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凡求长命者,成其伴侣。不知更求真常之果,故曰迷佛菩提;但知坚固幻妄之躯,故曰亡失知见。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执著命元者:执著识阴,为受命之根元也。立固妄因者:立坚固幻妄之色身,以圆常识阴为因心。趣长劳果者:趣向长恋尘劳之果报,而不求出离之道也。亡失本修,故曰违远圆通;不出生死,故曰背涅槃城。生妄延种者:谓不达自性真实常住,存想固形,妄冀延长寿命,以成长寿仙之种类也。七贪非贪执竟。

  癸八 真无真执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八真无真执,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观命:即观受命元由,乃是识阴,与诸类通觉,故曰互通。是知一切身命,咸以识阴为本,一切尘劳,悉与命元有关;于是却留住世间尘劳,祗恐其销尽,则我之身命,无所依托。且行尽识现,一切圆融变化,莫不随心自在。便于此际,正却留尘劳之相。尘劳以贪欲为本,即于此际,现坐莲华宫,取其庄严美丽,微妙香洁。广化七珍,多增宝媛者:七珍即七宝,媛是美女也。使七宝罗列于华宫,俾美女横陈于左右,穷奢极欲,恣纵其心,以为妙乐。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常,而实非真常。吒枳迦罗,即天魔之异名,吒枳此云结缚,迦罗此云我所作,此魔自谓三界结缚,惟我所作,以能变化欲境,结缚众生故。今却留尘劳,略同彼计,故云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不知更有无上菩提,亡失正知正见也。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发邪思因者:谓发邪思纵欲,以为因心。立炽尘果者:谓立炽盛尘劳,以为果觉也。违远圆通,本修之因心;背涅槃城,寂灭之果觉也。不断欲而修禅,必落魔道,故曰天魔种。八真无真执竟。

  癸九 定性声闻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九定性声闻,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要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于命明中者:谓识阴显露,已能通达,各命由绪,了然明白也。便知此中,识阴遍含,漏无漏种子,为一切凡圣所依。由是分别精粗者:分析辨别,而圣位则精,谓变易精微故;凡位则粗,谓分段粗显故。疏决真伪者:疏通决择,而圣道则真,谓修证真实故;外道则伪,谓断常伪妄故。因果相酬者:世出世间,皆是依因感果,自相酬答。而欲易粗为精,舍伪从真,故惟求感应。感即是修,应即是证,惟求真修实证,速出三界也。

  背清净道者:谓背弃一乘实相,清净之道,以双离二边垢故。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者:蹑解惟求感应之事。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见世间苦谛苦果,皆由集谛烦恼苦因所招;见出世间灭谛乐果,皆由道谛乐因所感。厌苦断集,慕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者:居灭谛涅槃之乐,则心满意足,自谓所作已办,生死已了,更不求进大乘之道,中止化城,不求宝所,得少为足。生胜解者:于菩萨所修大乘,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人则堕,定性声闻。定性:即不发回小向大之心,钝阿罗汉是也。诸无闻僧者:四禅无闻比丘,及增上慢者,略同此计,故曰成其伴侣。沉空滞寂,故迷佛果,菩提之道,灰身泯智,是以亡失大乘知见。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圆精应心者:圆满易粗为精,求应之因心,成就沉空趣寂,定性之小果。不得圆通之因心,故曰违远。莫获涅槃之极果,故称迷背。生缠空种:谓永缠于空,而无超脱之志。九定性声闻竟。

  癸十 定性辟支 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第十定性辟支,准上可知。

  子二 谬解成咎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六根互用曰圆融,诸尘不染曰清净,照见命元曰觉明。发研深妙者:发心研究有二种:一独觉,寂居观化,无师自悟。二缘觉,观察因缘,悟明无性,此二人俱得深妙之悟,即以悟境,立为涅槃,以为归息之处。不知更求真如不动,寂灭场地,及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故云而不前进。以是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入定性辟支,辟支梵语,具含缘、独二觉义。定性,以不复前进,亦即不回心者,成其同伴等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者:迷了佛果,无上菩提之道,此宝所也;亡失本修,正知正见之心,此因心也。

  子三 出名警觉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遍诸类,觉知通吻,此是识阴境界,即以悟境为因心,成湛明果。寂静名湛,成独觉,得自然慧之果;洞彻曰明,成缘觉,究竟无生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者:谓圆通依不生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今乃依识阴悟境,即立涅槃,得少为足,中止化城,故曰违远,曰背。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者:觉,即独觉、缘觉,生此二种果位;圆明即悟证之境。独觉无师自悟,缘觉缘生无性,遂计其理圆,其智明,即认为涅槃真境;而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所执,空净圆影,依然为一定性种耳。问:识阴十境,前八是外道、天、仙、魔王,错修妄本,贪恋尘劳,不出三界,枉受生死,判属为魔,固其宜矣;而声闻、缘觉、断惑证真,已出三界,而了生死,何亦判属魔境,令人不敢修习;倘遇钝根,有失接引,岂慈悲心者之所为耶?答:准《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况此经乃修楞严大定,圆满无上菩提,声闻、缘觉,得少为足,中止化城,非魔业而何哉?二中间十执竟。

  壬三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如是十种禅那:谓透过行阴十境,识阴未曾起执,总属禅那善境。中途成狂,因依迷惑者:未至圆通中间,或遭枝歧,如前八种各起狂解,因依颠狂见解,不自觉知,故曰迷惑。又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者:未至寂灭现前,即生满足证,保果不前,自谓已足;如后二种,定性声闻、辟支是也。然究其所以,实非外魔来扰,皆是识阴将破未破,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互而起。若妄念胜时,故生斯位。斯位即前十执。

  癸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此警惕显害。众生顽而无知,迷而无识,不自思忖量度,逢此境界现前,各以所爱而取。先习迷心者:积劫熏习,偏爱邪种,迷暗自心。今于定中,所现境界,适与先心相似,投彼病根,发其痼疾,即便欣取,而自休息。前八种,于自所计果,拟是毕竟所归宁地,将谓即是安身立命之处,如第一所归果,第八炽尘果是也。后二种于自所证果,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妄言究竟极证,如第九趣寂果,第十湛明果是也。

  然此等,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故云大妄语成。虽皆为妄语,而害分轻重,外道邪魔八种,所感有漏,禅福之业终尽,必堕无间之狱,此约害之重者言之。声闻缘觉二种,现前所证,乃是无漏所感,必无堕狱之事。惟是不成增进,永闭化城,不达宝所,此约害之轻者言之。其害虽分轻重,而于圆通中,皆为魔障耳。

  癸三 嘱令保护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汝等,存大悲救世之心,秉如来觉他之道,将此辨魔法门,于我灭度之后,正法寖衰,邪法增炽,传示末法之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斯义:即中途成狂等,十种差别之义。既经觉了,颠狂知见自息。前七是见,第八具见爱,以却留尘劳故。二乘,于界内见爱虽尽,而界外见爱犹存。其于涅槃,则迷真执似;于谛理,则厌有著空,不达法空,但求自利等,皆颠倒分别见也。以上诸见不生,故云无令见魔,自作沉孽。自作者:显非外魔来扰,乃是心中见魔之自作耳。沉孽:谓沉重罪孽,如外道邪魔,报终堕狱;声闻辟支,永闭化城皆是也。

  保绥哀救,消息邪缘者:绥安也,保绥禅定,哀救行人,消磨息灭邪见之缘。邪缘,即前颠倒分别见爱,全障真正知见。今既息灭,则障尽理现,令其身心,自然得入佛之知见,从此为始,成就圆通,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直至成佛,不遭歧路;所谓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二详分五魔境相,一大科竟。

  庚三 结示超证护持 分二 辛初 先超证 二 后示护持 辛初分三 壬初 诸佛先证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如是,指法之词。法门,近指识阴,辨魔法门,远该前四阴。先过去世,恒沙劫中:远指多劫也。微尘如来者:极言其佛之多也。前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乘此心开者:每于一阴未开之时,须要依此法门,而辨别之,不为十种魔境所惑,方得透过。一阴如是,诸阴皆然,识阴若尽,则任运得成无上佛道矣!

  壬二 识尽所超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