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
是故承上相待之故。一切法虽多。色心二字。收无不尽。若究诸法本源。唯是一真法界。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六尘境界。故非色。亦无虚妄心念。故非心。离圣见。故非智。离凡情。故非识。此二仍显非心。不著相。故非有。不滞空。故非无。此二仍显非色。能所双亡。色心互泯。如中论云。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毕竟亡言。以显真如也。
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此会释伏疑。问。法既亡言。如来何以说出种种言教。答。而如来有所言说。皆属善巧方便。随机破执。因病设药。但以假言说。引导于众生。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此辨定圣意。其字指佛。趣即归也。佛之说法。或空有互破。色心并遣。或染净相遮。圣凡不立。其旨趣。皆为以言而显无言之理。令众生永离差别妄念。归于平等真如。前云。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皆指归离念真如也。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此反显念之当离。因念一切法。令心分别。生灭相续。不入真如。寂灭实智故。前云。若离于念。名为得入。二对治邪执竟。
戊三分别发趣道相三 己一总显名义 二分别标列 三依次辨相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首句牒名。下总显名中之义。不出立义分中。大乘二义。谓诸佛果上。所证菩提涅槃之道。原属一心三大。即大义。菩萨因中。发心修行。皆以此为所趣向。即乘义。菩萨趣向佛道。能趣之行。浅深不等。故下科分别其相。蹑解起行。故云发趣。历位取证。是谓道相。一总显名义竟。
己二分别标列
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此发心三种相。通该菩萨。因行诸位。信成就发心者。正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修习信心满足。名信成就。由此堪能发决定心。不退善根。进入十住初心。故云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者。正在十向。兼取十行。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既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证发心者。初地以上。证真如理。发自在用。前二但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二分别标列竟。
己三依次辨相即为三 庚一信成就发心三 辛一明信成之行 二显发心之相 三举发心利益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此问明发心有三意。一能修人。二所修行。三至何时得信成就。堪能发决定心。入正定聚。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众生虽多。不出三聚。分别三聚。复有多门。今约初住已上菩萨。决定不退。为正定聚。未入信位。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十信位人欲求佛道。志不决定。时进时退。故本业经云。十信菩萨。如空中毛。随风转动。名不定聚。谓之毛道凡夫。今依此等人。明其修行。此答初意也。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力者力用。通指熏习与善根二种力。谓有教法资熏。及本觉内熏之力。并前世所修诸善根力。信知因果不昧。有业定招果报。故能舍恶从善。修福德分善也。厌二种生死苦。欲求如来。无上菩提道果。成菩提分。及解脱分善也。下明修行缘。依此信行得与诸佛。生生同生一处。亲承供养。修行十种信行。此答第二意也。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
首二句明时满行成。下明所感胜缘。胜缘虽多。略举三种。一种他力。二三自力。亦可同下三心。诸佛菩萨教以圣道。令发直心。正念真如。此仗他力也。或大悲内熏。愍念众生。沉沦之苦。广运悲心。多方济度。此由自力也。或因如来正法。将欲灭时。为不断佛种故。以护法因缘。能发深心。广兴饶益。乐集诸善之行。此亦由自力也。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首二句承上。如是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是谓成就。故得发十住初心。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毕竟不堕凡小之地。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与如来气分交接。故名住如来种中。正因者。本觉内熏之因。住位菩萨。行顺内熏之因。故曰相应。又对果说。依此所修之因。定得如来正果。因果相应故。此答第三问也。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此下举劣显胜。摄论云。诸菩萨在十信位中。修行大乘。未坚固者多。厌怖生死。慈悲众生。心犹劣薄。先明内因劣相。善根力微。烦恼惑重。真如虽有内熏之力。惑障一时难破。故虽值佛供养。倒求人天小果。而于大乘。信根不定。进退犹豫。皆内因熏力劣故。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此明外缘劣相。一行时未满。二遇缘不胜。所发四心。皆非菩萨智悲之心。见佛色相发心。如阿难见佛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是以渴仰。从佛出家。此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能发明大乘。不生灭性。○供僧发心。如梁武帝造寺度僧。广兴供养。不达廓然无圣之旨。犹是人天。有漏果报。○二乘教令发心。遇师不胜。解行自卑。学他发心。他字在二乘句之下。即指二乘为他。仍然囿于小道。若指佛菩萨为他。但学其模样。未能同其心理。同其解行。同其志愿。岂下所发三心之可比耶。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此结成退失。首句指上所发四心。以信未成就。不能入正定聚。故云悉皆不定。未免遇缘成退。一明成信之行竟。
辛二显等心之相二 壬一正明三心 二问答除疑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上明发心因缘。此明所发之心。首二句牒问。下标释。妙行虽广。三心统收。故略说三也。直心者。心如直弦。不偏不倚。无诸委曲。与真如中道之理相应。故曰正念真如。此心为自利利他。智悲二行之本。故列在前。深心者。智深也。知真如具足性德。故乐修众善。称性无著。以成自利行。悲心者。悲切也。观众生真如体同。故拔挤群苦。令得菩提。以成利他行。此即大乘三聚净戒。既正念真如。则远离一切差别之念。无恶不断也。既乐集善行。则众善奉行。无善不修也。既欲拔众苦。则平等普济。无有情不度也。○亦即是彼三回向。初回向实际。次回向菩提。后回向众生。如来三德三身。皆由此故。以直心正因理心发。成法身德。深心了因慧心发。成般若德。悲心缘因善心发。成解脱德。又正念真如。契入法身清净之体。乐修善行。庄严报身万德之相。广拔物苦。示现应身净缘之用。一正明三心竟。
壬二问答除疑二 癸一问 二答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问意但据真如理一。不知众生惑异。菩萨了知自他烦恼无尽。故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癸二答二 子一正答前问 二重显方便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答意。须假众善对治。一真方显。先喻后法。摩尼宝。此云如意宝。体无二相。具足众宝。随意所需。悉皆普雨。喻真如一相。体含众德。宝性虽净。一向埋没污泥之中。而有矿秽之垢。若人但念宝性。处染不染。不假磨治之功。终不得净。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此下法合。真如即生灭门中之本觉。其体性虽随缘不变。如实空净。以在缠有无量染垢。若人虽念真如。自性清净。不假善行。熏治烦恼。本觉无由出缠。安得离垢清净。合喻可知。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此明修善所以。因染垢无量。故须备修众善。以为对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此明善行称真而起。故能外除妄染。内顺真如。一正答前问竟。
子二重显方便二 丑一标征 二别释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依上三心。而起四行。第一依直心。修观照方便。无住行。二三依深心。修止作方便。自利行。第四依悲心。修大愿方便。利他行。
丑二别释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根本即真如。方便为入道法门。依真如理。所起行。故曰行根本方便。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先约不变义。观一切诸法。性本无生。不执实有。以大智断惑。离诸妄见。惑断则业空。因亡而果丧。故不住生死。次约随缘义。观诸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念众生迷真逐妄。枉受轮回。以大悲熏心。人廛垂手。广修福德。种种摄化。无量众生。故不住涅槃。此皆依直心正念真如。不著空有。二利繁兴。随顺真如法性无住。修无住行也。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此止持门。勤断二恶。一未生恶。惭愧即便能止。惭者惭己。依自法力。谓自耻我欲为善人。岂可行此恶行。愧者愧他。依世间力。谓恐人厌贱讥诃。不敢亲近恶友。二已生恶悔过。自不增长。悔者悔悟。既往不谏。来者可追。不敢仍蹈前愆。此随顺法性离过。修离过行也。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