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10

  ..續本文上一頁、勝、現法,能斷叁界心等煩惱縛,故現一身于十方佛國中,無量不可說神通化衆生。

  此明五忍中,第叁順忍。順趣無生忍觀,而未正得,故名順忍。此忍有叁位:所謂見、勝、現法。見,謂慧見分明,是第四焰慧地,下文名焰慧忍。勝,謂二種殊勝:一教化衆生,二不順煩惱,是第五難勝地,下文名勝慧忍。現法,謂因緣觀解現前,是第六現前地,下文名現法忍。

  能斷叁界心等煩惱縛故者:明離障。此叁位,能觀叁界心谛,本無所得。知心無生,不取心相,故能斷迷心煩惱。不爲心等煩惱所縛,而得自在。然非不觀色谛無相,今從多故,但說斷心等煩惱縛耳。

  現一身于十方佛國中者:此明攝化大用。有二解:一、十方佛國之多,而言現一身者,乃是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而無違。有無量不可說之神通妙用,教化衆生。

  二、依“地論”攝報果中,焰慧地菩薩,能現一億佛身,能化一億佛國衆生。難勝地,能現千億身,化千億世界衆生。現前地,能現百千億身,化百千億世界衆生。按上身數國相同,于十方一一佛國,各現一身,無量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衆生。

  “又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亦斷叁界心色等習煩惱故,現不可說不可說功德神通。

  此明五忍中,第四無生忍,首句標名。無生忍者:于叁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親證法性無生之理。常途,謂初地得無生忍,實則八地真得無生法忍。此忍有叁位:所謂遠、不動、慧觀。遠,即第七遠行地,下文名遠達忍,能至有功用心後邊故。不動、即第八不動地,下文名等覺忍,有相煩惱不能動故,真無功用道。觀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說諸法故。

  亦斷叁界心色等習煩惱故者:此明治障。七地斷微細現行之業果,八地斷諸功用,九地斷不行利他之障。言心色等習煩惱:前斷色心二縛現行正使,是粗煩惱;今即斷色心種子余習,是細煩惱,故加一習子,即正習俱除也。

  現不可說下:明攝化大用。重言不可說,是西域十大數之極數,極言其多也。又不可說者,以功德神通,說不能盡也。又依“地論”攝報果中,七地,現百千億那由他身,化生亦爾。八地,現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化生亦爾。九地,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刹微塵數身,化衆生亦爾。

  “複次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叁昧。下忍中行,名爲菩薩。上忍中行,名爲薩婆若。

  此明五忍之第五寂滅忍也。“涅槃”雲:寂滅者,名爲一心。前之四忍,未盡心源。今此一忍,色心正習俱寂,和合識相亦滅。又五住煩惱已寂,二種生死已滅,故名寂滅忍。此忍惟有上下二品。十地菩薩,與佛同用。此忍不同余經,余經則以十地爲下忍,等覺爲中忍,妙覺爲上忍。

  入金剛叁昧者:第十法雲地菩薩,入金剛觀智,破最初一品生相無明。惟此智力堅強,喻如金剛。叁昧是定。此菩薩定慧均等,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爲無礙道。因位所攝,是下忍中行。依“地論”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刹微塵叁昧等。

  上忍中行者:即最後一刹那,惑盡智圓,爲解脫道:果位所攝。得一切智,名爲薩婆若,即佛果之異名。

  “共觀第一義谛,斷叁界心習。無明盡相爲金剛,盡相無相爲薩婆若。

  共觀第一義谛者:此明除障。第十法雲地,寂滅下忍,與佛地,寂滅上忍,共觀最上一佛乘,第一義谛,中道一心之理。即“楞嚴經”所謂:一乘寂滅場地,乃衆生本具佛性,萬妄本空,一真清淨,從來未曾動著纖毫,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常住妙明,不生不滅;是謂寂滅場地。今從凡夫地,修證至此,菩薩究竟地,與如來果地,共觀此理。

  斷叁界心習無明者:此叁界,指分段變易二種叁界。前無生忍中,雙斷色心粗分習氣,此更斷心法微細習氣,即最初一念,獨頭生相無明。獨頭生相者,無端突然而起,虛妄惑相。“起信論”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此一念,即微細心習。

  又曰無始無明。一切有爲之法,皆從因緣而生。現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惟此無明無因而生,爲一切惑之根本。無明之先,更無有始之惑法,故稱無始。

  無明,有根本枝末之分。枝末無明,依根本而起,是粗相。根本無明,依真如而生,是細相。真如非實有生,無端妄起。“楞嚴經”佛答富樓那雲:無明無因,譬如城中演若達多(人名,譯雲祠授),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到處覓頭,狂布妄出,實無所因。心習無明,乃生住異滅,四種夢心中,屬生相無明。生是最先起,滅是最後除。從凡夫地,或聞如來經教,或聞知識開導,了知衆生本具佛性,從本覺體,起始覺智。始覺者,先本不覺,因聞教法,方始覺悟,故稱始覺。依始覺智,斷無明惑,從粗向細,“起信”分生住異滅四相,天臺分五住地惑:見惑一住,思惑叁住,塵沙無明合爲一住。無明又約位分四十二品,此當四十一四十二兩品,最極微細,最爲難破。須入金剛叁昧,有金剛觀智之力,方能斷除。金剛觀智爲能斷,無明心習爲所斷。

  盡相爲金剛,盡相無相爲薩婆若者:此明無礙解脫二道,因果差別之相滅盡相者:但盡色心粗細之相,因位已極,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生滅既。是金剛後心,無礙道中斷惑之相,非佛地證果之相。此因異于果,故名金剛。盡相無相者:非但能盡惑相,並盡相亦無。所謂緣觀並冥,境智俱泯,寂滅現前,是解脫道中證果之相。此果異于因也,故爲薩婆若,得一切智。

  “超度世谛第一義谛之外,爲第十一地薩雲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

  佛窮一心本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前叁賢多住世谛,十聖多住第一義谛。佛超出叁賢十聖之外,爲第十一地,成一切種智之佛。問:薩雲若,與前薩婆若何別?答:一雲,但梵音楚夏,彼此無殊。二雲,薩婆若,是一切智。薩雲若,是一切種智。

  非有非無者:世谛是有,真谛是無。由超度世谛,故非有。超度真谛,故非無。又佛果無學絕相,故非有。具足萬德,故非無。

  湛然清淨四句:圓滿湛然,離垢清淨。妙極法身,常住不變。盡未來際,饒益衆生。同真如實際,等真空法性也。

  “無緣大悲,教化一切衆生。乘薩婆若乘,來化叁界。

  此明攝大用。悲有叁種: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無緣者:不緣假名衆生,不緣五陰法性,任運利生,無緣無慮。此無緣,無所不緣,故其悲稱大。悲能拔苦,欲拔衆生之苦,須行教化其心。心斷惡因,自離苦果。當知教化,乃根本拔苦之法。

  乘薩婆若乘者:上一乘字,讀平聲,乃乘車之乘。下一乘字,讀去聲,乃車乘之乘。佛已出叁界,因大悲愍念衆生沈淪之苦,故乘一切智乘,來化叁界。此由智興悲,以悲乘智,普化衆生,令入佛道。上段非有非無,屬法身。此段隨緣利生,是應化身。上二句應身,下二句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後是化他身。

  問:前九地化土,雲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刹之廣:此但雲叁界,何其狹耶, ?答:叁界有分段、變易二種叁界,統九法界衆生,包括迨盡,佛界亦在其中,不得以常途叁界視之。

  “善男子!一切衆生煩惱,不出叁界藏。一切衆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叁界。諸佛應化法身,不出叁界。叁界外無衆生,佛何所化。

  此承上來化叁界之文。叁界稱藏者,以能含藏一切聖凡染淨因果故。衆生煩惱,有事理之分。事煩惱,屬分段叁界。理煩惱,屬變易叁界。故皆不出叁界藏。

  衆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叁界者:即是依五住煩惱之惑,造成漏無漏業,感得染淨果報。二十二根,眼等六根、憂喜苦樂舍、五受根、男女二根,及命根,此十四種染法攝。信進念定慧五根、及叁無漏根、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叁具知根,此八種淨法攝。

  諸佛應化法身,不出叁界者:謂諸佛叁身,常在叁界,說法利生,故雲不出。問:應化可雲不出,法身如何亦雲不出?答:以法身不離應化也。“大經”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華嚴經”雲:亦名釋迦,亦名盧舍那等。當知叁身,即是一身,故法身亦得雲不出叁界也。

  叁界外無衆生,佛何所化者:謂叁界外,實無衆生,故雲佛何所化。問:叁乘聖人,雖超叁界,猶是衆生,仍待佛化,何謂界外無衆生?答:叁乘雖出分段叁界,仍住變易叁界,實非界外。界外實無衆生爲佛所化也。

  “是故我言,叁界外別有一衆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

  是故者:承上以是界外無生之故。所以我言,叁界外別有衆生界藏者:即是外道“大有經”中所說。“大有經”,乃印度六派哲學中之勝論派所說。彼將宇宙萬有,別爲六種:一實,謂諸法實體。二德,即道德也。叁業,爲作用。四大有,與實德業,同爲一有。五同異,如地望地是同,地望水是異。六和合,諸法和合而有。“大有經”即彼第四派所說此叁界外別有衆生。故雲若說叁界外別有衆生,即同外道說也。

  非七佛之所說者:七佛,乃過去莊嚴劫千佛中後叁佛:過去毗婆屍佛、屍棄佛、拘留孫佛。現在賢劫千佛中前四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以佛佛道同,所說亦同。言叁界外別有衆生者,非是七佛所說之正法也。

  “大王!我常說一切衆生斷叁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爲佛。自性清淨,名覺薩雲若性。衆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此文前半,歎果異因。衆生本業下,舉因該果。一切衆生,指六凡叁乘,斷分段變易兩種叁界,粗細煩惱,漏無漏果報盡者,名爲佛。自性清淨,名覺薩雲若性者:自性,即生佛同具之真如自體,本覺佛性,一向埋沒在五陰煩惱塵勞之內。今複本心源,究竟清淨,以始覺智,契本覺理,名爲大圓滿覺,一切種智之性。

  衆生本業者:即衆本生所修之業,清淨解脫,故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從因至果,五忍,有十四忍…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