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此作持門。勤修二善。一未作善。發起令作。得種善根。二已作善。努力精進。增長善根。勤供養等五願。即善根。以愛敬下。得生智益。知求佛道。又因佛法僧力下。得滅障益。善根成熟。隨順法性離癡。修離癡行也。○供養。離悭貪障。禮拜。離我慢障。贊歎。離毀謗障。隨喜勸請。離嫉妒障。○又愛敬有四料揀。一愛而非敬。如母于子等。二敬而非愛。如仆于主等。叁亦敬亦愛。如修行者。于叁寶等。四非愛非敬。如人于怨家等。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大願平等。即順法性所發之願。盡于未來。長時心也。度生無余。廣大心也。令入涅槃。第一心也。此隨順法性無盡。修無盡行也。○下明起大願意。知法性廣大周遍。衆生等具。無二無別。究竟寂滅者。金剛般若雲。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即此義焉。二顯發心之相竟。
辛叁舉發心利益四 壬一顯勝德 二明微過 叁指權施 四歎實行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
是心即前叁心。十解菩薩。依比觀門。見法身理。或依人空門。見于法身。未至深位。故雲少分見也。此自利德。以既見法身。則乘大願輪。運智運悲。初住即能示現八相。利益衆生。此利他德。八相小乘無住胎。大乘少降魔。以了知魔即是佛。佛界如。魔界如。一如無二如故。一顯勝德竟。
壬二明微過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先揀異地上。未名法身者。但依信力。得少分見。未證真故。以其過去下。釋其所以。謂初住菩薩。留惑潤生。過去之業種。未曾決斷。故有變易。及隨業分段微苦。末二句。揀其凡夫。謂雖有微苦。亦非業系受身。爲益生故。不舍塵勞。以有大悲願力所持。于報修短。而得自在。二明微過竟。
壬叁指權施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此防難問。菩薩既離業系。願力自在。何以璎珞本業經說。七住已前。名爲退分。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問值惡知識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答。此乃權語。非是實退。但爲恐怖初學懈怠之人。策發勇猛故。
壬四歎實行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怯弱。謂二乘人。聞說佛道長遠。久經時劫。心生怯弱。畏難懈退。十解菩薩。既見法身。成就大志。故得遠離。入正定聚。故不畏退墮也。雖聞涅槃難得。亦不生怯弱之心。以信知下。出其所以。因信成就故。了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一切諸法。本來涅槃。一信成就發心竟。
庚二解行發心二 辛一總標歎勝 二顯其勝相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位在十回向。解行二字。兼取十行。以十行菩薩。能解法空。順行十度。行滿發回向心。比前信滿入住。當知轉勝。
辛二顯其勝相二 壬一經時勝 二解行勝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此菩薩從初正信。發心修行。至第十向位。滿第一阿僧祇劫。梵語阿僧祇。此雲無數。今至向位。望于初地。鄰而且近。故雲將欲滿也。
壬二解行勝
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苦。離嗔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禅波羅密。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前叁句總明。即緣了二因。深解真如。了因解勝也。異前位故曰深。異後位但曰解。所修離相。緣因行勝也。下則別舉。檀即布施。屍即持戒。羼提即忍辱。毗黎耶即精進。禅即禅定。般若即智慧。智論雲。若修人天事六度。及二乘所修。皆未離相。以不達叁輪體空。但雲檀等度。不足雲波羅密。令知法性無悭等。了知法性。離諸障蔽。即顯深解現前。隨順修行。謂隨順法性而修。修即無修。非事相之染修。即顯所修離相。一一皆到彼岸。故得雲波羅密。此發心所依之解行也。二解行發心竟。
庚叁證等心叁 辛一明等心體 二明等心相 叁明成滿德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
此標地位。證發心者。入初地破無明。親證真如。開發一心。是爲正證。能發真如大用。前叁賢。雖雲順性。但是比觀。二執分別未離。無明細惑未破。非爲正證。淨心地。即初地。究竟地。金剛後心也。
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爲法身。
此明行體。即根本智。證何境界句。是設問。所謂真如。此正證相也。然本智正證之時。以如智契如理。智理一如。實無能所。豈有境界耶。因依轉識。假說正證中。定有真如。爲所證境。境即現相。必依轉相而起。故曰依也。由此菩薩。業識未盡。轉現猶存。是以假說爲境界。而實此正證真如者。離能所相。如智獨存。無有境界。唯是真如。智相之身。名爲法身也。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
下明勝用。即後得智。以正證真如。法界平等。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故能于一念頃。遍至無余世界。以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供佛請法。如因陀羅網境界門。一珠趣多珠。多珠含一珠。唯爲下顯其請意。以見一切衆生平等。故唯開導一心真如之理。利益衆生。不依語言文字。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此明權行。或示超諸地位。不曆階級。速成正覺。如華嚴善財。一生事辦。法華龍女。八歲成佛。以爲怯弱衆生。怖畏佛道長遠者。激發其希望之心。或說久遠得道。如釋迦叁祇行滿。以爲懈慢衆生。中途忽生退縮者。策發其精進之念。能示下總結。如是者。以此例推。隨根調伏。有種種不可思議之權行。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
此據實行。前雖權示諸行差別。而實菩薩。同是大乘種性。根機平等。由根等故。發心修行亦等。由行等故。所證真如亦等。由法性平等故。本無超過之法。以皆經叁無數劫。延促同時。一際平等也。
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此約應機。菩薩實行不殊。但因衆生。根機樂欲之性有異。故各隨見聞。示有無量差別之行。一明發心體竟。
辛二明發心相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叁種心。微細之相。雲何爲叁。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偏行利益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菩薩雖證法身。以有叁種微細心相。故不同佛耳。一真心。即根本智。無有分別故。二方便心。即後得智。任運隨機。偏益衆生故。叁業識心。即阿梨耶。理實亦有轉現。今但略舉根本。此非發心之德。舉顯二智起時。有微細生滅。不同佛地淨德也。二明發心相竟。
辛叁明成滿德二 癸一正顯勝德 二問答除疑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此明究竟果德。以因圓果滿。于色究竟天。示成正覺。色究竟處。乃色界頂天。佛佛成道。皆于此天。坐蓮華宮。現最高大身。成等正覺。乃報身佛也。○謂以下別明德滿。一念相應慧者。一念始覺智。覺至心源。始本合一。故雲相應。本末無明頓盡。顯照諸法。名一切種智。此自利行滿。亦即前智淨相也。○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者。稱體起用。不假作意。能現叁輪不思議化。普遍十方。利益衆生。此利他用勝。亦即前不思議業相也。一正顯勝德竟。
癸二問答除疑二 子一問一切種智 二問自然業用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間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問。虛空世界無邊。衆生心行。種種差別。此情無情境。即有心想。尚難知其分齊。若無明斷滅。六種染心俱盡。無有心想。雲何能了無邊之境。名爲一切種智耶。此問乃欲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不思議境界者也。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
明離念境界。唯證相應。非識心思量。所能分別。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本來離一切虛妄想念故。若證心源。自然相應。如明鏡當臺。萬象斯鑒。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此舉非。以衆生妄見境界之相。則見量不周。心量有限。故有分齊。下釋成。以妄起想念。內爲六識所锢。中爲六根所局。外爲六塵所障。不得稱真如法性。一一了知。如前雲。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
諸佛如來。離于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此顯是。以諸佛離于業識。則無見相。一心平等。能所雙亡。無所不遍者。無妄見故。無所不見也。心真實者。佛心離妄。故曰真實。此指生滅門中本覺。即是諸法之實性。一切妄法。即上虛空世界。衆生心念。並…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