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

  是故承上相待之故。一切法雖多。色心二字。收無不盡。若究諸法本源。唯是一真法界。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六塵境界。故非色。亦無虛妄心念。故非心。離聖見。故非智。離凡情。故非識。此二仍顯非心。不著相。故非有。不滯空。故非無。此二仍顯非色。能所雙亡。色心互泯。如中論雲。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畢竟亡言。以顯真如也。

  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

  此會釋伏疑。問。法既亡言。如來何以說出種種言教。答。而如來有所言說。皆屬善巧方便。隨機破執。因病設藥。但以假言說。引導于衆生。

  其旨趣者。皆爲離念。歸于真如。

  此辨定聖意。其字指佛。趣即歸也。佛之說法。或空有互破。色心並遣。或染淨相遮。聖凡不立。其旨趣。皆爲以言而顯無言之理。令衆生永離差別妄念。歸于平等真如。前雲。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名爲真如。皆指歸離念真如也。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此反顯念之當離。因念一切法。令心分別。生滅相續。不入真如。寂滅實智故。前雲。若離于念。名爲得入。二對治邪執竟。

  戊叁分別發趣道相叁 己一總顯名義 二分別標列 叁依次辨相

  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首句牒名。下總顯名中之義。不出立義分中。大乘二義。謂諸佛果上。所證菩提涅槃之道。原屬一心叁大。即大義。菩薩因中。發心修行。皆以此爲所趣向。即乘義。菩薩趣向佛道。能趣之行。淺深不等。故下科分別其相。蹑解起行。故雲發趣。曆位取證。是謂道相。一總顯名義竟。

  己二分別標列

  略說發心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叁者證發心。

  此發心叁種相。通該菩薩。因行諸位。信成就發心者。正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修習信心滿足。名信成就。由此堪能發決定心。不退善根。進入十住初心。故雲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者。正在十向。兼取十行。能解法空。順行十度。行既純熟。發回向心。入十向位。故雲解行發心。證發心者。初地以上。證真如理。發自在用。前二但相似發心。後一是真實發心。二分別標列竟。

  己叁依次辨相即爲叁 庚一信成就發心叁 辛一明信成之行 二顯發心之相 叁舉發心利益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此問明發心有叁意。一能修人。二所修行。叁至何時得信成就。堪能發決定心。入正定聚。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衆生雖多。不出叁聚。分別叁聚。複有多門。今約初住已上菩薩。決定不退。爲正定聚。未入信位。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十信位人欲求佛道。志不決定。時進時退。故本業經雲。十信菩薩。如空中毛。隨風轉動。名不定聚。謂之毛道凡夫。今依此等人。明其修行。此答初意也。

  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

  力者力用。通指熏習與善根二種力。謂有教法資熏。及本覺內熏之力。並前世所修諸善根力。信知因果不昧。有業定招果報。故能舍惡從善。修福德分善也。厭二種生死苦。欲求如來。無上菩提道果。成菩提分。及解脫分善也。下明修行緣。依此信行得與諸佛。生生同生一處。親承供養。修行十種信行。此答第二意也。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

  首二句明時滿行成。下明所感勝緣。勝緣雖多。略舉叁種。一種他力。二叁自力。亦可同下叁心。諸佛菩薩教以聖道。令發直心。正念真如。此仗他力也。或大悲內熏。愍念衆生。沈淪之苦。廣運悲心。多方濟度。此由自力也。或因如來正法。將欲滅時。爲不斷佛種故。以護法因緣。能發深心。廣興饒益。樂集諸善之行。此亦由自力也。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首二句承上。如是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是謂成就。故得發十住初心。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畢竟不墮凡小之地。十住生佛家。而爲佛子。與如來氣分交接。故名住如來種中。正因者。本覺內熏之因。住位菩薩。行順內熏之因。故曰相應。又對果說。依此所修之因。定得如來正果。因果相應故。此答第叁問也。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

  此下舉劣顯勝。攝論雲。諸菩薩在十信位中。修行大乘。未堅固者多。厭怖生死。慈悲衆生。心猶劣薄。先明內因劣相。善根力微。煩惱惑重。真如雖有內熏之力。惑障一時難破。故雖值佛供養。倒求人天小果。而于大乘。信根不定。進退猶豫。皆內因熏力劣故。

  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

  此明外緣劣相。一行時未滿。二遇緣不勝。所發四心。皆非菩薩智悲之心。見佛色相發心。如阿難見佛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以渴仰。從佛出家。此以生滅心。爲本修因。不能發明大乘。不生滅性。○供僧發心。如梁武帝造寺度僧。廣興供養。不達廓然無聖之旨。猶是人天。有漏果報。○二乘教令發心。遇師不勝。解行自卑。學他發心。他字在二乘句之下。即指二乘爲他。仍然囿于小道。若指佛菩薩爲他。但學其模樣。未能同其心理。同其解行。同其志願。豈下所發叁心之可比耶。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此結成退失。首句指上所發四心。以信未成就。不能入正定聚。故雲悉皆不定。未免遇緣成退。一明成信之行竟。

  辛二顯等心之相二 壬一正明叁心 二問答除疑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上明發心因緣。此明所發之心。首二句牒問。下標釋。妙行雖廣。叁心統收。故略說叁也。直心者。心如直弦。不偏不倚。無諸委曲。與真如中道之理相應。故曰正念真如。此心爲自利利他。智悲二行之本。故列在前。深心者。智深也。知真如具足性德。故樂修衆善。稱性無著。以成自利行。悲心者。悲切也。觀衆生真如體同。故拔擠群苦。令得菩提。以成利他行。此即大乘叁聚淨戒。既正念真如。則遠離一切差別之念。無惡不斷也。既樂集善行。則衆善奉行。無善不修也。既欲拔衆苦。則平等普濟。無有情不度也。○亦即是彼叁回向。初回向實際。次回向菩提。後回向衆生。如來叁德叁身。皆由此故。以直心正因理心發。成法身德。深心了因慧心發。成般若德。悲心緣因善心發。成解脫德。又正念真如。契入法身清淨之體。樂修善行。莊嚴報身萬德之相。廣拔物苦。示現應身淨緣之用。一正明叁心竟。

  壬二問答除疑二 癸一問 二答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複假求學諸善之行。

  問意但據真如理一。不知衆生惑異。菩薩了知自他煩惱無盡。故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癸二答二 子一正答前問 二重顯方便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

  答意。須假衆善對治。一真方顯。先喻後法。摩尼寶。此雲如意寶。體無二相。具足衆寶。隨意所需。悉皆普雨。喻真如一相。體含衆德。寶性雖淨。一向埋沒汙泥之中。而有礦穢之垢。若人但念寶性。處染不染。不假磨治之功。終不得淨。

  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此下法合。真如即生滅門中之本覺。其體性雖隨緣不變。如實空淨。以在纏有無量染垢。若人雖念真如。自性清淨。不假善行。熏治煩惱。本覺無由出纏。安得離垢清淨。合喻可知。

  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

  此明修善所以。因染垢無量。故須備修衆善。以爲對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此明善行稱真而起。故能外除妄染。內順真如。一正答前問竟。

  子二重顯方便二 醜一標征 二別釋

  略說方便有四種。雲何爲四。

  依上叁心。而起四行。第一依直心。修觀照方便。無住行。二叁依深心。修止作方便。自利行。第四依悲心。修大願方便。利他行。

  醜二別釋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根本即真如。方便爲入道法門。依真如理。所起行。故曰行根本方便。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義。先約不變義。觀一切諸法。性本無生。不執實有。以大智斷惑。離諸妄見。惑斷則業空。因亡而果喪。故不住生死。次約隨緣義。觀諸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念衆生迷真逐妄。枉受輪回。以大悲熏心。人廛垂手。廣修福德。種種攝化。無量衆生。故不住涅槃。此皆依直心正念真如。不著空有。二利繁興。隨順真如法性無住。修無住行也。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此止持門。勤斷二惡。一未生惡。慚愧即便能止。慚者慚己。依自法力。謂自恥我欲爲善人。豈可行此惡行。愧者愧他。依世間力。謂恐人厭賤譏诃。不敢親近惡友。二已生惡悔過。自不增長。悔者悔悟。既往不谏。來者可追。不敢仍蹈前愆。此隨順法性離過。修離過行也。

  叁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仁王護國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