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木栅果庭书院邀请之演讲文
噶陀仁珍千宝六世‧贝玛旺晴著
大 纲
壹、 藏传佛教及其殊胜
一、藏传佛教之源起
二、藏传佛教的殊胜处
贰、 各传承
参、 学院与修院
一、学院与修院之始今
二、学院与修院之差别
三、略述学院
四、略述修院
五、修、学二院今昔相较
六、修、学二院的利益
肆、修、学如何取得平衡
伍、未来的驱向
(以下为演讲内文)
壹、藏传佛教及其殊胜
一、藏传佛教之源起
西藏佛法始于西元四三三年藏王妥妥日年赞,于此时期,传入三宝所依之佛像、佛经及佛塔,所有西藏历史共称第一个传入西藏的法门为观音法,但对三宝所依是由人携入或由天而降,有不同的说法,这时期为形相而非实际的佛法传入西藏。
实际佛法的建立,说法有几种,其一说法为:
一、应有四众弟子,
二、应有说法的导师,
三、应有三宝所依。
而另一说法为:具说法导师及三宝所依即可。依这样的标准来说,此时期传入的只能称为形相的佛法。
西元六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兴建宫殿、创立文字,开始印经,依佛教的十善法为国法,西元六四三年,藏王兴建玛入关房,于此内闭关实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成就,这是西藏的第一个闭关房、修院。
以佛法传入西藏的先后来说,佛说的经、续同时传入。而西藏学院和修院建立的先后,修院在前、学院在后。此时期尚无本地的僧人,只有来自外地如汉、印的僧人。此时期为真实佛法传入西藏。
西元八二七年,藏王赤松德赞时,国家的大部份经费都用于佛法如翻译佛经等,以外交方式邀请印度的一百零八位佛学班禅进入西藏,西藏第一批以比丘南开宁波、毗卢遮纳为主的七觉士出家,西藏本地的僧团成立。其他如培养诸多译师,三藏四续译成藏文,桑耶寺四大洲、八小洲的各修院及学院陆续成立。
西元八九二年,藏王赤热巴坚大集印藏译师,建立译场,统一译名,藏文得以规范化,又规定译例,校译旧译佛典,新译显密经论,为免散失,并将所校译的经典编出目录,不论是修院或学院遍立,为藏传佛教极为兴盛、巅峰之期。
以上为藏传前期佛教的开始、建立、宏扬、兴盛四个时期,简单的说:
妥妥日年赞王时,传入二十一观音经续,是为开始。
藏王松赞干布时,是为建立。
赤松德赞王时,是为宏扬。
藏王赤热巴坚时,是为兴盛期。
二、 藏传佛教的殊胜处
十世纪时的绒译师提到,前译教法有六种殊胜:
1. 施主殊胜
2. 译处殊胜
3. 译者殊胜
4. 导师殊胜
5. 物资殊胜
6. 法门殊胜
此外,相对于古今文献,我个人认为藏传佛教具有如下的殊胜。
1. 语言方便
藏文与梵文属同一语系,很多名词、文法相近,翻译中的错误较少。
2. 地理优势
过去,由西藏拉萨到印度菩提迦耶需要几个月的路程,因此在运送佛经或迎请善知识方面与其他地区比较起来,省时又省钱,相对就有能力迎请大批学者来到西藏。
3. 国家支持
本地译师的学习及经费都由国家赞助,国家以外交方式与天竺国保持连系,很容易接近名师,学习的方便和翻译的条件具足。
4. 校订严谨
国王制定翻译的规矩,经典不能任意翻译,译者的条件本身除具足梵文及佛学基础外,需有实际的修持和证量,如毗卢遮纳大师七年修持文殊法门,所译出的经续仍需经多位印、藏大师校正始能成立。(以上参考莲师传、毗卢遮纳大师传)
5. 闻、思验证
不是一次听闻和字意了解就够了,而是多次听闻解释后反复思考,对所译法门有一定程度的心与法相应,如果所翻译的是密续法门,需得到这个法门的灌顶、教授和一定次数的闭关,才能开始翻译[1]。
6. 内容丰富
翻译内容从印度的梵文字经、诗学、故事、历史等印度文学及医学,佛教的声闻乘、大乘、金刚乘等经续,后期印度大师六庄严二圣士等的佛学著作及论典,相关佛教的种种参考文献样样具足[2]。
具足以上各特殊的条件,藏传佛教因此准确与完整。
贰、各传承
藏传佛教以传入时间的不同而分为两阶段,前译约为西元四三三年到九七○年,长达五百三十七年,此时期翻译的经论及传承称为前译。
自译师仁钦桑波(958-1055)出家和翻译第一部经为后译的开始,直至现代。这中间,以众生根器的不同、宏扬和主修法门不同而分出不同的法脉,就如汉地有八大宗派般。
藏传佛教自第七世纪至今,计有十学派与八修派。十学派的导师为:吞弥桑波札、毗卢遮纳、噶瓦拜则、焦若鲁坚参、祥也协德、努桑杰也协、仁钦桑波、鄂洛丹协饶、萨迦班智达根噶坚赞、布敦仁钦竹,此十位大师传下经部的法门。
八修派为:宁玛、噶当、道果、噶举、香巴、希杰、六支、近修。此八派同样都是显密双修,以窍诀及实修方法的差异而分派流。资日纳措嚷珠、成布席日哦些、蒋扬钦则旺波、贡楚罗珠塔伊等西藏具代表性的历史学者都说西藏佛教的宗派分为以上八派。
现在汉地佛教界,不断高喊藏传分为红、花、白、黄四大派,在西藏本地有以法帽红或黄色而分红帽派和黄帽派,无白教与花教的说法。四大教派的说法,在十三世达赖喇嘛之前的藏文文献中未曾见过。这种红、白、花等教颜色的分法唯有汉地,此种分法也不能怪汉地,这是西藏流亡政府对外的说法。
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格鲁派政教合一的架构下,少部份文件上有四大教法之称,达赖喇嘛流亡海外时,临时政府大力推鉴四大教派,看似已经代替整个藏传佛教,但事实并非如此。
自中国大陆开放宗教以后,各个教派渐渐恢复,如由去年开始,西藏政府也承认觉囊派的传承,成为藏传佛教五大传承之一。另外,伯东派也正在申请加入宗教部,不知何时会被正名,期望不久的将来能正式恢复。要了解整个藏传佛教,对前面所说的八大修派要有深入的了解。
参、学院与修院
一、学院与修院的始今
西藏第一座寺庙为建于七世纪初的昌珠寺,是为了改变西藏地理风水所建十七座寺院的首座,又如大昭寺与小昭寺等都属于修院。
八世纪时,西藏兴建了修院、学院齐具的桑耶寺,其内分为四大洲、八小洲计十二洲,东北为戒律院、东为文殊院、东南为语文院、南东为密咒院、南方为观音院、南西为翻译院、西南为毗卢遮纳院、西方为弥勒院、西北为禅定院、北西为宝库院、北方菩提院、北东为白哈儿护法院,其中文殊院、密咒院、禅定院及白哈儿护法院,及另外三座女众修院三界院、增善院、黄金院为修院,其余为学院,这也是西藏学院制度的开始。
此时期,桑耶寺是最高的学府、也是西藏政府的行政单位,规模相比那澜陀寺,为世上少有的大寺院之一。其它钦普山有莲师二十五位心子各自的修院,也巴岩山有三十多位咒士的修院,秋窝日有八十多位禅师的修院等等。
西元896至903年,以朗达玛魔王破坏佛教,七年间西藏地区的佛教进入黑暗时期,主要被破坏的为佛学院及出家僧团,在家修行及修院未被破坏,而西康、安多等西藏东北不在他的管辖内,也未曾蒙害,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说:「西藏前期的佛教于此时期全部消失。」这是严重错误的说法。
1039年阿底峡尊者进入西藏,佛法再度兴盛。西元1073年,弟子鄂勒巴协饶建立学院桑普奈托寺,由此寺分出无数学院,学院普及于各藏区,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近二十年间,海内外的修院与学院广为复兴。
二、学院与修院之差别
学院主要为学习经、律、论的场所,修院主要为教理实践的中心。两院的一些差别如下。
1、学习的法门不同,学院以经部为主,修院为显密双修。
2、学习的方法不同,学院以闻、讲、辩、着为主,修院以思修口诀为要。
3、学习的对象不同,学院主为男众,修院男、女均有。
4、学者身份不同,学院以出家人为多,修院兼具僧俗二众、在家众较多。
5、学龄开始不同,学院由童年七岁开始,修院定为成年后。
6、组织管理不同,学院于相当组织及管理下成立,修院以师为重,各自管理。
7、建立规模不同,学院最少为八人以上的团体,修院一人即能成立。
8、生活来源不同,学院有一定基金及功德主护持,修院(旧时)倚乞而食。
9、学习时间长短不同,学院六到三十年不等,修院三年或终生。
10、目的不同,学院大多以精通十明成为学者,修院以与佛法相应修证、究竟解脱为要。
以上,是以大多数为标准而说的差别。其他,如:闻思修合一、显密皆通、落实教证二法具证量的学者,不管在学院、修院都会有,因此不可偏颇的说学院只是单纯的研习学术、修院没有精通教理的人,这种是错误的观念。
三、略述学院
学院在西藏的成立,如前面提到由桑耶寺及桑普奈托寺开始,逐渐普传到各地,学制依照印度的那澜陀寺及戒香寺,学习的顺序为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藏,如此为经部阶段的学习毕业。
格鲁派
格鲁派的学习为噶当教典派的学习,各寺庙大致相同唯稍有不同,如三大寺之一的哲…
《藏传佛教之学习与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