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经讲义▪P9

  ..续本文上一页空,菩萨大行。

  此明时众获益。佛说法时:即佛说护佛果法已竟之时。无量人众:极言其多。皆得法眼净者:破无明,见法身,终日对境,终日无境可对。头头是道,法法全真。洞明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或得性地:即通教三人共行十地,略九举一也。或得信地:即教圆十信位菩萨也。

  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者:此百千人,乃大根众生。故一闻大法,即得大空,大行。大空大行,乃别地圆住菩萨所得。

  问:佛说般若,何以会众得益不同?答:如来说法,譬如一雨所滋,随其根茎大小,各得受润;如其种性,各得生长:故一音演说,受益不同也。二观空品竟。

  菩萨教化品第三

  前品明护佛果,此品明护十地行,是菩萨所修之行。唐译为菩萨行品,此为菩萨教化品者,菩萨智悲并运,二利繁兴,起如幻教化,度如幻众生。菩萨修行,若单运悲,是随相行。若单运智,是离相行。若智悲双运,是无住行。今是无住行,终日教化众生,不住教化之相。品者,类也。以五忍法,品类相从,故名曰品。在内护三品中,是第二;全经八品此当第三。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此月光王,第二问护十地行因缘。菩萨:是能护之人。问有三意:初问自利行相;云何行可行者: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次问利他行相;云何行化众生者:用何等行,可以教化众生,而令得益也。三问所化众生相;以何相众生可化者:即观察何等相众生,是为当机,可以教化也。下文世尊逐一答示。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中下;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

  此佛答初问。先略说五忍,是菩萨自行之法。后分别十四忍,显菩萨自行法之相。十四忍皆依实相般若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伏忍上中下者: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位。以有智能伏烦恼,但伏而未断,不能亲证法身,故名伏忍。而分上中下者,十住为下忍,十行为中忍,十回向为上忍。例如一地有始生住生终生也。

  信忍者:初二三地,得无漏信,名为信忍。四五六地,顺趣无生,名为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以前地为下,次地为中,后地为上。第五寂灭忍惟二,十地为下忍,佛地为上忍。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名寂灭忍。是因果合说。前品护果非无因,此品护因非无果。

  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密者:一切诸佛,皆修此五忍之行,得成正觉。一切菩萨,应修此般若妙行,得到涅槃彼岸也。

  “善男子,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此明下伏忍习种性。男子所以称善者,以能入习种性,修行十住行故。初发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曾见道,但能依理起想,故名想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

  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者:以喻能发大心修行众生之多。但发心虽多,遇缘成退者亦多。如庵罗树,花多果少;如大鱼母胎,子虽无量,成就者少。偈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伏忍之内有三品,此当下伏忍。于三宝真净法中,起熏习心,渐熏成种,以为进趣佛道之性,故曰习种性。

  十心者:善顺三宝,曰信心。无有懈退,曰精进心。明记不忘,曰念心。胜解不谬,曰慧心。一念不动,曰定心。破除悭贪,曰施心。调护三业,曰戒心。守护三宝,曰护法心。上求下化,曰愿心。回向三处,曰回向心;三处:谓众生、真如、佛果也。

  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者:此明下忍功能。具足十心,得入初住,则能善巧方便,教化众生。言少分者,以智悲未胜故。已超过二乘者:由二乘入,只求独善其身,而无大悲救世行愿,故不及住位菩萨,能化他也。

  一切善地者:十信名善。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上超过二字,双贯一切善地,言并超信位菩萨也。

  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者:十住是三贤之始,成佛之因。三贤位,皆名圣胎。一切诸佛菩萨,长(上声)养十心,以为圣胎。既游道胎,成就觉胤,后登大觉。

  “次第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

  此明中伏忍。次第起干慧者:渐次增进十行,无有定水润心,干有其慧,故名干慧。性种性者:上一性字,即前习种所修之性,而成此因性。种即因也,故曰性种性。修行十行。所谓下,标列十心。

  四意止者:即四念处观,以意根起慧观,令心止住故。身受心法:是所观境;众生于此境上,而起四种颠倒。不净等,即能观之功所成。一、观身不净,除执身为净之倒。二、观受是苦,除以苦为乐之倒。三、观心无常,除执妄心为真常之倒。四、观法无我,除执五阴为实我之倒。

  “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

  三意止有二:一、即三善根。无贪善根,是施;无嗔善根,是慈;无痴善根,是慧;故释曰慈施慧也。二、即三世忍。观十二因缘,过去无明行二支,为因忍;现在八支,前五识、名色、六入、触、受,属果;后三爱、取、有,属因,为因果忍;未来生、老死、二支,为果忍。

  “是菩萨亦能化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是菩萨亦能,教化众生:即中伏忍之功能。观五阴无我,我见不立,人见亦亡。人我知见双亡,何有众生等想,故云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能观三世因果,乃生灭法,故非常。循环不绝,故非断。而外道计断、计常,二种颠倒妄想,所不能坏。

  “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相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

  此明上伏忍,复有十位道种性地。道指初地平等道。种亦因也。谓此十坚心,能与平等道为因性,故云道种性地。修行十回向。所谓下,标列十心。

  所谓观色识想受行者:此列五阴为所观法。色下先列识者,以四阴皆识为主故。得戒忍等,是能观智,转五阴成五分法身。由观色阴,便得戒忍;以作与无作戒,皆色阴摄。观识阴,便得知见忍;以知见皆属识阴摄。观想阴,便得定忍;以定由想心不行故。观受阴,便得慧忍;以领纳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如幻故。观行阴,便得解脱忍;以念念迁流,了知无常生灭,而得解脱故。观三界下,明三空忍。三界,是众生所依止处。因是业因,果是果报。菩萨观察三界善恶业因果报,皆依妄惑所造妄业而招妄报。妄无自体:观苦因空,遍计本空,得空忍。观苦果空,依他如幻,得无愿忍。不愿受有漏果报,观因果空,得无相忍。以三界上下之法,毕竟皆空,空故无相。此非同外道,拨无因果之空也。

  观二谛虚实者:观俗谛是虚,一切有为诸法,迁流不住,毕竟无常,得无常忍。观真谛是实,一切所有诸法,湛然空寂,体无生灭,得无生忍。

  是菩萨十坚心:坚者坚忍,即前十忍。上属自利,下则利他。作转轮王:即金轮王,有七宝随身,故能化四天下。在南赡部洲,统领余三洲,能生一切众生善根。

  “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

  此明五忍中,第二信忍。信有三种:一想信,轻毛菩萨十信是。二久信,三贤菩萨是。三证信,初二三地菩萨是。今当第三,证信中道法身之理。首句标名。此忍有三位,所谓二字,指释之词。善:即善觉忍,初地善觉人法二俱空寂故。达:即达观忍,二地观察真俗通达无碍故。明:即明慧忍,三地智慧光明,照了诸法故。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断三界色烦恼缚者:明离障。以初地断贪烦恼,二地断嗔烦恼,三地断痴烦恼。此三种烦恼,缘于色境而起,不得自在为缚。菩萨于初二三地,观色谛无相,不取著色法,故断色缚。然非不观心谛无生,但从粗显先断者说耳。

  能化百佛等:明摄化大用。依“地论”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现身亦然。神通变化,饶益众生,功德无量。

  “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

  此明胜行。首句总标十五心,下别列。四摄法者:以四法摄化众生;一布施:不出财法无畏三种,摄令欢喜生信。二爱语:善言劝化,摄令悦服生解。三利行:作饶益行,摄令起因。四同事:以变化身,入诸趣中,与同事业,摄令受化。

  四无量心者:慈,是与乐;悲,能拔苦;喜,则随喜功德;舍,则舍离诸恶。一一广大平等,故称无量。

  四弘愿者:自利利他。因观众生无边,未度苦谛,故发弘愿,度尽众生。因观烦恼无尽,分剂头数,故发弘愿,断尽烦恼。因观法门无量,可对众机,故发弘愿,学遍法门。因观佛道无上,福慧圆满,故发弘愿,心成佛道。第一愿属下化,第四愿属上求。三二两愿通上下,不学法门,难断烦恼。烦恼未断,自救不了,安能度生?法门未学,烦恼不断,佛道何自而成?菩萨四弘齐发,二利繁兴。

  三解脱门者:是无漏三三昧。离缚,名为解脱;能通涅槃,故号为门。一空解脱门,观诸法本空故。二无相解脱门,因空,故不见诸法之相。三无愿解脱门,因无相,故无所愿求。

  是菩萨下:显忍功能,从善觉地起,至萨婆若如来智海止。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诸地皆不能离此心。

  “又顺忍菩萨。所谓见…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