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P8

  ..續本文上一頁定是完全叁轉*輪爲依據,第二轉*輪的部份,也是寶性論根據的經典。

  

  薩迦派榮敦巴大師說:「寶性論內容,不只依據叁轉*輪之經典,爲所有宣說了義經典之總攝,包含《大悲經》、《妙法蓮華經》等。」明示之經典計十五部之多。

   我這裏沒有全部都寫,用他的解釋,這裏面差不多有十五種經典的名字。

  

  總說,正等正覺佛陀了解衆生具佛性,亦了解衆生具對法的瞋心等四種障礙(即上品貪欲障、外道障、小乘聲聞障及小乘獨覺障),蒙蔽本具之佛性,以不了解自具佛性,以畏縮及侮辱等五種過失而墮落輪回。

   這四種障礙等,後面就有詳細的解釋,到時候講就可以。

  

  爲了渡化此種衆生,依據衆生之根器演說衆生本具佛性淺、詳細或極清楚等諸多不同的經典,此內最明了究竟的法門,傳給已修共同乘且心續成熟的利根衆生,佛說法性真實谛常住不滅共同的經典爲《解深密經》、《愣伽經》、《大乘密嚴經》、《華嚴經》四部經典,亦稱爲唯識四經。

   對心續有沒有成熟一些前行的法門正在做的人,有些正行所謂法無我等不能講的,般若乘也有這樣區分。

   在寶性論的傳承祖師裏很多都是唯識宗,在西藏也是很多人以爲他空中觀是唯識宗,唯識宗以外沒有什麼他空中觀,但是多羅那塔大師說:「不是唯識宗,是中觀沒有錯。」唯識宗的導師們就有對外傳法和對自己內部耳傳的法門,因此認爲這個不完全是唯識,他提到過很多種根據。像這種的,經部也有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法門,雖然經典是顯宗也是有時候講共同、有些不共同的法門。他空中觀在紅派的大師認爲也是唯識宗,但木滂仁波切覺得是中觀、中觀裏面最了義的法門。紅派內部的很多上師對他空中觀的定義也是有些不一樣的。

  

  爲了渡化此種衆生,依據衆生之根器演說衆生本具佛性淺、詳細或極清楚等諸多不同的經典,此內最明了究竟的法門,傳給已修共同乘且心續成熟的利根衆生。

  寶性論裏面主要講的是佛性,佛性有些地方講到是生滅性,有些說常住不滅,佛說的經典裏面說常住不滅的這種經典:《解深密經》、《愣伽經》、《大乘密嚴經》、《華嚴經》四部經典稱爲唯識四經,藏傳佛教唯識派非常重視的。

  藏傳佛教各宗派都學唯識派,但單獨唯識宗是沒有的,中國才有,藏傳佛教裏面大部份所謂中觀派分爲叁種,自續中觀、應成中觀就是自空中觀,再他空中觀這叁個,所有藏傳佛教八大修派,藏傳佛教不只是四大教派修派、有八大修派,所有大致上這些宗派的(見地)分就這叁種,一種是自續中觀、一是自空中觀、一是他空中觀。紅派的很多人認爲紅派的見地是應成派,但也是承認自續派,因此薩迦派和紅派都常常用雙運中觀的名稱。。紅派的導師就師君叁尊寂命大師的傳承,完全是自續派。但紅派的格則班禅等覺得自續派和應成派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是相同的,一個是“明”的地方講,一個是“空”的地方講,紅派的很多上師認爲都是相同的。印度(的學者們就)有很大的差別、互相反駁。

   後期的很多藏傳佛尤其是紅派的上師認爲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一個地方講的不清楚,另外一個地方講的更清楚的,實際上是一樣的,但是應成派大部份不承認法性常住不滅這個部份。

  

  佛說如來藏性、清淨法界、不變法身、永恒之自性等不同名相,衆生本具真實義諸功德等。不共秘密介紹如來藏性的經典,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大集經之寶女品》、《指鬘品》、《陀羅尼自在王經》、《大涅槃經》、《寶雲經》、《最勝寂經

  》等,佛性常住之理有清楚詳細的記載。

   佛說如來藏性,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去表達如來藏性,佛說如來藏性、清淨法界、不變法身、永恒之自性等不同名相是同樣的意思,多羅那塔大師說這些都是同一個意思,多伯巴大師的山法了義海裏面就是用了很多種的名字,有二十多種名相都是全部是一樣的,很多密乘裏面講的不滅法身和常住大樂(是不變大樂),這裏說的法性清淨、如來藏性都是一樣的,他有用很多比喻和解釋。

   有些認爲這是不一樣的,因爲密乘裏面所謂常住大樂是一種有爲法,和所謂法性不變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有這樣反駁。但是覺囊派的很多上師認爲這些不管是顯宗用的名相、密乘用的名相,意義都是一樣指的是如來藏性。

  

  衆生本具真實義諸功德等。不共秘密介紹如來藏性的經典,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大集經之寶女品》、《指鬘品》、《陀羅尼自在王經》

   《陀羅尼自在王經》是寶性論最主要的根據,後面我會解釋。

  《大涅槃經》、《寶雲經》、《最勝寂經

  》這個是不是這樣,我還沒有查到這個名相,到時候再說。

  佛性常住,這幾部經典裏面講的是佛性常住之理,有清楚的詳細記載。

  

  于此甚深的見地,唯佛之境界,非聲聞、緣覺等能知,如本論內所說:「一切種智之行境,如來非是叁慧境,是故當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微細故非聞慧境,勝義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間修慧等行境。」

  多羅那塔大師和多伯巴大師說:「這個甚深的見地是佛的境界,聲聞、緣覺都沒辦法了解這個境界。」在寶性論裏面也提到,如本論內所說:于此甚深的見地,唯佛之境界,非聲聞、緣覺等能知,如本論內所說。不可思議和無法了解的原因是後面講的微細故非聞慧境,勝義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間修慧等行境。。因此凡俗的智慧是有限的,越接近真谛的時候,越無法表達。因此,在很多經論裏面講到:「真實谛的境界是超越言語。」不只超越言語,有時候是超越我們的意境,原因是我們也看不出有生滅自性,如果認定是不可思議、超越言語之境,確定沒辦法推理出生滅的自性。

  

  因此劣根者以無法了解甚深之義,會産生誤解。雖爲具智慧者,然未獲得了義經典口訣,廣大經論內容無法融會貫通,而此論(寶性論)攝收各廣大經論教理分爲七種金剛處而說。

  佛講了那麼多的了義經典,要融會貫通,須透過了義經典的口訣-口耳相傳這種的教授,不然沒辦法融會貫通。譬如大般若經典般若經是非常廣大的一部經典,一個人從凡夫到佛果間的一切修持是沒辦法了解。因此,後來的現觀莊嚴論是大般若經等內容全部融會貫通後成爲的一部論,從一個凡夫開始到最後的修持,菩薩道的部份寫的非常清楚的。

  我們這裏所說的寶性論也是一樣,寶性論是依據很多經論的內容全部合在一起,從皈依到行菩薩道,最後證得佛,不只是得到佛果,還有渡化衆生的事業等,菩薩道的一切修持全部講的非常完整的,靠我們菩薩的智慧和了義經典的口訣,因此就産生這種的經典、論典。

  

  叁、認識作者

  

   一般依造論者本身的條件,分爲上、中、下叁種,但大乘無上續論的作者定爲上首條件者。雖然對此部論的作者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藏傳佛教認定爲彌勒菩薩所著。

  如果他是彌勒菩薩所著作,他是十地菩薩,一定就是上首、最好的條件具足的。在這裏我們說上、中、下的條件,一個是所謂證悟的登地菩薩,有登地菩薩、證悟法性的這種的人作論就有加持,以他的願力,見聞想觸的人也獲得利益,經典的內容也不會錯、不會有曲解、不會自己的見地及宗派去汙染,因此作論的第一個條件是證悟者。

   中根的條件,譬如本尊允許的,像無著菩薩一樣修持彌勒菩薩,最後親見彌勒菩薩,這種的就是所謂本尊的允許所作的經典。

  下根的條件,所謂五明通達,尤其作一部論,相關部份的經典全部通達這種的可以作的。

   基本作論的條件,如前面我們所說的這些,包括意境所謂內在的條件、佛法裏面的定義要有淨化煩惱和救渡衆生的能力。這個論的作者,藏傳佛教內就沒有任何懷疑,認定他是彌勒菩薩所作,不管是遠傳的祈請文或者是近傳的祈請文,裏面都提起彌勒菩薩,因此是彌勒菩薩的著作。

   今天我們念的傳承祈請文裏面,釋迦牟尼佛之後就是彌勒菩薩。但是其它有很多種看法,以爲彌勒就是彌智巴的另外一個名字,這個也有根據,彌智巴當初修持的時候,看到一座佛塔裏面出現光,他挖掘的時候找到了這部寶性論,祈請彌勒菩薩傳給他這個法,屬于一個伏藏法,就有這種的說法,因此有些人認爲是彌智巴所作的,噶舉傳承的相片就會有彌智巴大師。尤其是現在就有好幾種說法。

  其一說法,這部經典怎麼來的,下面提到好幾個說法。

  其一說法:大乘佛法結集之作。

  印度阿阇梨無畏生說:「爲大乘佛法結集時彙整而出,應屬于經部。」雖如此說,但結集者爲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于大乘佛法屬八大菩薩之一、登十地之大菩薩,了義上,無數劫前已證得佛果,現稱爲佛陀替代者,與佛無別的各種化現,渡化南瞻部洲的衆生等,將來出世爲賢劫千佛之第五佛。

  彌勒菩薩所著的彌勒五論中,《現觀莊嚴論》內提示了義中觀的大綱,《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叁論清楚敘述如來藏法性常住,《寶性論》內就如來藏性常住不變之秘密真理赤裸敘述。

  印度阿阇梨無畏生說:「爲大乘佛法結集時彙整而出,應屬于經部。」

  印度阿阇黎無畏生阿比亞嘎拉說:「爲大乘佛法結集時彙整而出,應屬于經部。」

  他說這是大乘佛法結集的時候,彌勒菩薩所結集的一個法門。

  雖如此說,但結集者爲彌勒菩薩。

  這樣算是彌勒菩薩的著作、結集的也好,就是承認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于大乘佛法屬八大菩薩之一、登十地之大菩薩,了義上,無數劫前已證得佛果,現稱爲佛陀替代者

  了義上,八大菩薩全部早就成佛,但是現在示現爲菩薩相,彌勒菩薩也是一樣,無數劫前已經證得正果,但是現在就成爲釋迦牟尼佛的代替者,他是將來之佛。

  與佛無別的各種化現,渡化南瞻部洲的衆生等,將來出世爲賢劫千佛之第五佛。

  彌勒菩薩所著的彌勒五論中,《現觀莊嚴論》內提示了義中觀的大綱,《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叁論清楚敘述如來藏法性常住,《寶性論》內就如來藏性常住不變之秘密真理赤裸敘述。

  就是非常清楚的提到過如來藏性的部份,如來藏性爲主體的一部論典,所有論裏面寶性論算是最清楚、最明了的一部經典,不只是彌勒五論,還有其它目前所看得到的印度論典翻譯成藏文裏面,寶性論是最清楚的敘述如來藏性的一部論典。

  

  其二說法:爲了無著大師而作。

   印度阿阇梨獅子賢大師說:「彌勒五論爲彌勒菩薩爲了弟子無著大師而作。」

  印度阿阇黎獅子賢桑阿巴達,桑阿巴達他說「彌勒五論爲彌勒菩薩爲了弟子無著大師而作。」

  很多現在像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大部份是以這個說法爲准、以這個說法爲主。

  其叁說法:無著大師所著。

   印度阿阇梨賢德巴所著《莊嚴中論》內提到:「無著大師爲叁地之菩薩。

  他說無著大師是具足作論的各種條件具足的叁地菩薩。

  《文殊根本續》內亦提到:「比丘稱無著,精通諸論藏,了義非了義,分辨諸多經,世間因明通,亦達諸經論,成就陀羅尼,駕馭薩喇史,密咒之法力,生起殊勝智,爲法常住故,結集諸經義,住世一五十,爾後登天界,爲利輪回者,常行樂自換,大尊臨終期,證得菩提果。」

  薩喇史是我們說一種鬼神、一種天神。

  住世一五十;一百五十歲活在人間的意思。

  天界;就是我們說兜率天彌勒菩薩的歡喜境土。

  

  爲利輪回者,常行樂自換,大尊臨終期,證得菩提果。他裏面有提到過這樣的一段,《文殊根本續》裏面,無著菩薩、無著大師的授記,前面講到他是第叁地菩薩。

  

  無著菩薩十二年修持彌勒法門,親見本尊帶往兜率天住人間五十年,聽聞一切大乘經論,迎請彌勒五論返回人間,著作《瑜伽師地論》或名《五部地論》,含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名之,另著有詳細《寶性論疏》,爲後續所有關于如來藏論著之主要依據,藏文大藏經丹珠(論部)即載有此部論疏,口傳及講解傳承亦未間斷的沿續至今。

  這部論疏,蔣貢康楚仁波切解釋裏也提到過,很多地方都用這個解釋,《寶性論疏》是解釋寶性論最多的一部經典。

  彌智巴大師是和馬爾巴洛劄(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這中間就相差很多年了,可以說有些經典是一位上師在其它地方取出來,但在其它地方也沒有間斷這個傳承,還有其它地方人跟人傳這個法,這種的很多的。

  西藏的律藏的傳承: 當初在西藏朗達瑪滅佛的時候,西藏中部拉薩地區幾乎沒有出家人,換裝的換裝,有些去其它地方,一部份在西康和現在的安多地區傳戒、豎立法幢、建寺廟等等,東藏正式生起弘揚佛法,這個時候西藏中部和東部沒有直接的連系,西藏東部也不在朗達瑪管轄,因此很多法門沒有間斷,但就西藏中部的曆史來說是已經間斷了。

  同樣的,印度回教的曆史上面寫著,佛教在當初回教滅佛的時候,所有出家衆已經不存在印度。但這個時候印度很多出家衆譬如班禅釋迦師利等逃到西藏來,在西藏建立那瀾陀寺及傳戒,薩迦班禅也是當時在那瀾陀寺最後的堪布釋迦師利座下受比丘戒的。

  因此,《寶性論》是彌智巴大師取出來,也是有可能的,很多曆史裏面是這樣提到。但是,因爲無著菩薩有作這部論,無著菩薩死的時候這部論是存在的,當然無著菩薩的這部論也是一直相傳下去,傳到西藏的也是沒有間斷的,講解的傳承沒有斷的時候,根本頌也是一定存在的。印度也是那麼大的一個地方,因爲佛的事業無窮,每個地方就出現不同的傳記,這是有可能的。因此是彌智巴大師的伏藏取出來或者是無著菩薩人跟人傳下來的,到現在爲主都一樣(存在),在我們彌勒五論傳承的祈請上非常清楚的記載人跟人的傳承。

   (發願在輪回中沈迷的一切衆生,希望脫離苦海、證得佛陀的果位,要達成這樣的一個目標,今天接受彌勒五論《寶性論》的課程和修持這個法門,願一切衆生證得彌勒佛的果位。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