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9

  ..續本文上一頁空,菩薩大行。

  此明時衆獲益。佛說法時:即佛說護佛果法已竟之時。無量人衆:極言其多。皆得法眼淨者:破無明,見法身,終日對境,終日無境可對。頭頭是道,法法全真。洞明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或得性地:即通教叁人共行十地,略九舉一也。或得信地:即教圓十信位菩薩也。

  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者:此百千人,乃大根衆生。故一聞大法,即得大空,大行。大空大行,乃別地圓住菩薩所得。

  問:佛說般若,何以會衆得益不同?答:如來說法,譬如一雨所滋,隨其根莖大小,各得受潤;如其種性,各得生長:故一音演說,受益不同也。二觀空品竟。

  菩薩教化品第叁

  前品明護佛果,此品明護十地行,是菩薩所修之行。唐譯爲菩薩行品,此爲菩薩教化品者,菩薩智悲並運,二利繁興,起如幻教化,度如幻衆生。菩薩修行,若單運悲,是隨相行。若單運智,是離相行。若智悲雙運,是無住行。今是無住行,終日教化衆生,不住教化之相。品者,類也。以五忍法,品類相從,故名曰品。在內護叁品中,是第二;全經八品此當第叁。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雲何行可行?雲何行化衆生?以何相衆生可化?”

  此月光王,第二問護十地行因緣。菩薩:是能護之人。問有叁意:初問自利行相;雲何行可行者: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次問利他行相;雲何行化衆生者:用何等行,可以教化衆生,而令得益也。叁問所化衆生相;以何相衆生可化者:即觀察何等相衆生,是爲當機,可以教化也。下文世尊逐一答示。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爲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此佛答初問。先略說五忍,是菩薩自行之法。後分別十四忍,顯菩薩自行法之相。十四忍皆依實相般若爲體。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伏忍上中下者:地前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爲伏忍位。以有智能伏煩惱,但伏而未斷,不能親證法身,故名伏忍。而分上中下者,十住爲下忍,十行爲中忍,十回向爲上忍。例如一地有始生住生終生也。

  信忍者:初二叁地,得無漏信,名爲信忍。四五六地,順趣無生,名爲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叁忍,以前地爲下,次地爲中,後地爲上。第五寂滅忍惟二,十地爲下忍,佛地爲上忍。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名寂滅忍。是因果合說。前品護果非無因,此品護因非無果。

  名爲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者:一切諸佛,皆修此五忍之行,得成正覺。一切菩薩,應修此般若妙行,得到涅槃彼岸也。

  “善男子,初發想信,恒河沙衆生,修行伏忍,于叁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是爲菩薩能少分化衆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爲聖胎也。

  此明下伏忍習種性。男子所以稱善者,以能入習種性,修行十住行故。初發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曾見道,但能依理起想,故名想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

  恒河沙衆生,修行伏忍者:以喻能發大心修行衆生之多。但發心雖多,遇緣成退者亦多。如庵羅樹,花多果少;如大魚母胎,子雖無量,成就者少。偈雲:“菩薩發大心,魚子庵羅花;叁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于叁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伏忍之內有叁品,此當下伏忍。于叁寶真淨法中,起熏習心,漸熏成種,以爲進趣佛道之性,故曰習種性。

  十心者:善順叁寶,曰信心。無有懈退,曰精進心。明記不忘,曰念心。勝解不謬,曰慧心。一念不動,曰定心。破除悭貪,曰施心。調護叁業,曰戒心。守護叁寶,曰護法心。上求下化,曰願心。回向叁處,曰回向心;叁處:謂衆生、真如、佛果也。

  是爲菩薩能少分化衆生者:此明下忍功能。具足十心,得入初住,則能善巧方便,教化衆生。言少分者,以智悲未勝故。已超過二乘者:由二乘入,只求獨善其身,而無大悲救世行願,故不及住位菩薩,能化他也。

  一切善地者:十信名善。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上超過二字,雙貫一切善地,言並超信位菩薩也。

  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爲聖胎者:十住是叁賢之始,成佛之因。叁賢位,皆名聖胎。一切諸佛菩薩,長(上聲)養十心,以爲聖胎。既遊道胎,成就覺胤,後登大覺。

  “次第起幹慧,性種性有十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

  此明中伏忍。次第起幹慧者:漸次增進十行,無有定水潤心,幹有其慧,故名幹慧。性種性者:上一性字,即前習種所修之性,而成此因性。種即因也,故曰性種性。修行十行。所謂下,標列十心。

  四意止者:即四念處觀,以意根起慧觀,令心止住故。身受心法:是所觀境;衆生于此境上,而起四種顛倒。不淨等,即能觀之功所成。一、觀身不淨,除執身爲淨之倒。二、觀受是苦,除以苦爲樂之倒。叁、觀心無常,除執妄心爲真常之倒。四、觀法無我,除執五陰爲實我之倒。

  “叁意止:叁善根,慈施慧也。叁意止,所謂叁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

  叁意止有二:一、即叁善根。無貪善根,是施;無嗔善根,是慈;無癡善根,是慧;故釋曰慈施慧也。二、即叁世忍。觀十二因緣,過去無明行二支,爲因忍;現在八支,前五識、名色、六入、觸、受,屬果;後叁愛、取、有,屬因,爲因果忍;未來生、老死、二支,爲果忍。

  “是菩薩亦能化衆生,已能過我人知見衆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

  是菩薩亦能,教化衆生:即中伏忍之功能。觀五陰無我,我見不立,人見亦亡。人我知見雙亡,何有衆生等想,故雲已能過我人知見衆生等想。能觀叁世因果,乃生滅法,故非常。循環不絕,故非斷。而外道計斷、計常,二種顛倒妄想,所不能壞。

  “複有十道種性地。所謂觀色識想受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觀叁界因果,空忍、無願忍、無相忍。觀二谛虛實,一切法無常,名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是菩薩十堅心。作轉輪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衆生善根。

  此明上伏忍,複有十位道種性地。道指初地平等道。種亦因也。謂此十堅心,能與平等道爲因性,故雲道種性地。修行十回向。所謂下,標列十心。

  所謂觀色識想受行者:此列五陰爲所觀法。色下先列識者,以四陰皆識爲主故。得戒忍等,是能觀智,轉五陰成五分法身。由觀色陰,便得戒忍;以作與無作戒,皆色陰攝。觀識陰,便得知見忍;以知見皆屬識陰攝。觀想陰,便得定忍;以定由想心不行故。觀受陰,便得慧忍;以領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如幻故。觀行陰,便得解脫忍;以念念遷流,了知無常生滅,而得解脫故。觀叁界下,明叁空忍。叁界,是衆生所依止處。因是業因,果是果報。菩薩觀察叁界善惡業因果報,皆依妄惑所造妄業而招妄報。妄無自體:觀苦因空,遍計本空,得空忍。觀苦果空,依他如幻,得無願忍。不願受有漏果報,觀因果空,得無相忍。以叁界上下之法,畢竟皆空,空故無相。此非同外道,撥無因果之空也。

  觀二谛虛實者:觀俗谛是虛,一切有爲諸法,遷流不住,畢竟無常,得無常忍。觀真谛是實,一切所有諸法,湛然空寂,體無生滅,得無生忍。

  是菩薩十堅心:堅者堅忍,即前十忍。上屬自利,下則利他。作轉輪王:即金輪王,有七寶隨身,故能化四天下。在南贍部洲,統領余叁洲,能生一切衆生善根。

  “又信忍菩薩。所謂善、達、明、中行者,斷叁界色煩惱縛。能化百佛千佛萬佛。國中現百身千身萬身。神通、無量功德。

  此明五忍中,第二信忍。信有叁種:一想信,輕毛菩薩十信是。二久信,叁賢菩薩是。叁證信,初二叁地菩薩是。今當第叁,證信中道法身之理。首句標名。此忍有叁位,所謂二字,指釋之詞。善:即善覺忍,初地善覺人法二俱空寂故。達:即達觀忍,二地觀察真俗通達無礙故。明:即明慧忍,叁地智慧光明,照了諸法故。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斷叁界色煩惱縛者:明離障。以初地斷貪煩惱,二地斷嗔煩惱,叁地斷癡煩惱。此叁種煩惱,緣于色境而起,不得自在爲縛。菩薩于初二叁地,觀色谛無相,不取著色法,故斷色縛。然非不觀心谛無生,但從粗顯先斷者說耳。

  能化百佛等:明攝化大用。依“地論”攝報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叁地化萬佛世界。現身亦然。神通變化,饒益衆生,功德無量。

  “常以十五心爲首: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願、叁解脫門,是菩薩從善地至于薩婆若,以此十五心爲一切行根本種子。

  此明勝行。首句總標十五心,下別列。四攝法者:以四法攝化衆生;一布施:不出財法無畏叁種,攝令歡喜生信。二愛語:善言勸化,攝令悅服生解。叁利行:作饒益行,攝令起因。四同事:以變化身,入諸趣中,與同事業,攝令受化。

  四無量心者:慈,是與樂;悲,能拔苦;喜,則隨喜功德;舍,則舍離諸惡。一一廣大平等,故稱無量。

  四弘願者:自利利他。因觀衆生無邊,未度苦谛,故發弘願,度盡衆生。因觀煩惱無盡,分劑頭數,故發弘願,斷盡煩惱。因觀法門無量,可對衆機,故發弘願,學遍法門。因觀佛道無上,福慧圓滿,故發弘願,心成佛道。第一願屬下化,第四願屬上求。叁二兩願通上下,不學法門,難斷煩惱。煩惱未斷,自救不了,安能度生?法門未學,煩惱不斷,佛道何自而成?菩薩四弘齊發,二利繁興。

  叁解脫門者:是無漏叁叁昧。離縛,名爲解脫;能通涅槃,故號爲門。一空解脫門,觀諸法本空故。二無相解脫門,因空,故不見諸法之相。叁無願解脫門,因無相,故無所願求。

  是菩薩下:顯忍功能,從善覺地起,至薩婆若如來智海止。以此十五心,爲一切行根本種子,諸地皆不能離此心。

  “又順忍菩薩。所謂見…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