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义导引文」 多罗纳塔大师著
藏译中:噶陀仁珍千宝六世
嗡梭帝!
诚心顶礼最胜上师莲足!
此为阿底峡尊者的无垢教传心要修持,是自他交换菩提心。总说圣者仲敦巴大师的教传稍微相属密乘之口诀与无量本宗经部之口诀,此一切虽然相关于无颠倒的空性见,但此传承多数为世俗菩提心的传教者。出现持有噶当派教传无数的圣者,亦独取自他交换的解脱道。明示教传口诀有许多不同种类,此为恰噶巴大师所言修行七义传规。
此法有七义,颂云:「前行所依修学者。正行修习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终生修持归一法。修行之验量。修行之誓言。修行之学处。」
一、颂云:「先学诸前行(前行所依修学者)」
如说,自己顶上观想根本上师,思维此乃诸传承总集之自性,具足诚心地,祈请清净上师、诸善知识赐给加持,愿能心续生起慈悲殊胜菩提心。如此反复祈请。
观想上师由自己的顶门进入,安住于如同光幕或竖立之蛋般心中,此为入座前行,必须了知。
前行之观想为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诸苦、业力因果等。若为初学者,劝修依《教法次第》的众多思维,相续观察直至心续中生起(出离心)为止。尔后,会熟悉禅定。
再次稍微回忆方式,此一切观修总合乃,已获得无法履次得到的人身,不论如何必须实修。
生命无常应此刻行法,临死亡期,食物、财物、受用、亲敌、住处、权威等无法跟随,毫毛般的利害都没有。此世的一切尽随其发生,无必要在意,跟随着的为善与恶也,已作的恶业无自由舍弃,自无作善业则无可带,因业力关系投胎,不论到何处,唯有痛苦外无快乐,生为三恶趣当如何
一点也无不生此趣的信心,反复练习此时遇到命难也不作恶业、精进行善业之心念。
座末,尽量念颂七支法。座间,实践观想的意义,前后一切时分,此能实践极为重要。
二、正行练习二种菩提心
附带观修胜义菩提心及主要修持世俗菩提心两种。
第一、颂云:「修习胜义菩提心,分定与出定两种。定中修持乃。诸法思如梦。心性观无生。对治当自解。道体住本识。」
如是所说要义合一乃,前行与正行如前。正行观修为,此等外内一切现分事如所现看似真真实实,却为自性的幻现,其实无少分实有,如同梦幻般练习意乐。
再次观照直指自心,寻找(实质存在否),即不存在颜色、形状等任何一方,决定"心"也是无生无实有,内容无实有的心念,观照体性即消失方向的界中安然而住,此为凡夫修持。
颂云:「出定修持乃。中间修幻夫。」如是在座间行任何威仪、任何现象观为如幻化般,确定无实有的心念相续要生起。
第二、世俗菩提心分为前行、正行及结行三种。
(一)、前行─观修慈悲心(修习世俗菩提心,分定与出定两种。定中修持乃。)
初次观修以容易生起的对境,如具恩父母、亲戚、朋友等,具大苦三恶趣者及受各种痛苦之人、大罪人、具权威财富者等,以猛烈罪业的缘故,死亡确定即堕地狱等。
尔后,观修不易生起的对境,能害者如敌人及部多等。
之后,对一切众生观修。刚开始思维今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利益,如是一切众生无一不曾为父母,因此一切全为给予利益者,不只一生,无数生全为父母,应使众具快乐。此刻虽不欲苦,但众生受种种苦且作大苦之因,实为可怜。吾之父母受如此痛苦,该如何
如此对具痛苦之众生用尽各种办法生起难忍之心。
(二)、正行
颂云:「轮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或习)。」
如是所说如前修慈悲心,但光口说可怜而放下即无意义,因此要思维彼等一切之罪业及痛苦吾接受,己之安乐和善业布施彼等,配合气息,吸气时彼等之罪业及痛苦成熟于我;吐气时,每位众生都获得吾之安乐及善业。
又如前配合吸气,观想彼等一切罪业痛苦如利仞削皮膜般,黑色集拢入于自之鼻孔融入心间。吐气时观想,自身的一切快乐及善业如月亮般,白光由自鼻孔而出,触及一切众生,当下成佛。对此发欢喜心,如是对吸气、吐气各阶段练习。
(三)、座间修持
颂云:「出定修持乃。三境三毒三善根。为了正念劝行故。诸威仪中依词修。取之次第由自起。」
如是所说,对境欢喜或悦意生起贪念,对能害者或厌恶者生起瞋心,对中间模糊不清之对境生起痴心或惑心,此等任一何时生起,愿一切众生诸烦恼三毒集合于吾心,愿彼等脱离烦恼,愿吾能代替彼等之烦恼,如是思维即三毒转变为善根。
一切时分,彼等罪业成熟于吾,吾诸善根成熟于彼,如此:胜利利乐供养尊贵诸众生,损害祸患吾愿受。反复如此念诵亦如是思维。自取他人痛苦之前,思维未来于他生将受之一切罪业成熟于今。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
颂云:「罪满情器时。恶缘成觉道。」
如是所说,当遇恶缘来临要转为菩提之道,此亦应由今开始练习。此分为三种。
第一、以世俗菩提心(恶缘转为道)
颂云:「报应皆归一。修诸大恩德。」
自受别人之伤害,身受病苦、心感痛苦,自方之乡村毁灭,朋友之欺骗等,遇到任何不顺心时,不可有受到如此伤害而记恨或责怪他人之过,思维以有我执之过造如此业,自作自苦,此时定要毁坏我执,此等伤害吾之众生为消吾业障者,具非常大恩德,如是反复思维。
第二、以胜义菩提心(恶缘转为道)
颂云:「乱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
如是所说,总一切现分,特别出现任何逆缘,虽如此显现,但少分亦无实有,生住灭三处观察,离一切可认定之自性明了,即现分非有无念中安住。此乃空即法身,明即化身,双运报身,无二体性身。
第三、以殊胜加行修福忏罪(恶缘转为道)
颂云:「四胜方便行。当遇为修持。」
如是所说,四加行为修福加行、忏罪加行、施食鬼神加行、供食空行护法加行。如此思维观修,如吾不欲痛苦欲得快乐,遇颠倒之境为表需修福忏罪,应如是作。作七支文,特别广大供养赞叹三宝,猛烈忏悔及守戒,一切座间,财物及受用供养上师及僧众,造佛像、佛堂及印制法本,皆能成为善缘。
为了忏罪,精进诵经念咒,作擦擦、礼拜及转绕等。
针对诸能害者,布施食子,彼等为往昔欠债吾应还,取走债物故为具大恩德,更期望能毁灭吾。「一切众生之痛苦、不欲过患、病、损害及悲痛,全部聚集于吾身,愿众生脱离一切苦。」如是作。
再,以多玛供养护法,「不为今世之利乐而祈请,如吾病为善则请加持能病,若吾死为善则加持受死,若吾痊愈为善则加持康复。」如此作灭止疑望之祈请。
暂时所作,思维为一切众生利乐而作,善业等任何自作,希望一切众生能行甚于此善之佛法。不自主行任何恶业或生起恶念,全心思维一切众生之恶业及恶行皆集合于吾之恶行。
行、卧、食等一切无记平等时段,全心想利他事。
四、终生修持归一法
颂云:「总摄诀心要。合修五种力。大乘迁识诀。即五力要行。」
五力为引发力、娴熟力、善种力、厌恶力、发愿力。
所谓引发力为猛烈思维,由今天起至成佛止,尤其是直到死亡,特别的确定今日不离菩提心。
娴熟力为猛烈练习二菩提心。
善种力为对行身口意之善业等不知足,尽量行使。
厌恶力为反复思维定要降伏我执,往昔漂流轮回受苦为其(我执之)过,此次随伴(我执)亦无安乐,确定要毁坏(我执)。
发愿力为总一切众生于轮回渡引,尤其一切善业回向及祈愿成为不忘菩提心之因。
迁识为初次不贪着一切物,自认为最具信心及功德处应捐出行善为善种力,以生生世世修持菩提心之因祈请为发愿力,厌恶力为如前观修,临终中阴等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二菩提心为引发力;威仪为身要(毗卢遮纳)七支,不能则右侧着地(吉祥卧姿),关住右鼻,往昔所修二菩提心练习为娴熟力。
药物迁识口诀为完整贝壳之灰烬、磁铁粉、狂蜂蜜配置涂于顶门。
伍、修行之验量
颂云:「诸法归一意。」
一切法之意含盖于降伏我执法内,依练习修心法定要渐渐减少我执。
颂云:「二证续上首。」
自心正直不愧于己之意。
颂云:「恒依唯欢喜。」
此为不管遇到任何逆缘及痛苦,无恐惧亦无感伤,成为行善之助伴,对不顺缘等无不安心之念。
颂云:「放逸住能成。」
无以特别对治及专注时,对亲敌、乐苦、能害一切境自然显现二菩提心。
此四种为修行达到要处之验相。具此等(验相),非表未来无需修持。
陆、修行之誓言
颂云:「恒学三总义。」
此为修心不违诺言,三律不为堕罪污染及不伪装:不表现无我示人之念,砍断神树、搅混灵泉、破坏神像、陪伴痲疯病患等(装模作样)行为要放弃,依清净之行为不偏私,修心成为亲敌偏私,能忍受部多之害却不忍受当下之伤害,能忍受亲敌之过却不能忍受痛苦,虽这些都能忍受,但求于乐中行法等不偏私,苦乐、顺缘、逆缘一切都要修心。
「转欲住本位。」
往昔爱护自己、不爱护他人之念转变,自事搁置放下,做这样也不要太表现,自然放下。
「不应说残支。」为不说他人之过失。
「全莫思他过。」看见任何人有过失,即思因己心不清净,…
《修心七要义导引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