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现法,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
此明五忍中,第三顺忍。顺趣无生忍观,而未正得,故名顺忍。此忍有三位:所谓见、胜、现法。见,谓慧见分明,是第四焰慧地,下文名焰慧忍。胜,谓二种殊胜:一教化众生,二不顺烦恼,是第五难胜地,下文名胜慧忍。现法,谓因缘观解现前,是第六现前地,下文名现法忍。
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者:明离障。此三位,能观三界心谛,本无所得。知心无生,不取心相,故能断迷心烦恼。不为心等烦恼所缚,而得自在。然非不观色谛无相,今从多故,但说断心等烦恼缚耳。
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者:此明摄化大用。有二解:一、十方佛国之多,而言现一身者,乃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而无违。有无量不可说之神通妙用,教化众生。
二、依“地论”摄报果中,焰慧地菩萨,能现一亿佛身,能化一亿佛国众生。难胜地,能现千亿身,化千亿世界众生。现前地,能现百千亿身,化百千亿世界众生。按上身数国相同,于十方一一佛国,各现一身,无量不可说神通变化,利乐众生。
“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此明五忍中,第四无生忍,首句标名。无生忍者: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亲证法性无生之理。常途,谓初地得无生忍,实则八地真得无生法忍。此忍有三位:所谓远、不动、慧观。远,即第七远行地,下文名远达忍,能至有功用心后边故。不动、即第八不动地,下文名等觉忍,有相烦恼不能动故,真无功用道。观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说诸法故。
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者:此明治障。七地断微细现行之业果,八地断诸功用,九地断不行利他之障。言心色等习烦恼:前断色心二缚现行正使,是粗烦恼;今即断色心种子余习,是细烦恼,故加一习子,即正习俱除也。
现不可说下:明摄化大用。重言不可说,是西域十大数之极数,极言其多也。又不可说者,以功德神通,说不能尽也。又依“地论”摄报果中,七地,现百千亿那由他身,化生亦尔。八地,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化生亦尔。九地,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刹微尘数身,化众生亦尔。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
此明五忍之第五寂灭忍也。“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前之四忍,未尽心源。今此一忍,色心正习俱寂,和合识相亦灭。又五住烦恼已寂,二种生死已灭,故名寂灭忍。此忍惟有上下二品。十地菩萨,与佛同用。此忍不同余经,余经则以十地为下忍,等觉为中忍,妙觉为上忍。
入金刚三昧者:第十法云地菩萨,入金刚观智,破最初一品生相无明。惟此智力坚强,喻如金刚。三昧是定。此菩萨定慧均等,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为无碍道。因位所摄,是下忍中行。依“地论”摄报果,得十不可说佛刹微尘三昧等。
上忍中行者:即最后一刹那,惑尽智圆,为解脱道:果位所摄。得一切智,名为萨婆若,即佛果之异名。
“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
共观第一义谛者:此明除障。第十法云地,寂灭下忍,与佛地,寂灭上忍,共观最上一佛乘,第一义谛,中道一心之理。即“楞严经”所谓:一乘寂灭场地,乃众生本具佛性,万妄本空,一真清净,从来未曾动著纤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常住妙明,不生不灭;是谓寂灭场地。今从凡夫地,修证至此,菩萨究竟地,与如来果地,共观此理。
断三界心习无明者:此三界,指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前无生忍中,双断色心粗分习气,此更断心法微细习气,即最初一念,独头生相无明。独头生相者,无端突然而起,虚妄惑相。“起信论”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此一念,即微细心习。
又曰无始无明。一切有为之法,皆从因缘而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惟此无明无因而生,为一切惑之根本。无明之先,更无有始之惑法,故称无始。
无明,有根本枝末之分。枝末无明,依根本而起,是粗相。根本无明,依真如而生,是细相。真如非实有生,无端妄起。“楞严经”佛答富楼那云:无明无因,譬如城中演若达多(人名,译云祠授),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到处觅头,狂布妄出,实无所因。心习无明,乃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中,属生相无明。生是最先起,灭是最后除。从凡夫地,或闻如来经教,或闻知识开导,了知众生本具佛性,从本觉体,起始觉智。始觉者,先本不觉,因闻教法,方始觉悟,故称始觉。依始觉智,断无明惑,从粗向细,“起信”分生住异灭四相,天台分五住地惑: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无明又约位分四十二品,此当四十一四十二两品,最极微细,最为难破。须入金刚三昧,有金刚观智之力,方能断除。金刚观智为能断,无明心习为所断。
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此明无碍解脱二道,因果差别之相灭尽相者:但尽色心粗细之相,因位已极,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生灭既。是金刚后心,无碍道中断惑之相,非佛地证果之相。此因异于果,故名金刚。尽相无相者:非但能尽惑相,并尽相亦无。所谓缘观并冥,境智俱泯,寂灭现前,是解脱道中证果之相。此果异于因也,故为萨婆若,得一切智。
“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
佛穷一心本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前三贤多住世谛,十圣多住第一义谛。佛超出三贤十圣之外,为第十一地,成一切种智之佛。问:萨云若,与前萨婆若何别?答:一云,但梵音楚夏,彼此无殊。二云,萨婆若,是一切智。萨云若,是一切种智。
非有非无者:世谛是有,真谛是无。由超度世谛,故非有。超度真谛,故非无。又佛果无学绝相,故非有。具足万德,故非无。
湛然清净四句:圆满湛然,离垢清净。妙极法身,常住不变。尽未来际,饶益众生。同真如实际,等真空法性也。
“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
此明摄大用。悲有三种: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无缘者:不缘假名众生,不缘五阴法性,任运利生,无缘无虑。此无缘,无所不缘,故其悲称大。悲能拔苦,欲拔众生之苦,须行教化其心。心断恶因,自离苦果。当知教化,乃根本拔苦之法。
乘萨婆若乘者:上一乘字,读平声,乃乘车之乘。下一乘字,读去声,乃车乘之乘。佛已出三界,因大悲愍念众生沉沦之苦,故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此由智兴悲,以悲乘智,普化众生,令入佛道。上段非有非无,属法身。此段随缘利生,是应化身。上二句应身,下二句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后是化他身。
问:前九地化土,云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刹之广:此但云三界,何其狭耶, ?答:三界有分段、变易二种三界,统九法界众生,包括迨尽,佛界亦在其中,不得以常途三界视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
此承上来化三界之文。三界称藏者,以能含藏一切圣凡染净因果故。众生烦恼,有事理之分。事烦恼,属分段三界。理烦恼,属变易三界。故皆不出三界藏。
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即是依五住烦恼之惑,造成漏无漏业,感得染净果报。二十二根,眼等六根、忧喜苦乐舍、五受根、男女二根,及命根,此十四种染法摄。信进念定慧五根、及三无漏根、一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此八种净法摄。
诸佛应化法身,不出三界者:谓诸佛三身,常在三界,说法利生,故云不出。问:应化可云不出,法身如何亦云不出?答:以法身不离应化也。“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华严经”云:亦名释迦,亦名卢舍那等。当知三身,即是一身,故法身亦得云不出三界也。
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者:谓三界外,实无众生,故云佛何所化。问:三乘圣人,虽超三界,犹是众生,仍待佛化,何谓界外无众生?答:三乘虽出分段三界,仍住变易三界,实非界外。界外实无众生为佛所化也。
“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
是故者:承上以是界外无生之故。所以我言,三界外别有众生界藏者:即是外道“大有经”中所说。“大有经”,乃印度六派哲学中之胜论派所说。彼将宇宙万有,别为六种:一实,谓诸法实体。二德,即道德也。三业,为作用。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地是同,地望水是异。六和合,诸法和合而有。“大有经”即彼第四派所说此三界外别有众生。故云若说三界外别有众生,即同外道说也。
非七佛之所说者:七佛,乃过去庄严劫千佛中后三佛:过去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现在贤劫千佛中前四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以佛佛道同,所说亦同。言三界外别有众生者,非是七佛所说之正法也。
“大王!我常说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此文前半,叹果异因。众生本业下,举因该果。一切众生,指六凡三乘,断分段变易两种三界,粗细烦恼,漏无漏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者:自性,即生佛同具之真如自体,本觉佛性,一向埋没在五阴烦恼尘劳之内。今复本心源,究竟清净,以始觉智,契本觉理,名为大圆满觉,一切种智之性。
众生本业者:即众本生所修之业,清净解脱,故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从因至果,五忍,有十四忍…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