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行四洲。四、神珠寶,即如意寶。凡有所求,能雨衆寶。五、主藏臣寶:名大財,隨王遊行,王需財寶,向取之時,只要有土,掘之便得。六、女寶:名淨妙德。不由胞胎,清淨化生。七、主兵臣寶:亦名將軍寶,名離垢眼。善識兵法,名聞四洲。王身金色,亦有叁十二相。
慈恩雲: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皆無殺害耳。
伏忍聖胎叁十人者:十地爲十聖,伏忍叁十位,能與十聖爲胎。十信即十住,信心滿足,修從假入空觀。十止即十行,廣行佛事,修從空入假觀。十堅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觀,求登十地。
“叁世諸佛于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薩行本源,是故發心信心難。
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
教化衆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
此頌伏忍功能,爲諸佛聖賢之根本。當知諸佛萬德之果,不離伏忍叁賢之因,故雲于中行。因心爲聖胎,方能生果覺,故雲無不由此伏忍生。即一切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亦以此爲本源。此忍爲入道之初門,成佛之基礎也。
是故發心信心難者:發心指初發心住,欲登初住,必由十信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能入住。伏忍前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或進或退,名爲毛道衆生,隨風而轉,心未決定。以是之故,初發心固難,而信心不退更難。若得信心圓滿,名決定聚衆生,必定不更退墮凡小地也。
證入無生初地道者:謂信心滿足,入伏忍位,得位不退。漸次增進,至信忍位,證入無生法忍,登初地聖人之道也。
問:“本業璎珞經”說:十住中第六住正觀現前,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則出七住常不退轉,七住以前名爲退分。如舍利弗欲入七住,值惡因緣,退落凡夫等;今此經中,不言退者何也?答:如來說教,隨機差別。彼經雲:七住以前名爲退分,乃屬藏教義;今經信滿入住必不退,乃圓教義也。上頌自利行。
教化衆生覺中行者:此頌利他之行。菩薩觀他如自,常行教化。衆生依本覺理中起始覺智,修自覺覺他之行,故雲是名菩薩初發心。按“起信論”初發心住菩薩,發叁種心:一、直心,謂正念真如本覺之理。二、深心,謂樂修一切諸善之行。叁、大悲心,謂救拔衆生生死之苦。教化衆覺中行,全同起信叁心。自覺覺他,大乘妙行,屬初發心住,故曰是名菩薩初發心。頌伏忍竟。
“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谛平等道,
權化衆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
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德行名爲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義而不動。
此頌信忍,共有十行。此四行頌初地信忍下品。前叁句:明統化功能,以初地破無明,見法身,善覺中道理性,菩薩遊叁摩地,示作四天王。雙照二谛平等道者:以中道觀智雙照真俗二谛,達真化俗,智悲並運,圓融無礙,是爲平等道。大權示現,教化衆生。百國者,舉化土也。
始登一乘無相道下五句:明入地功能。一乘即最上一佛乘,實相無相,中道妙理,初地初證此理,名爲始登。善覺中道,生大歡喜,又名歡喜地。
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德行名爲地者:以般若妙智,契入實相妙理,即名爲住。此則住無所住,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生出有爲功德,無爲功德,故名爲地,以地有能生義故。
初住一心具德行,于第一義而不動者:初住證入中道一心,叁德秘藏,具足恒河性德,無邊妙行。雖然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安住于第一義谛,不爲空有所動故。
“離達開士初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
無緣無相第叁谛,無無無生無二照。
此二行,頌二地信忍中品。離達者:離破戒垢,通達叁觀,衆戒清淨,永離過失,又名離垢地。開士:即菩薩之別稱,開覺衆生之士也。權作忉利王,功能漸勝,化境漸寬,能現形六道千國土也。
無緣者:無能緣智。無相者:無所緣境。境智俱泯,真俗互融,雙舍二邊,全歸中道。第叁谛:即中道妙谛。
無無無生無二照者:無無即無無緣,無無相;將二無亦無。真得無生。故無能照之智,所照之境,境智俱泯,故曰無二照。
“明慧空照焰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
忍心無二叁谛中,出有入無變化生。
此二行,頌叁地信忍上品。叁地亦名發光地。明慧者:即發明智慧之光也。照了人法二空,曰空照。權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應形萬國,化導群生,較前地,竟達十倍。
忍心無二叁谛中二句:明忍功能。無二者:無真無俗,不滯空有,全歸中道第叁谛中。涉俗利生,曰出有。一一離相,曰入無。神通改易,曰變化生。又即有即空,曰出有入無。即空即有,曰變化生也。
“善覺離明叁道人,能滅叁界色煩惱。
還觀叁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
此二行,總頌上信忍叁地。善覺,是初地;離,即離達,是二地;明,即明慧,是叁地;故雲叁道人。第二句:即色是空,故能斷叁界變化色煩惱也。第叁句:即空是色,故還觀叁界,變化身口色也。末句法性者:諸法實性,觀一一色法,無非法性。既皆法性,全歸中道第一義谛,故得真俗雙照無遺。不著色法,無遺真。不壞色法,無遺俗。頌信忍竟。
“焰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遊億國。
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
此頌順忍有八行。此二行頌四地,順忍下品。焰慧者:智慧熾盛,猶如火焰。妙光者:慧光遍照,空有不羁,故得稱妙。大精進者:四地于叁觀精進增上故。第二句:權依兜率天王,遊化億國。比前地化土,又竟達十倍。
實智者:理智也。緣寂:即緣空寂之理。方便道者:事智也。即緣俗谛之事。達無生照空有了者:一一了達無生,故能雙照空有。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圓融無礙也。
“勝慧叁谛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
空空谛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
此二行,頌五地順忍中品。五地亦名難勝地,以殊勝智慧,觀照叁谛,自得通達明了。權作化樂天王,教化百億國土。
空空谛觀無二相者:上空字生死空,下空字涅槃亦空。如古德雲:涅槃生死等空華。以此正智谛觀,無有生死涅槃二相可得,故能垂形六道,一一變現,乃至無間地獄,亦複入之。即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
“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
叁谛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
此二行,頌六地順忍上品。法現:即現前地,開士解見在前。自在王者:權作自在天王。無二無照者:無真俗二谛之境,無空假二觀之照,達中道一心之理,第一義空。
叁谛現前大智光二句:悟即真即俗,即俗即真,真俗圓融,無非中道。則叁谛現前,大智慧光明,遍照千億佛土,教化一切衆生。
“焰勝法現無相定,能洗叁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此二行,總頌上順忍叁地。焰:即焰慧,是四地。勝:即勝慧,是五地。法現:即六地。此叁地菩薩,得中道觀,不起有無二相,故曰無相定。以此正觀之慧水,洗滌叁界迷心之惑垢。惑即無明也。
空慧寂然無緣觀者:空慧,即真空智慧。寂然乃境智雙泯,無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故曰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者:此乃方便智,還觀心空,能斷叁障。四地斷微細身邊二見障,五地斷二乘樂涅槃障,六地斷叁界集囚集業障。昔日迷心,即成叁障。今還觀心空,叁障蠲除,而成無量功德果報也。頌順忍竟。
“遠達無生初禅王,常萬億土教衆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
始入無緣金剛忍,叁界報形永不受。
觀第叁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叁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谛了。
此頌無生忍,共十行。此五行,頌七地無生忍下品。首句遠達,即遠行地,達者到也。大品名深入無生,無生者,此地菩薩,修無相觀。以此觀智,證無生忍。權作初禅王。方便善巧,常在萬億國土,教化衆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者:報身,即分段果報身。盡此一生,即離分段生,而入變易生。故“智度論”雲:七地菩薩,未舍肉身。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後一生。
進入等觀法流地者:以七地猶有功用,進入八地,真俗等觀,無有二相。亦可作色心等觀,無差別相,無功用道,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到此始入無緣金剛忍,無緣者,無能緣,及與所緣也。心色不二,緣觀俱寂,堅固莫壞,猶如金剛。離叁界習,故言叁界報形永不受。此二句,預說八地功德,以其必能致也。
觀第叁義無二照者:恒觀中道第一義谛。中道本屬第一義,以真俗中次第居叁,故名第叁義。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故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者:從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叁生,合爲二十一生。生生皆觀諸法空寂,以爲進趨佛地之行。
叁界愛習順道定者:愛謂癡愛,即無明。習是習氣。此地菩薩,煩惱粗重,早已斷盡,惟無明習氣未斷。由愛佛智,故習未斷。不名有煩惱,但名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谛了者:正士亦菩薩之別稱,惟此菩薩,獨能谛實了知,勤修無生觀行,進斷此習。
“等觀菩薩二禅王,變生法身無量光。
入百恒土化一切,圓照叁世恒劫事。
反照樂虛無盡源,于第叁谛常寂然。
此叁行,頌八地無生忍中品。等觀,即八地真俗等觀;無功用道,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觀。又名不動,于色而得自在,不爲色所動故。權作二禅王,已離七地分段生,叁界報形永遠不受,變彼分段報形,而得變易生之法身,故曰變生法身。證法性理以成身故。具足無量光明,故稱無量光。
叁句:明利他行。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國土,大作佛事,教化衆生。四句:明利他智。其智圓照叁世,恒河沙劫之事。五句:八地真得無生,恒受法樂。反照此樂,亦非真實,故曰反照樂虛。無盡源者,今欲盡于無盡之源,而得寂滅之樂,雖然未至寂滅,于第叁谛,常得寂然不動。第叁谛,對真俗而言,中道則爲第叁谛。
“慧光開士叁禅王,能于千恒一時見,
常在無爲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頌九地無生忍上…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