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覺性靈明,自然寂照,與一切融爲一覺。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覺,衆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一世界既爾,則一切世界,融爲一界,故雲:百千世界,亦複如是。覺發則同時遍滿,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如此方名爲正觀。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叮咛告誡,終不可取。一修學靜觀方便竟。
癸二 修學幻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此示叁摩缽提,幻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叁摩缽提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叁摩缽提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觀,然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而如來所以證得如來,菩薩所以成爲菩薩者,無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則爲我之師,爲我之友矣!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者:謂以如來爲師,菩薩爲友,自必依種種法門,漸次修行,難行苦行,勤苦叁昧。于叁昧中,起如幻觀,以自己身心,閱曆其境,自驗其心。廣發大願,自熏成種者:以此幻觀,廣發度生之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衆,變化諸幻以作佛事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二修學幻觀方便竟。
癸叁 修學寂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此示禅那寂觀方便。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禅那觀,如前所說。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于禅那,最初從何下手?故先取數息觀門,修禅之人欲攝妄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數之。數出不數入,數入不數出,不可出入並數。從一數至十,又從十數至一。如此往複,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由是息調心淨,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異、滅之念不紊。息起爲生,起已爲住,將盡爲異,盡已爲滅。今不言異者,以滅攝故,所以經論中,有言叁相,有言四相不定,分齊頭緒數量,一一分明。所以攝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無有過于此者。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如是定久功深,初則宴坐方知,今則周遍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分別念數,一一無不了知。從此起用,攝散入寂,不被幻觀煩惱礙;化寂不住,不被靜觀涅槃礙。從此漸次增進,絕待靈心欲發,竟至無所不知,無法不曉。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難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猶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非被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准如前釋。叁修學寂觀方便竟,並上一科叁觀一首方便竟。
壬二 總結叁觀方便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此二句結名。前問叁種淨觀,以何爲首?故具答已,于此結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經”,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亦此義也。
壬叁 遍修叁觀圓成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若諸末世,有圓根衆生能遍修叁觀。遍修者,不遺一法,勤行精進,悍勞忍苦,以悟爲期。悟後之修,任運流入薩婆若海,叁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即名如來出現于世。又此人本覺離念,名爲佛出。
壬四 別開鈍根修證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
此言末世鈍根障重衆生,既悟覺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廢,不得成就,當以忏悔斷障爲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因夙習種子,熏發現行,于修行時,爲作障道緣,故不得成就。當勤忏悔,常起希望者:應當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嚴結華壇,身旋禮,口讀誦,意策觀。二者、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心得輕安,業障消除,道緣可辦。常起希望,願斷業障,先斷憎愛二惑。憎者,于違情境上起憎怨心;愛者,于順情境上生愛染心。此二是根本煩惱,屬貪嗔攝。嫉妒谄曲者:嫉,謂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攝。谄,謂罔冒于他,矯設異儀,險曲爲性,故名谄曲,貪癡各一分攝。又此憎愛,通名爲惑。蓋惑者,不明之義,不明即是癡。求勝上心者,慢也。求超勝一切,憎上慢心,合爲貪、嗔、癡、慢,四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于成就。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叁種淨觀,恐其根鈍不能兼修,且勸隨其本意,學習一觀之事,以專事于一,必易成就。設或此觀不得,故又教其複習彼觀,總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轉也。漸次磨煉修習,必求諸入,但肯辦心,自有相應。時節若至,其理現前。一長行竟,並上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竟。並上廣明行相竟,再並上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竟。
庚二 偈頌
辛一 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辛二 正頌(科同長行,唯阙安居。)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圓覺汝當知,呼當機以儆余衆也。一切末法衆生,欲求無上之佛道。此乃發菩提心,去佛遙遠,尺水丈波,先當結壇。以上、中、下叁根而結叁期。忏悔無始已來所有業障,業障消除,心器清淨。經叁七日,然後正思惟,提起正觀,念念契合正覺也。非彼從佛所聞修證之境,畢竟不可取,免墮邪見也。
“奢摩他至靜,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此頌叁觀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靜,爲下手工夫;叁摩,用正憶持,爲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數門,爲下手工夫:是名叁種淨觀,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習,一法不遺,依始覺智,悟本覺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覺,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上頌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頌一類鈍根,屢修屢廢,未能成就者,皆由無始夙業,以爲障道之緣耳。常當勤心忏悔,無始一切罪障,諸障若得消滅,則雲散空澄,佛境便得現前矣!二正宗分竟。
乙叁 流通分
丙一 慶聞深法請問流通
丁一 賢善首啓請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義疏”雲:能弘人天小乘,曰賢;能弘始終大乘,曰善;能弘圓頓一乘,曰首。請問流通,端賴斯人。叁業虔誠,准如前釋。
丁二 慶適聞所诠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現會及末世衆生開示信、解、修、證法門,重重分析,義無不盡。普令開悟如是不議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發解,如是修行,如是證果,誠爲不可心思口議之事,其受益爲何如耶!
丁叁 問能诠各義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說,若文若義,俱是大乘教法。應當因義立名,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求佛宣說。既有其名,因名則必思義,我等雲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衆生修習此經,當得何等功德?依經修習,祗恐招魔,須假護持,方可無患,敢問世尊,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竟。
丙二 贊許靜聽交感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世尊告當機菩薩,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後故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修習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惱亂正修,皆此經之功德也。至于依義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爲汝而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
丙叁 依問宣說內護流通
丁一 且標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歎法勝,令生信重也。夫說此經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說,凡聖一源,身土不二,說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爲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爲頓教大乘了義經。無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有不說,了義之教,然佛不譚。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叁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得成佛道,自必時加保守,常垂護念;如“彌陀經”,爲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本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然既稱教授菩薩,則必爲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十二部經,即十二分教。分雖各有別名,凡屬佛說者,皆可以名經也。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