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11

  ..續本文上一頁具足。前十叁,是菩薩因行。後一忍,是諸佛果覺。皆不離衆生本業。以上答自利行相,兼利他。

  白佛言:“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

  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兼自利。因隔前問太遠,月光重白佛言:“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菩薩以十地,具修十度,于生死涅槃,二無所著,故曰本業清淨。以此教化衆生;不同凡夫執相著有,自既有縛,豈能化衆生?亦不同小乘滯寂沈空,無大悲心,豈能化衆生?

  佛言:“從一地,乃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

  此答菩薩本業清淨。從第一歡喜地,至後第十法雲地,自所行處,是因地。及佛行處,是果地。一切皆以佛之知見故。佛知見者,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

  “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大天王。修百法門,二谛平等心,化一切衆生。

  此下廣答本業,約十地,分十種差別。一、明歡喜地菩薩,住百佛國中,指所化土。作南閻浮提一方之四天王,即南方增長天王也,明增上生。諸經明位不同,恐繁不引。修百法門者:十善各明十善,爲百法門,真俗二谛,圓融無礙,爲平等心。以此化度一切衆生。

  “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十善道,化一切衆生。

  二、明離達地菩薩,即離垢地;離破戒垢,通達叁觀,故名離達。住千佛國,是所化土。作忉利天王,明增上生。梵語忉利天,此雲叁十叁天,在須彌頂。東西南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即帝釋尊天是也。修千法門,明所解法門。

  十善道化一切衆生者:世間人王,如能以十善治世,則民心善,而國運興矣。十善者:一、不殺:慈仁愛物,不忍殺害,那有戰爭殺人之事。二、不盜:他人財物,不與不敢,那有劫盜搶奪之事。叁、不邪淫:崇尚禮節,不犯外色,那有奸淫狎亵之事。四、不妄語:不敢虛妄發言。五、不绮語:不敢花言巧語。六、不惡口:不敢惡罵傷人。七、不兩舌:不敢搬弄是非。修此四善,那有詐欺哄騙之事。八、不貪:知足常樂,那有不義取財之事。九、不嗔:退讓容忍,那有結冤忿怒之事。十、不癡:事理明白,那有黑幕暗昧之事。國家果以十善化民,則舉國淳善,自可七難全消,災厄不起,民安而國泰矣。

  “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作焰天王。修十萬法門,四禅定化一切衆生。

  叁、明發光地菩薩,住十萬佛國,化境爲廣。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明增上生。夜摩此雲時分,是空居天,以彩雲爲地,日月光明,上照不及。天人身有光明,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之時分。修十萬法門,明所解法門。四禅定,即離生喜樂定,定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舍念清淨定;以此四禅教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行道品化一切衆生。

  四、明焰慧地菩薩,住百億佛國中,指所化土。作兜率天王,明增上生。梵語兜率,此雲知足。修百億法門,明所解法門。行道品,即叁十七道品,教化一切衆生。

  “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衆生。

  五、明難勝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化樂天王,明增上生。王者自化五欲之境,而自受樂。八谛,有雲:有作四谛,無作四谛。又雲:無常苦空無我爲四,常樂我淨爲四,合爲八谛。余可知。

  “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作他化天王。修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衆生。

  六、明現前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他化天王,明增上生。他化者五欲之境,他天所化,爲其自在受用。余亦可知。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禅王。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衆生。

  七、遠行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初禅王,明增上生。修界內有漏禅定。方便智者,權智,善巧方便也。願智者,大願平等也。常以二智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禅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衆生。

  八、明不動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二禅梵王,明增上生。梵者淨也,因生色界,離欲清淨故。雙照方便神通智者:雙照真俗二谛,方便善巧,不相違礙,能發神通之智,以此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叁禅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四無礙智,化一切衆生。

  九、明善慧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叁禅大梵王,明增上生。以四無礙智,化衆生。四無礙智者,即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也。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禅大靜天王,叁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叁昧,同佛行處,盡叁界源,教化一切衆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

  十、明法雲地菩薩,先舉所化土。作第四禅大靜天王,明增上生。即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居色界頂,神用廣大,智慧第一,爲叁千大千世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明所知法門。

  得理盡叁昧者:即金剛定。梵語叁昧,此雲正定。以金剛觀智,照窮一心之理,而得金剛正定。同佛行處四句:同在寂滅忍位,盡分段、變易,二種叁界生死之源,教化衆生,背塵合覺,返本還源,如佛境界。

  是故下二句:總結諸菩薩業,上文月光所問: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佛答五忍功德。至此結雲:以是之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即諸菩薩本所修業,教化衆生,利他之行,清淨無染。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故稱爲淨。

  “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叁界王,化一切無量衆生。”

  此結如來業。一切如來,亦修是清淨本業,從因感果,得一切智。應機示現,作叁界大法王,教化無量衆生。

  爾時,百萬億恒河沙大衆,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密。

  此下明大衆慶蒙法利,先修供養。華是菩提心華,香是大乘戒香。供佛及僧,以冀聞法領解。聽匿王說者:以匿王助轉*輪也。又大衆修財供養,匿王以法供養。

  今于佛前,以倡歎曰:

  此結集經人序列之詞,先大衆修供,今匿王偈贊。偈者竭也,以少文竭盡多義,故名爲偈,即同諸經中重頌。此中五十九行,前六行總頌上義;次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後八行,結頌五忍功德。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輪,

  八辯洪音爲衆說。時衆得道百億萬,

  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衆菩薩行。

  此叁行歎別行叁寶。首句:歎佛身業不思議,佛爲有情正覺二世間中,九法界衆生之所共尊,故曰世尊。導師者:能引導衆生,出離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之師。證究竟固法身,盡未來際,永劫不壞,猶如金剛,故曰金剛體。

  次句心行寂滅轉*輪者:歎佛意業不思議。佛之心行處滅,而歸寂滅真心,鑒機施教,轉妙*輪。法而曰輪者,有推碾衆生粗細煩惱之功,有運載衆生出離生死之力,故喻如輪。

  叁句八辯洪音爲衆說者:歎佛口業不思議。八辯者,依“梵摩喻經”,一最好、二易了、叁調和、四柔軟、五不誤、六不妄、七尊慧、八深遠,此之八音,見足四辯,故雲八辯。洪者大也,其音能遍十方法界,以爲衆生隨機宣說一切妙法。此雖贊佛寶,含法寶在內。

  時衆得道百萬億叁句:贊歎僧寶不思議。天無出家法,此約心中聞法,依解修行,能出煩惱之家,而成比丘清淨之衆,廣修菩薩兩利之行。

  “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谛了。

  叁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

  此二行歎五忍功德。五忍微妙法門,凡情莫測。唯十四位中聖人,方能谛實了明。正士即聖人也。叁賢伏忍,只作叁位,十地稱十聖,全在忍中行,雖至法雲地,同登寂滅忍,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未證一心本源,如同十四夜月。故雲唯佛一人,能盡一心本源也。

  “佛衆法海叁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此一行歎一體叁寶。佛即自性佛寶,法即自性法寶,衆即自性僧寶。自性廣大,取喻如海。性中含藏恒沙稱性功德,故曰藏、曰攝。海中含藏衆寶,亦複如是。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此下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初二行頌伏忍前方便。從習種下七行,頌伏忍叁品功德。從善覺下十行,頌信忍叁品功德。從焰慧下八行,頌順忍叁品功德。從遠達下十行,頌無生忍叁品功德。從灌頂下八行,頌寂滅忍上下品功德。十善菩薩:指十信位。大心: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提心。信位菩薩,由真如內熏之因,教法外熏之緣,因緣具足,能發大心,求出叁界。雖未能即了生死,漸次自斷無明,定出叁界,故言長別叁界苦輪。叁界六道,備嬰衆苦,故喻如海。

  後二句:乃內秘菩薩行,外現人王身。中下品善粟散王者:以其散步各洲,如粟之多,故以名焉。上品爲鐵輪王:能王南洲一洲。其鐵輪寶,廣一俱盧舍,王乘此寶,一日得周行南洲,故能統治各國。

  “纓絡經”雲:住前名信根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若一劫二劫叁劫,修十信,上品善鐵輪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此經中下品善,皆粟散王,所以異也。

  “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叁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

  伏忍聖胎叁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

  此頌伏忍,共有七行,前叁行頌下中上叁品,爲叁種輪王,與十聖爲胎。十住爲習種性,作銅輪王,在東南二洲稱王。其銅輪寶,廣二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國歸服。十行爲性種性,作銀輪王,在東西南叁洲稱王。其銀輪寶,廣叁俱盧舍,一日能周行叁洲,故各國皆歸統治。十回向爲道種性,作金輪王,在一四天下稱王。具足七寶:一、金輪寶:廣四俱盧舍,名勝自在。王若出世,海水減淺,海邊現出輪王道路。王乘此寶,一日可以周遊四大部洲。又雲此寶乘之,可以遠行虛空。二、象寶:名青山,其力勇健,善能作戰。叁、馬寶:名勇疾風,所往諸處,其疾如風,一日亦能…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