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便度诸众生?
此别陈所请有三:一曰: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因前章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故此问轮回之性,共有几种?二曰:修佛菩提,几等差别?意谓既识轮回之苦,必须依解起修,速求证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几等差别?三曰: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上问大智修证菩提,此问大悲回入尘劳世间,当设几种方便,教化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惟愿如来,不舍救世大悲心,使断爱欲之因,得出轮回之苦。令诸修行,一切新学菩萨,以及末世初心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者:慧目,即能照之慧眼,不向外出流,攀缘尘境,乃向内返观,照耀心镜,以心净如镜,而能映现万法,了知法法惟心,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是谓正知,无所不知,正见、无所不见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境。
庚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尔之时,弥勒请问已竟,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赞其所问,近益现会,远被末世,故重言之。汝等,指弥勒等,乃能为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者:谓一乘如来知见,此是甚深幽奥秘密之义,微妙难思。佛于渐教门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说。今既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能令诸新学菩萨,洁清正慧之目。爱欲不萌于心,无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心众生,永断轮回。如下文云: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爱欲既已不萌则翳病既除,空华自灭,故曰: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者:实相无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众生未悟,翳眼妄见空华,实则空华本不生,毕竟亦无灭。今心悟无生,实相妙理,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如是忍可于心,名具无生忍。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 承教静听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 正答所问
辛一 长行
壬一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癸一 略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善男子!一切众生:指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之众生。因界外法爱不亡,故下文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从无始际者: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起无明之时。心无初相可得,故谓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者:由发业根本无明,引起润生枝末无明。如,“楞严经”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由于欲境,引动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故有轮回。一略明竟。
癸二 详示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此详示,指依报诸世界,及正报一切种类之性。卵、胎、湿、化,四类受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皆因淫欲而为受性禀命之正也。情、想、合、离四生,更相变易,当知皆在轮回;轮回之事,贪爱以为根本。二详示竟。
癸三 结成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由有诸欲者,境也。不独色欲,而六尘皆在其中。助发爱性者,心也。由有尘欲之境,助发能爱之心,贪爱于境,则属惑。心境和合,则造业。依业故受报,无边生死,从此相续。故“肇论”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一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竟。
壬二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癸一 显爱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欲,即淫欲;命,为身命。淫欲,原因贪爱而生,不爱则无欲。身命,只因淫欲而有,无欲则无身,身尚不有,命将安寄?然众生既已受生,莫不爱命,既已爱命,还依欲本。欲本,即身,以身为行欲之本故。是知爱欲,为将来受生之因;爱命,为将来成身之果。此爱心所以不断,而生死所以相续也。一显爱相续竟。
癸二 依轮分性
子一 恶种性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此由于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为境;女,以男为境。起诸违顺者:言境有相背爱心,名违;相合爱心,名顺。若顺境、则恣情纵意,著乐无厌,必至为恶,姑置不论;若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等,造种种业,极重则堕地狱。谓地下有狱,拘系罪人,受诸苦报。次堕饿鬼,饥火交然,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次堕畜牲,亦云旁生,旁身横行故,愚痴成性,合为三恶道。文中不言者,取其文润成句,以二例知故。一恶种性竟。
子二 善种性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淫欲一事,实属可厌,近则损身败名,远则招愆致堕。或阅经教明言,或闻善友开导,淫欲为恶业道之因,深生厌离。设有离淫之行,深生爱慕。舍恶乐(去声)善者:由于舍十恶业,乐修十善道,便生六欲中天,复现天人胜报。二善种性竟。
子三 上善性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知诸爱可厌恶者:诸爱,指上品十善,为生六天之因。天上五衰卒至,甚可厌恶(去声),由是弃彼爱心,乐(去声)修舍定。舍定,即四禅、四空、八定。乐,是好乐。还同彼爱,故云还滋爱本。爱本,指上界身心。谓修色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身,受上上细身。修空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心,受上上细心。既有身心,还能生爱,故以爱本称之。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者:以修舍定为因之。便现有为,渐次增上善果。虽修舍定,终是有漏有为,非是无漏无为,故不得解脱。二依轮分性竟。
癸三 结断应先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首二句结上文,以爱舍爱,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报尽还来,散人诸趣,况其下者,故曰:皆轮回故。所以不成圣道,常随生死流转也。是故众生,有心脱离生死,免诸轮回,先断除贪欲之心,则下界之生因迥脱。及除爱渴者:爱心临境,如渴思饮之状,及其断除,则上界之生因绝分,故结断应先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此防难。恐难云:菩萨涉世利生,示有父母妻子,其于欲爱何?故防之曰:言菩萨,多皆变化,示现世间,不因父母所生,非是欲爱,以为根本,设有妻子,心恒清净。但以大慈大悲,愍念欲爱众生,令彼舍爱,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假诸贪欲,而入世间生死,故菩萨常不离世间。现示者、悲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竟。
壬三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癸一 断迷成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修佛果菩提之道,能舍种种贪欲,及除憎爱。此言爱而兼憎者,何也?憎、爱是对待之法,境违于心,故生憎,是知憎亦由于爱,故虽兼憎,意但在爱。欲爱是迷,且是轮回根本。今永断轮回根本,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圆觉境界,清净本然,由来无有染污故;不悟圆觉,终滞有为,不能修佛菩提也。一断迷成悟竟。
癸二 因修显别
子一 总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无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善男子!一切众生:指厌凡爱圣,已发心修菩提之众生。平时只知六道众生,而说轮回,何以发心修菩提者,亦在其中?然厌凡爱圣,未离取舍,由厌舍凡夫,取证圣位也。前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因此本所贪爱,以为根本、发挥无明:助发挥扬,欲断无明。是以又显出五性差别,或凡夫性,或闻缘性,或菩萨性,或不定性、或外道性,种种差别不等。凡、圣、大、小,不得齐等也。依二种障,而现深浅者:若依凡夫性,我法二执,极为坚固,名之为深。若依二乘人,已证我空,法执尚在,对前为浅。若依菩萨及佛,深浅相望可知。一总标竟。
子二 别名
丑一 别明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首句征,下释。理障者:唯识名所知障。所知二字非障,被障障所知之理,致令知见成碍,故云:碍正知见。事障者:唯识名烦恼障。能障真如,起诸烦恼,致令生死不断,故云:续诸生死。一别明二障竟。
丑二 别明五性
寅一 凡夫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首句征,下释。先释凡夫性,本以发修佛菩提之心,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二障未得断灭,故非五数。亦未发心遇教,故言未熏,名未成佛。若据“楞伽”之文,即当第五无性。一凡夫性竟。
寅二 闻缘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二熏成五性,文四,而二乘性,合而成一。若诸众生,仍指初发心人,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止息攀缘,永舍贪欲,但断六识三毒,先除事障,而出分段生死,保守偏真,止住化城:不肯进趋宝所,故云: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法界,与缘觉法界。“法华经”云:“虽至长者之家,犹在后园除粪,止宿草庵。”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此科摄五性之二。二闻缘性竟。
寅三 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