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便度諸衆生?
此別陳所請有叁:一曰:于諸輪回,有幾種性?因前章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故此問輪回之性,共有幾種?二曰: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意謂既識輪回之苦,必須依解起修,速求證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幾等差別?叁曰: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上問大智修證菩提,此問大悲回入塵勞世間,當設幾種方便,教化衆生。
“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惟願如來,不舍救世大悲心,使斷愛欲之因,得出輪回之苦。令諸修行,一切新學菩薩,以及末世初心衆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者:慧目,即能照之慧眼,不向外出流,攀緣塵境,乃向內返觀,照耀心鏡,以心淨如鏡,而能映現萬法,了知法法惟心,故曰:圓悟如來,無上知見。是謂正知,無所不知,正見、無所不見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境。
庚叁 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當爾之時,彌勒請問已竟,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贊其所問,近益現會,遠被末世,故重言之。汝等,指彌勒等,乃能爲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心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者:謂一乘如來知見,此是甚深幽奧秘密之義,微妙難思。佛于漸教門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說。今既廣爲菩薩開秘密藏,能令諸新學菩薩,潔清正慧之目。愛欲不萌于心,無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心衆生,永斷輪回。如下文雲: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愛欲既已不萌則翳病既除,空華自滅,故曰: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者:實相無相。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離相而見,即見清淨法身如來。衆生未悟,翳眼妄見空華,實則空華本不生,畢竟亦無滅。今心悟無生,實相妙理,于叁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如是忍可于心,名具無生忍。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爲汝宣說。叁如來贊許竟。
庚四 承教靜聽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 正答所問
辛一 長行
壬一 雲何當斷輪回根本
癸一 略明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善男子!一切衆生:指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之衆生。因界外法愛不亡,故下文雲: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從無始際者: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起無明之時。心無初相可得,故謂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者:由發業根本無明,引起潤生枝末無明。如,“楞嚴經”雲:“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由于欲境,引動愛心,能令衆生,生死不絕,故有輪回。一略明竟。
癸二 詳示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
此詳示,指依報諸世界,及正報一切種類之性。卵、胎、濕、化,四類受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皆因淫欲而爲受性禀命之正也。情、想、合、離四生,更相變易,當知皆在輪回;輪回之事,貪愛以爲根本。二詳示竟。
癸叁 結成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由有諸欲者,境也。不獨色欲,而六塵皆在其中。助發愛性者,心也。由有塵欲之境,助發能愛之心,貪愛于境,則屬惑。心境和合,則造業。依業故受報,無邊生死,從此相續。故“肇論”雲:衆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一雲何當斷輪回根本竟。
壬二 于諸輪回有幾種性
癸一 顯愛相續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爲因,愛命爲果。
欲,即淫欲;命,爲身命。淫欲,原因貪愛而生,不愛則無欲。身命,只因淫欲而有,無欲則無身,身尚不有,命將安寄?然衆生既已受生,莫不愛命,既已愛命,還依欲本。欲本,即身,以身爲行欲之本故。是知愛欲,爲將來受生之因;愛命,爲將來成身之果。此愛心所以不斷,而生死所以相續也。一顯愛相續竟。
癸二 依輪分性
子一 惡種性
“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
此由于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爲境;女,以男爲境。起諸違順者:言境有相背愛心,名違;相合愛心,名順。若順境、則恣情縱意,著樂無厭,必至爲惡,姑置不論;若境違背愛心,便生熱惱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殺害逼惱,打罵淩辱等,造種種業,極重則墮地獄。謂地下有獄,拘系罪人,受諸苦報。次墮餓鬼,饑火交然,五百生不聞漿水之名,千萬劫常受饑虛之苦。次墮畜牲,亦雲旁生,旁身橫行故,愚癡成性,合爲叁惡道。文中不言者,取其文潤成句,以二例知故。一惡種性竟。
子二 善種性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
知淫欲一事,實屬可厭,近則損身敗名,遠則招愆致墮。或閱經教明言,或聞善友開導,淫欲爲惡業道之因,深生厭離。設有離淫之行,深生愛慕。舍惡樂(去聲)善者:由于舍十惡業,樂修十善道,便生六欲中天,複現天人勝報。二善種性竟。
子叁 上善性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
又知諸愛可厭惡者:諸愛,指上品十善,爲生六天之因。天上五衰卒至,甚可厭惡(去聲),由是棄彼愛心,樂(去聲)修舍定。舍定,即四禅、四空、八定。樂,是好樂。還同彼愛,故雲還滋愛本。愛本,指上界身心。謂修色界定時,漸次舍下下粗身,受上上細身。修空界定時,漸次舍下下粗心,受上上細心。既有身心,還能生愛,故以愛本稱之。便現有爲,增上善果者:以修舍定爲因之。便現有爲,漸次增上善果。雖修舍定,終是有漏有爲,非是無漏無爲,故不得解脫。二依輪分性竟。
癸叁 結斷應先
“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首二句結上文,以愛舍愛,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籌。”報盡還來,散人諸趣,況其下者,故曰:皆輪回故。所以不成聖道,常隨生死流轉也。是故衆生,有心脫離生死,免諸輪回,先斷除貪欲之心,則下界之生因迥脫。及除愛渴者:愛心臨境,如渴思飲之狀,及其斷除,則上界之生因絕分,故結斷應先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此防難。恐難雲:菩薩涉世利生,示有父母妻子,其于欲愛何?故防之曰:言菩薩,多皆變化,示現世間,不因父母所生,非是欲愛,以爲根本,設有妻子,心恒清淨。但以大慈大悲,愍念欲愛衆生,令彼舍愛,欲行教化,須現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假諸貪欲,而入世間生死,故菩薩常不離世間。現示者、悲深也;非愛者、智深也。二于諸輪回有幾種性竟。
壬叁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癸一 斷迷成悟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修佛果菩提之道,能舍種種貪欲,及除憎愛。此言愛而兼憎者,何也?憎、愛是對待之法,境違于心,故生憎,是知憎亦由于愛,故雖兼憎,意但在愛。欲愛是迷,且是輪回根本。今永斷輪回根本,勤求如來圓覺境界,舍欲除愛,令心清淨。心既清淨,便得開悟,圓覺境界,清淨本然,由來無有染汙故;不悟圓覺,終滯有爲,不能修佛菩提也。一斷迷成悟竟。
癸二 因修顯別
子一 總標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無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善男子!一切衆生:指厭凡愛聖,已發心修菩提之衆生。平時只知六道衆生,而說輪回,何以發心修菩提者,亦在其中?然厭凡愛聖,未離取舍,由厭舍凡夫,取證聖位也。前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因此本所貪愛,以爲根本、發揮無明:助發揮揚,欲斷無明。是以又顯出五性差別,或凡夫性,或聞緣性,或菩薩性,或不定性、或外道性,種種差別不等。凡、聖、大、小,不得齊等也。依二種障,而現深淺者:若依凡夫性,我法二執,極爲堅固,名之爲深。若依二乘人,已證我空,法執尚在,對前爲淺。若依菩薩及佛,深淺相望可知。一總標竟。
子二 別名
醜一 別明二障
“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首句征,下釋。理障者:唯識名所知障。所知二字非障,被障障所知之理,致令知見成礙,故雲:礙正知見。事障者:唯識名煩惱障。能障真如,起諸煩惱,致令生死不斷,故雲:續諸生死。一別明二障竟。
醜二 別明五性
寅一 凡夫性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首句征,下釋。先釋凡夫性,本以發修佛菩提之心,約斷二障,故成五性。此二障未得斷滅,故非五數。亦未發心遇教,故言未熏,名未成佛。若據“楞伽”之文,即當第五無性。一凡夫性竟。
寅二 聞緣性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二熏成五性,文四,而二乘性,合而成一。若諸衆生,仍指初發心人,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止息攀緣,永舍貪欲,但斷六識叁毒,先除事障,而出分段生死,保守偏真,止住化城:不肯進趨寶所,故雲: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法界,與緣覺法界。“法華經”雲:“雖至長者之家,猶在後園除糞,止宿草庵。”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此科攝五性之二。二聞緣性竟。
寅叁 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