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究竟一乘宝性论▪P8

  ..续本文上一页定是完全三转*轮为依据,第二转*轮的部份,也是宝性论根据的经典。

  

  萨迦派荣敦巴大师说:「宝性论内容,不只依据三转*轮之经典,为所有宣说了义经典之总摄,包含《大悲经》、《妙法莲华经》等。」明示之经典计十五部之多。

   我这里没有全部都写,用他的解释,这里面差不多有十五种经典的名字。

  

  总说,正等正觉佛陀了解众生具佛性,亦了解众生具对法的瞋心等四种障碍(即上品贪欲障、外道障、小乘声闻障及小乘独觉障),蒙蔽本具之佛性,以不了解自具佛性,以畏缩及侮辱等五种过失而堕落轮回。

   这四种障碍等,后面就有详细的解释,到时候讲就可以。

  

  为了渡化此种众生,依据众生之根器演说众生本具佛性浅、详细或极清楚等诸多不同的经典,此内最明了究竟的法门,传给已修共同乘且心续成熟的利根众生,佛说法性真实谛常住不灭共同的经典为《解深密经》、《愣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四部经典,亦称为唯识四经。

   对心续有没有成熟一些前行的法门正在做的人,有些正行所谓法无我等不能讲的,般若乘也有这样区分。

   在宝性论的传承祖师里很多都是唯识宗,在西藏也是很多人以为他空中观是唯识宗,唯识宗以外没有什么他空中观,但是多罗那塔大师说:「不是唯识宗,是中观没有错。」唯识宗的导师们就有对外传法和对自己内部耳传的法门,因此认为这个不完全是唯识,他提到过很多种根据。像这种的,经部也有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法门,虽然经典是显宗也是有时候讲共同、有些不共同的法门。他空中观在红派的大师认为也是唯识宗,但木滂仁波切觉得是中观、中观里面最了义的法门。红派内部的很多上师对他空中观的定义也是有些不一样的。

  

  为了渡化此种众生,依据众生之根器演说众生本具佛性浅、详细或极清楚等诸多不同的经典,此内最明了究竟的法门,传给已修共同乘且心续成熟的利根众生。

  宝性论里面主要讲的是佛性,佛性有些地方讲到是生灭性,有些说常住不灭,佛说的经典里面说常住不灭的这种经典:《解深密经》、《愣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四部经典称为唯识四经,藏传佛教唯识派非常重视的。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学唯识派,但单独唯识宗是没有的,中国才有,藏传佛教里面大部份所谓中观派分为三种,自续中观、应成中观就是自空中观,再他空中观这三个,所有藏传佛教八大修派,藏传佛教不只是四大教派修派、有八大修派,所有大致上这些宗派的(见地)分就这三种,一种是自续中观、一是自空中观、一是他空中观。红派的很多人认为红派的见地是应成派,但也是承认自续派,因此萨迦派和红派都常常用双运中观的名称。。红派的导师就师君三尊寂命大师的传承,完全是自续派。但红派的格则班禅等觉得自续派和应成派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是相同的,一个是“明”的地方讲,一个是“空”的地方讲,红派的很多上师认为都是相同的。印度(的学者们就)有很大的差别、互相反驳。

   后期的很多藏传佛尤其是红派的上师认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一个地方讲的不清楚,另外一个地方讲的更清楚的,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应成派大部份不承认法性常住不灭这个部份。

  

  佛说如来藏性、清净法界、不变法身、永恒之自性等不同名相,众生本具真实义诸功德等。不共秘密介绍如来藏性的经典,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大集经之宝女品》、《指鬘品》、《陀罗尼自在王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最胜寂经

  》等,佛性常住之理有清楚详细的记载。

   佛说如来藏性,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去表达如来藏性,佛说如来藏性、清净法界、不变法身、永恒之自性等不同名相是同样的意思,多罗那塔大师说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多伯巴大师的山法了义海里面就是用了很多种的名字,有二十多种名相都是全部是一样的,很多密乘里面讲的不灭法身和常住大乐(是不变大乐),这里说的法性清净、如来藏性都是一样的,他有用很多比喻和解释。

   有些认为这是不一样的,因为密乘里面所谓常住大乐是一种有为法,和所谓法性不变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这样反驳。但是觉囊派的很多上师认为这些不管是显宗用的名相、密乘用的名相,意义都是一样指的是如来藏性。

  

  众生本具真实义诸功德等。不共秘密介绍如来藏性的经典,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大集经之宝女品》、《指鬘品》、《陀罗尼自在王经》

   《陀罗尼自在王经》是宝性论最主要的根据,后面我会解释。

  《大涅槃经》、《宝云经》、《最胜寂经

  》这个是不是这样,我还没有查到这个名相,到时候再说。

  佛性常住,这几部经典里面讲的是佛性常住之理,有清楚的详细记载。

  

  于此甚深的见地,唯佛之境界,非声闻、缘觉等能知,如本论内所说:「一切种智之行境,如来非是三慧境,是故当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微细故非闻慧境,胜义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间修慧等行境。」

  多罗那塔大师和多伯巴大师说:「这个甚深的见地是佛的境界,声闻、缘觉都没办法了解这个境界。」在宝性论里面也提到,如本论内所说:于此甚深的见地,唯佛之境界,非声闻、缘觉等能知,如本论内所说。不可思议和无法了解的原因是后面讲的微细故非闻慧境,胜义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间修慧等行境。。因此凡俗的智慧是有限的,越接近真谛的时候,越无法表达。因此,在很多经论里面讲到:「真实谛的境界是超越言语。」不只超越言语,有时候是超越我们的意境,原因是我们也看不出有生灭自性,如果认定是不可思议、超越言语之境,确定没办法推理出生灭的自性。

  

  因此劣根者以无法了解甚深之义,会产生误解。虽为具智慧者,然未获得了义经典口诀,广大经论内容无法融会贯通,而此论(宝性论)摄收各广大经论教理分为七种金刚处而说。

  佛讲了那么多的了义经典,要融会贯通,须透过了义经典的口诀-口耳相传这种的教授,不然没办法融会贯通。譬如大般若经典般若经是非常广大的一部经典,一个人从凡夫到佛果间的一切修持是没办法了解。因此,后来的现观庄严论是大般若经等内容全部融会贯通后成为的一部论,从一个凡夫开始到最后的修持,菩萨道的部份写的非常清楚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宝性论也是一样,宝性论是依据很多经论的内容全部合在一起,从皈依到行菩萨道,最后证得佛,不只是得到佛果,还有渡化众生的事业等,菩萨道的一切修持全部讲的非常完整的,靠我们菩萨的智慧和了义经典的口诀,因此就产生这种的经典、论典。

  

  三、认识作者

  

   一般依造论者本身的条件,分为上、中、下三种,但大乘无上续论的作者定为上首条件者。虽然对此部论的作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藏传佛教认定为弥勒菩萨所著。

  如果他是弥勒菩萨所著作,他是十地菩萨,一定就是上首、最好的条件具足的。在这里我们说上、中、下的条件,一个是所谓证悟的登地菩萨,有登地菩萨、证悟法性的这种的人作论就有加持,以他的愿力,见闻想触的人也获得利益,经典的内容也不会错、不会有曲解、不会自己的见地及宗派去污染,因此作论的第一个条件是证悟者。

   中根的条件,譬如本尊允许的,像无著菩萨一样修持弥勒菩萨,最后亲见弥勒菩萨,这种的就是所谓本尊的允许所作的经典。

  下根的条件,所谓五明通达,尤其作一部论,相关部份的经典全部通达这种的可以作的。

   基本作论的条件,如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包括意境所谓内在的条件、佛法里面的定义要有净化烦恼和救渡众生的能力。这个论的作者,藏传佛教内就没有任何怀疑,认定他是弥勒菩萨所作,不管是远传的祈请文或者是近传的祈请文,里面都提起弥勒菩萨,因此是弥勒菩萨的著作。

   今天我们念的传承祈请文里面,释迦牟尼佛之后就是弥勒菩萨。但是其它有很多种看法,以为弥勒就是弥智巴的另外一个名字,这个也有根据,弥智巴当初修持的时候,看到一座佛塔里面出现光,他挖掘的时候找到了这部宝性论,祈请弥勒菩萨传给他这个法,属于一个伏藏法,就有这种的说法,因此有些人认为是弥智巴所作的,噶举传承的相片就会有弥智巴大师。尤其是现在就有好几种说法。

  其一说法,这部经典怎么来的,下面提到好几个说法。

  其一说法:大乘佛法结集之作。

  印度阿阇梨无畏生说:「为大乘佛法结集时汇整而出,应属于经部。」虽如此说,但结集者为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于大乘佛法属八大菩萨之一、登十地之大菩萨,了义上,无数劫前已证得佛果,现称为佛陀替代者,与佛无别的各种化现,渡化南瞻部洲的众生等,将来出世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

  弥勒菩萨所著的弥勒五论中,《现观庄严论》内提示了义中观的大纲,《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三论清楚叙述如来藏法性常住,《宝性论》内就如来藏性常住不变之秘密真理赤裸叙述。

  印度阿阇梨无畏生说:「为大乘佛法结集时汇整而出,应属于经部。」

  印度阿阇黎无畏生阿比亚嘎拉说:「为大乘佛法结集时汇整而出,应属于经部。」

  他说这是大乘佛法结集的时候,弥勒菩萨所结集的一个法门。

  虽如此说,但结集者为弥勒菩萨。

  这样算是弥勒菩萨的著作、结集的也好,就是承认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于大乘佛法属八大菩萨之一、登十地之大菩萨,了义上,无数劫前已证得佛果,现称为佛陀替代者

  了义上,八大菩萨全部早就成佛,但是现在示现为菩萨相,弥勒菩萨也是一样,无数劫前已经证得正果,但是现在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代替者,他是将来之佛。

  与佛无别的各种化现,渡化南瞻部洲的众生等,将来出世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

  弥勒菩萨所著的弥勒五论中,《现观庄严论》内提示了义中观的大纲,《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三论清楚叙述如来藏法性常住,《宝性论》内就如来藏性常住不变之秘密真理赤裸叙述。

  就是非常清楚的提到过如来藏性的部份,如来藏性为主体的一部论典,所有论里面宝性论算是最清楚、最明了的一部经典,不只是弥勒五论,还有其它目前所看得到的印度论典翻译成藏文里面,宝性论是最清楚的叙述如来藏性的一部论典。

  

  其二说法:为了无着大师而作。

   印度阿阇梨狮子贤大师说:「弥勒五论为弥勒菩萨为了弟子无着大师而作。」

  印度阿阇黎狮子贤桑阿巴达,桑阿巴达他说「弥勒五论为弥勒菩萨为了弟子无着大师而作。」

  很多现在像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大部份是以这个说法为准、以这个说法为主。

  其三说法:无着大师所著。

   印度阿阇梨贤德巴所著《庄严中论》内提到:「无着大师为三地之菩萨。

  他说无着大师是具足作论的各种条件具足的三地菩萨。

  《文殊根本续》内亦提到:「比丘称无着,精通诸论藏,了义非了义,分辨诸多经,世间因明通,亦达诸经论,成就陀罗尼,驾驭萨喇史,密咒之法力,生起殊胜智,为法常住故,结集诸经义,住世一五十,尔后登天界,为利轮回者,常行乐自换,大尊临终期,证得菩提果。」

  萨喇史是我们说一种鬼神、一种天神。

  住世一五十;一百五十岁活在人间的意思。

  天界;就是我们说兜率天弥勒菩萨的欢喜境土。

  

  为利轮回者,常行乐自换,大尊临终期,证得菩提果。他里面有提到过这样的一段,《文殊根本续》里面,无著菩萨、无着大师的授记,前面讲到他是第三地菩萨。

  

  无著菩萨十二年修持弥勒法门,亲见本尊带往兜率天住人间五十年,听闻一切大乘经论,迎请弥勒五论返回人间,著作《瑜伽师地论》或名《五部地论》,含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名之,另着有详细《宝性论疏》,为后续所有关于如来藏论著之主要依据,藏文大藏经丹珠(论部)即载有此部论疏,口传及讲解传承亦未间断的沿续至今。

  这部论疏,蒋贡康楚仁波切解释里也提到过,很多地方都用这个解释,《宝性论疏》是解释宝性论最多的一部经典。

  弥智巴大师是和马尔巴洛札(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中间就相差很多年了,可以说有些经典是一位上师在其它地方取出来,但在其它地方也没有间断这个传承,还有其它地方人跟人传这个法,这种的很多的。

  西藏的律藏的传承: 当初在西藏朗达玛灭佛的时候,西藏中部拉萨地区几乎没有出家人,换装的换装,有些去其它地方,一部份在西康和现在的安多地区传戒、竖立法幢、建寺庙等等,东藏正式生起弘扬佛法,这个时候西藏中部和东部没有直接的连系,西藏东部也不在朗达玛管辖,因此很多法门没有间断,但就西藏中部的历史来说是已经间断了。

  同样的,印度回教的历史上面写着,佛教在当初回教灭佛的时候,所有出家众已经不存在印度。但这个时候印度很多出家众譬如班禅释迦师利等逃到西藏来,在西藏建立那澜陀寺及传戒,萨迦班禅也是当时在那澜陀寺最后的堪布释迦师利座下受比丘戒的。

  因此,《宝性论》是弥智巴大师取出来,也是有可能的,很多历史里面是这样提到。但是,因为无著菩萨有作这部论,无著菩萨死的时候这部论是存在的,当然无著菩萨的这部论也是一直相传下去,传到西藏的也是没有间断的,讲解的传承没有断的时候,根本颂也是一定存在的。印度也是那么大的一个地方,因为佛的事业无穷,每个地方就出现不同的传记,这是有可能的。因此是弥智巴大师的伏藏取出来或者是无著菩萨人跟人传下来的,到现在为主都一样(存在),在我们弥勒五论传承的祈请上非常清楚的记载人跟人的传承。

   (发愿在轮回中沉迷的一切众生,希望脱离苦海、证得佛陀的果位,要达成这样的一个目标,今天接受弥勒五论《宝性论》的课程和修持这个法门,愿一切众生证得弥勒佛的果位。

  

  

  

  

  

《究竟一乘宝性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