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觉性灵明,自然寂照,与一切融为一觉。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一世界既尔,则一切世界,融为一界,故云:百千世界,亦复如是。觉发则同时遍满,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如此方名为正观。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叮咛告诫,终不可取。一修学静观方便竟。
癸二 修学幻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此示三摩钵提,幻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三摩钵提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三摩钵提者,最初从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观,然起幻门中,须凭圣境。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而如来所以证得如来,菩萨所以成为菩萨者,无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则为我之师,为我之友矣!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者:谓以如来为师,菩萨为友,自必依种种法门,渐次修行,难行苦行,勤苦三昧。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自己身心,阅历其境,自验其心。广发大愿,自熏成种者:以此幻观,广发度生之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变化诸幻以作佛事也。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二修学幻观方便竟。
癸三 修学寂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此示禅那寂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禅那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于禅那,最初从何下手?故先取数息观门,修禅之人欲摄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数之。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不可出入并数。从一数至十,又从十数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由是息调心净,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异、灭之念不紊。息起为生,起已为住,将尽为异,尽已为灭。今不言异者,以灭摄故,所以经论中,有言三相,有言四相不定,分齐头绪数量,一一分明。所以摄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无有过于此者。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如是定久功深,初则宴坐方知,今则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从此起用,摄散入寂,不被幻观烦恼碍;化寂不住,不被静观涅槃碍。从此渐次增进,绝待灵心欲发,竟至无所不知,无法不晓。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难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犹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非被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三修学寂观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观一首方便竟。
壬二 总结三观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二句结名。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经”,佛敕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亦此义也。
壬三 遍修三观圆成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诸末世,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遍修者,不遗一法,勤行精进,悍劳忍苦,以悟为期。悟后之修,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三观既备,万行已圆,故就此人,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又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
壬四 别开钝根修证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
此言末世钝根障重众生,既悟觉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废,不得成就,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因夙习种子,熏发现行,于修行时,为作障道缘,故不得成就。当勤忏悔,常起希望者:应当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严结华坛,身旋礼,口读诵,意策观。二者、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心自空,罪福无主,遇善境界,心得轻安,业障消除,道缘可办。常起希望,愿断业障,先断憎爱二惑。憎者,于违情境上起憎怨心;爱者,于顺情境上生爱染心。此二是根本烦恼,属贪嗔摄。嫉妒谄曲者:嫉,谓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摄。谄,谓罔冒于他,矫设异仪,险曲为性,故名谄曲,贪痴各一分摄。又此憎爱,通名为惑。盖惑者,不明之义,不明即是痴。求胜上心者,慢也。求超胜一切,憎上慢心,合为贪、嗔、痴、慢,四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于成就。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种净观,恐其根钝不能兼修,且劝随其本意,学习一观之事,以专事于一,必易成就。设或此观不得,故又教其复习彼观,总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转也。渐次磨炼修习,必求诸入,但肯办心,自有相应。时节若至,其理现前。一长行竟,并上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竟。并上广明行相竟,再并上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竟。
庚二 偈颂
辛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辛二 正颂(科同长行,唯阙安居。)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圆觉汝当知,呼当机以儆余众也。一切末法众生,欲求无上之佛道。此乃发菩提心,去佛遥远,尺水丈波,先当结坛。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忏悔无始已来所有业障,业障消除,心器清净。经三七日,然后正思惟,提起正观,念念契合正觉也。非彼从佛所闻修证之境,毕竟不可取,免堕邪见也。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此颂三观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静,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忆持,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数门,为下手工夫:是名三种净观,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习,一法不遗,依始觉智,悟本觉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觉,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颂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颂一类钝根,屡修屡废,未能成就者,皆由无始夙业,以为障道之缘耳。常当勤心忏悔,无始一切罪障,诸障若得消灭,则云散空澄,佛境便得现前矣!二正宗分竟。
乙三 流通分
丙一 庆闻深法请问流通
丁一 贤善首启请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义疏”云:能弘人天小乘,曰贤;能弘始终大乘,曰善;能弘圆顿一乘,曰首。请问流通,端赖斯人。三业虔诚,准如前释。
丁二 庆适闻所诠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现会及末世众生开示信、解、修、证法门,重重分析,义无不尽。普令开悟如是不议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发解,如是修行,如是证果,诚为不可心思口议之事,其受益为何如耶!
丁三 问能诠各义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说,若文若义,俱是大乘教法。应当因义立名,敢问此经名字,当称何等,求佛宣说。既有其名,因名则必思义,我等云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众生修习此经,当得何等功德?依经修习,祗恐招魔,须假护持,方可无患,敢问世尊,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问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竟。
丙二 赞许静听交感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当机菩萨,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后故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修习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恼乱正修,皆此经之功德也。至于依义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而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竟。
丙三 依问宣说内护流通
丁一 且标能说能护之人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叹法胜,令生信重也。夫说此经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说,凡圣一源,身土不二,说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顿教大乘了义经。无不了义经,则随方有说有不说,了义之教,然佛不谭。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等。”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谓此经既是如来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得成佛道,自必时加保守,常垂护念;如“弥陀经”,为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本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然既称教授菩萨,则必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成佛也。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谓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分虽各有别名,凡属佛说者,皆可以名经也。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