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之學習與修行

  臺北木柵果庭書院邀請之演講文

  噶陀仁珍千寶六世‧貝瑪旺晴著

  

  大 綱

  

  壹、 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一、藏傳佛教之源起

  

  二、藏傳佛教的殊勝處

  

  貳、 各傳承

  

  參、 學院與修院

  

  一、學院與修院之始今

  

  二、學院與修院之差別

  

  叁、略述學院

  

  四、略述修院

  

  五、修、學二院今昔相較

  

  六、修、學二院的利益

  

  肆、修、學如何取得平衡

  

  伍、未來的驅向

  

  

  (以下爲演講內文)

  

  壹、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一、藏傳佛教之源起

  

  西藏佛法始于西元四叁叁年藏王妥妥日年贊,于此時期,傳入叁寶所依之佛像、佛經及佛塔,所有西藏曆史共稱第一個傳入西藏的法門爲觀音法,但對叁寶所依是由人攜入或由天而降,有不同的說法,這時期爲形相而非實際的佛法傳入西藏。

  

  實際佛法的建立,說法有幾種,其一說法爲:

  

  一、應有四衆弟子,

  

  二、應有說法的導師,

  

  叁、應有叁寶所依。

  

  而另一說法爲:具說法導師及叁寶所依即可。依這樣的標准來說,此時期傳入的只能稱爲形相的佛法。

  

  西元六世紀藏王松贊幹布時,興建宮殿、創立文字,開始印經,依佛教的十善法爲國法,西元六四叁年,藏王興建瑪入關房,于此內閉關實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成就,這是西藏的第一個閉關房、修院。

  

  以佛法傳入西藏的先後來說,佛說的經、續同時傳入。而西藏學院和修院建立的先後,修院在前、學院在後。此時期尚無本地的僧人,只有來自外地如漢、印的僧人。此時期爲真實佛法傳入西藏。

  

  西元八二七年,藏王赤松德贊時,國家的大部份經費都用于佛法如翻譯佛經等,以外交方式邀請印度的一百零八位佛學班禅進入西藏,西藏第一批以比丘南開甯波、毗盧遮納爲主的七覺士出家,西藏本地的僧團成立。其他如培養諸多譯師,叁藏四續譯成藏文,桑耶寺四大洲、八小洲的各修院及學院陸續成立。

  

  西元八九二年,藏王赤熱巴堅大集印藏譯師,建立譯場,統一譯名,藏文得以規範化,又規定譯例,校譯舊譯佛典,新譯顯密經論,爲免散失,並將所校譯的經典編出目錄,不論是修院或學院遍立,爲藏傳佛教極爲興盛、巅峰之期。

  

  以上爲藏傳前期佛教的開始、建立、宏揚、興盛四個時期,簡單的說:

  

  妥妥日年贊王時,傳入二十一觀音經續,是爲開始。

  

  藏王松贊幹布時,是爲建立。

  

  赤松德贊王時,是爲宏揚。

  

  藏王赤熱巴堅時,是爲興盛期。

  

  二、 藏傳佛教的殊勝處

  

  十世紀時的絨譯師提到,前譯教法有六種殊勝:

  

  1. 施主殊勝

  

  2. 譯處殊勝

  

  3. 譯者殊勝

  

  4. 導師殊勝

  

  5. 物資殊勝

  

  6. 法門殊勝

  

  此外,相對于古今文獻,我個人認爲藏傳佛教具有如下的殊勝。

  

  1. 語言方便

  

  藏文與梵文屬同一語系,很多名詞、文法相近,翻譯中的錯誤較少。

  

  2. 地理優勢

  

  過去,由西藏拉薩到印度菩提迦耶需要幾個月的路程,因此在運送佛經或迎請善知識方面與其他地區比較起來,省時又省錢,相對就有能力迎請大批學者來到西藏。

  

  3. 國家支持

  

  本地譯師的學習及經費都由國家贊助,國家以外交方式與天竺國保持連系,很容易接近名師,學習的方便和翻譯的條件具足。

  

  4. 校訂嚴謹

  

  國王製定翻譯的規矩,經典不能任意翻譯,譯者的條件本身除具足梵文及佛學基礎外,需有實際的修持和證量,如毗盧遮納大師七年修持文殊法門,所譯出的經續仍需經多位印、藏大師校正始能成立。(以上參考蓮師傳、毗盧遮納大師傳)

  

  5. 聞、思驗證

  

  不是一次聽聞和字意了解就夠了,而是多次聽聞解釋後反複思考,對所譯法門有一定程度的心與法相應,如果所翻譯的是密續法門,需得到這個法門的灌頂、教授和一定次數的閉關,才能開始翻譯[1]。

  

  6. 內容豐富

  

  翻譯內容從印度的梵文字經、詩學、故事、曆史等印度文學及醫學,佛教的聲聞乘、大乘、金剛乘等經續,後期印度大師六莊嚴二聖士等的佛學著作及論典,相關佛教的種種參考文獻樣樣具足[2]。

  

  具足以上各特殊的條件,藏傳佛教因此准確與完整。

  

  貳、各傳承

  

  藏傳佛教以傳入時間的不同而分爲兩階段,前譯約爲西元四叁叁年到九七○年,長達五百叁十七年,此時期翻譯的經論及傳承稱爲前譯。

  

  自譯師仁欽桑波(958-1055)出家和翻譯第一部經爲後譯的開始,直至現代。這中間,以衆生根器的不同、宏揚和主修法門不同而分出不同的法脈,就如漢地有八大宗派般。

  

  藏傳佛教自第七世紀至今,計有十學派與八修派。十學派的導師爲:吞彌桑波劄、毗盧遮納、噶瓦拜則、焦若魯堅參、祥也協德、努桑傑也協、仁欽桑波、鄂洛丹協饒、薩迦班智達根噶堅贊、布敦仁欽竹,此十位大師傳下經部的法門。

  

  八修派爲:甯瑪、噶當、道果、噶舉、香巴、希傑、六支、近修。此八派同樣都是顯密雙修,以竅訣及實修方法的差異而分派流。資日納措嚷珠、成布席日哦些、蔣揚欽則旺波、貢楚羅珠塔伊等西藏具代表性的曆史學者都說西藏佛教的宗派分爲以上八派。

  

  現在漢地佛教界,不斷高喊藏傳分爲紅、花、白、黃四大派,在西藏本地有以法帽紅或黃色而分紅帽派和黃帽派,無白教與花教的說法。四大教派的說法,在十叁世達賴喇嘛之前的藏文文獻中未曾見過。這種紅、白、花等教顔色的分法唯有漢地,此種分法也不能怪漢地,這是西藏流亡政府對外的說法。

  

  在十叁世達賴喇嘛格魯派政教合一的架構下,少部份文件上有四大教法之稱,達賴喇嘛流亡海外時,臨時政府大力推鑒四大教派,看似已經代替整個藏傳佛教,但事實並非如此。

  

  自中國大陸開放宗教以後,各個教派漸漸恢複,如由去年開始,西藏政府也承認覺囊派的傳承,成爲藏傳佛教五大傳承之一。另外,伯東派也正在申請加入宗教部,不知何時會被正名,期望不久的將來能正式恢複。要了解整個藏傳佛教,對前面所說的八大修派要有深入的了解。

  

  參、學院與修院

  

  一、學院與修院的始今

  

  西藏第一座寺廟爲建于七世紀初的昌珠寺,是爲了改變西藏地理風水所建十七座寺院的首座,又如大昭寺與小昭寺等都屬于修院。

  

  八世紀時,西藏興建了修院、學院齊具的桑耶寺,其內分爲四大洲、八小洲計十二洲,東北爲戒律院、東爲文殊院、東南爲語文院、南東爲密咒院、南方爲觀音院、南西爲翻譯院、西南爲毗盧遮納院、西方爲彌勒院、西北爲禅定院、北西爲寶庫院、北方菩提院、北東爲白哈兒護法院,其中文殊院、密咒院、禅定院及白哈兒護法院,及另外叁座女衆修院叁界院、增善院、黃金院爲修院,其余爲學院,這也是西藏學院製度的開始。

  

  此時期,桑耶寺是最高的學府、也是西藏政府的行政單位,規模相比那瀾陀寺,爲世上少有的大寺院之一。其它欽普山有蓮師二十五位心子各自的修院,也巴岩山有叁十多位咒士的修院,秋窩日有八十多位禅師的修院等等。

  

  西元896至903年,以朗達瑪魔王破壞佛教,七年間西藏地區的佛教進入黑暗時期,主要被破壞的爲佛學院及出家僧團,在家修行及修院未被破壞,而西康、安多等西藏東北不在他的管轄內,也未曾蒙害,現在一些曆史學家說:「西藏前期的佛教于此時期全部消失。」這是嚴重錯誤的說法。

  

  1039年阿底峽尊者進入西藏,佛法再度興盛。西元1073年,弟子鄂勒巴協饒建立學院桑普奈托寺,由此寺分出無數學院,學院普及于各藏區,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近二十年間,海內外的修院與學院廣爲複興。

  

  二、學院與修院之差別

  

  學院主要爲學習經、律、論的場所,修院主要爲教理實踐的中心。兩院的一些差別如下。

  

  1、學習的法門不同,學院以經部爲主,修院爲顯密雙修。

  

  2、學習的方法不同,學院以聞、講、辯、著爲主,修院以思修口訣爲要。

  

  3、學習的對象不同,學院主爲男衆,修院男、女均有。

  

  4、學者身份不同,學院以出家人爲多,修院兼具僧俗二衆、在家衆較多。

  

  5、學齡開始不同,學院由童年七歲開始,修院定爲成年後。

  

  6、組織管理不同,學院于相當組織及管理下成立,修院以師爲重,各自管理。

  

  7、建立規模不同,學院最少爲八人以上的團體,修院一人即能成立。

  

  8、生活來源不同,學院有一定基金及功德主護持,修院(舊時)倚乞而食。

  

  9、學習時間長短不同,學院六到叁十年不等,修院叁年或終生。

  

  10、目的不同,學院大多以精通十明成爲學者,修院以與佛法相應修證、究竟解脫爲要。

  

  以上,是以大多數爲標准而說的差別。其他,如:聞思修合一、顯密皆通、落實教證二法具證量的學者,不管在學院、修院都會有,因此不可偏頗的說學院只是單純的研習學術、修院沒有精通教理的人,這種是錯誤的觀念。

  

  叁、略述學院

  

  學院在西藏的成立,如前面提到由桑耶寺及桑普奈托寺開始,逐漸普傳到各地,學製依照印度的那瀾陀寺及戒香寺,學習的順序爲因明、般若、中觀、俱舍、律藏,如此爲經部階段的學習畢業。

  

  格魯派

  

  格魯派的學習爲噶當教典派的學習,各寺廟大致相同唯稍有不同,如叁大寺之一的哲…

《藏傳佛教之學習與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莫說欺诳之是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