,虛空。薩婆若果空也。

  上明生死染法空,此明佛果淨法空。薩婆若空,佛之智德空;滅果空,佛之斷德空;亦即菩提涅槃二俱空。惑前已空故者:惑即五住煩惱,佛五住之惑,早已空故。又解惑性本空,由來寂滅故。

  佛得叁無爲果者:總標;下別列。智緣滅者:佛以正智緣觀,滅諸煩惱,名智緣滅無爲。非智緣滅者:以自性清淨,離煩惱垢,不假智緣滅惑,名非智緣滅無爲。虛空無爲:以所證之理,猶若虛空,名虛空無爲。薩婆若果空者:即總結佛果體空也。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說。無聽無說,如虛空。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

  上約染淨因果,以明空相。此約無聽無說,以辯空相。若有修習聽說,執有聽說,則與般若相違。“金剛般若”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既無說,聽亦無聽;無聽無說,是真般若。

  “淨名經”雲: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如虛空無形無相,故無說聽。

  法同法性者:上一法字,如來所說之法。無說而說,說即無說,本同真空法性,寸絲不挂,一塵不染,聽說皆同。以一例諸,則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爲若此。

  前諸王欲問護國土因緣,佛雲:吾今欲爲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時月光王問佛:一切菩薩,雲何護佛果?佛爲廣說諸法空義,染淨因果,一切皆如。故此結答,菩薩修護佛果,爲若此。若此二字,即指上文所說護果之義。

  “護般若波羅密者,爲護薩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無量心、一切功德果,爲若此。”

  護般若波羅密,是護因,護因原爲護果。爲護薩婆若,即護佛果也。十力者:即如來所證實相之智,了達一切,悉能遍知,無能破壞,無能超勝,故名爲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因緣果報,如作善業,知得善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望得樂報無有是處,名爲非處。二、知叁世業報智力:知一切衆生過現未來叁世業緣果報生處。叁、知諸禅叁昧智力:知諸禅定淺深次第,自在無礙。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五、知種種解智力:知諸衆生種種樂欲,善惡不同。六、知種種界智力:知諸衆生種種界分不同。七、知道至處智力:知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八、天眼無礙智力:見諸衆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九、宿命無礙智力:知無量世無量劫,死此生彼,姓名飲食苦樂壽夭等事。十、漏盡無余智力:于一切煩惱余習氣分,永斷不生。是名十種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所得十八法,不與凡夫叁乘共。一、身無失:諸佛久修戒定慧慈悲,功德滿足,煩惱俱盡,故身業無失。二、口無失:具無量辯才,善巧方便,隨機說法,令得悟證,故口業無失。叁、意無失:又名念無失:修甚深禅,心不散亂,于諸法無著,得第一安隱,故意業無失。四、無異想:于諸衆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冤親一相,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故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于一切法,慧照覺知,當舍則舍;無有一法,不知而舍。七、欲無減:具修衆善,常欲度脫一切衆生,心無厭足。八、精進無減:身心精進,無有疲倦,常度衆生,不休不息。九、念無減:常念一切諸佛之法,智慧滿足,念念相應。十、慧無減:具一切智,無邊無盡,隨宜說法,亦無有盡。十一、解脫無減:遠離執著,一切無礙,有爲無爲,二俱解脫。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法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現種種身,調伏衆生,隨智應機,令衆得益。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以微妙音,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有情。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清淨意,隨智而轉,入衆生心,而爲說法。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慧照過去,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慧照未來,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慧照現在,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

  五眼五分法身,四無量心,解見在前。以及一切果上所證功德,護之之法爲若此。即如上文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照見一切法性,法性即實相般若也。此爲護佛果之因緣。

  佛說法時,無量人衆,皆得法眼淨、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