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根篇▪P2

  ..续本文上一页犹未生”,我们看开万法之后,虽然已经萌发善种,但是幼芽细弱微小,容易受损折断,而且根须尚未生长,所以不够强壮坚固,以致刚萌发的善芽易受损坏,这就是“根未生故,善萌易坏”。

  

  我们以前曾经种过稻谷、大豆、花生

  

  

  等各种农作物,这些植物发芽的时候,新芽都非常幼弱微嫩,很容易就折断损坏。我们的心就像一畦田地,当善种撒播在这块心地上后,便开使慢慢萌芽,这初生的幼芽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破坏,又加上树根尚未生长,所以不能牢牢地固定于土中,更加显得嫩芽的脆弱与易损。

  

  要如何使善种茁壮生长呢?“今修五法使善生”──就是要修“五法”。五法是“五根”和“五力”。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苦、空,虽萌发善心,但是必须使善念更加坚固,继续增长。“四正勤”内容是: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速断,未生恶令不生。已萌发的善念必须使其更加茁壮,而“五根”、“五力”就是要使微发的善萌往下扎根、往上生长。根部茁壮后才能稳定牢固地附着于泥土中,吸收水分及养分以供植物幼苗的成长,然后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这两种五法就是帮助善种、善根的增长,使其更加坚强壮大。

  

  

  

  第一、信根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人的信念必须循乎正道。目标方向若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走入邪道,入了邪道之后,便会受邪法的影响,一旦接受邪法就无法解脱了。现在有很多人非常热心于学佛求道,如果他的信仰与所接受的教法不正确,那么,尽管他非常用功地拜佛、打作,却容易走火入魔。一走火入魔就很可怕了,常常会心不由己、神不能定 ── 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也不能安定自己的精神,这是求道时最危险的一件事;不但邪魔会来扰乱,而且心虚不能成道。所以,我们的信仰绝对不可偏差,一定要以明净的心态来接受佛陀的教育。

  

  人都是因为有所求,才会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无所求,则精神会非常明朗,心灵无比安定。

  

  

  无相之相是实相

  

  佛陀曾经举一个例子来譬喻:

  

  以前有一位商人,用驴子拉了一整车的宝物,想越过山岭到另一个城市去。这座山的路途非常险峻陡峭,一边是断崖,一边是峭壁。他战战竞竞,非常小心谨慎地拉着驴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面保护驴儿,一面又要保护整车的宝物。这只驴儿吃力地拉着大货车走在岐岖坎坷的道路上,没多久就已经筋疲力竭,爬不上去了,这位商人只好暂停下来。一回头,远远看见后面有两个过路者,心中生起一股期待与盼望的欢喜心,于是赶紧招呼他们,请他们帮忙推车,以减轻负担。

  

  然而,这两个人却先问他:“我们付出劳力为你推车,你用什么来报答我们呢?”

  

  商人回答:“无物!”这两个人把各自背着的包裹行囊解下来,帮忙商人推车;终于在三人的合作下,离开了险阻的山路,到达宽敞的平地。这两个人又问了:“你究竟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为报酬的?”这位商人还是回答同样的话:“无物!”

  

  其中一人便说:“我们付出那么多力量,又放弃自己的包袱为他推车,怎么可以说无物呢?”另外一个人就告诉他:“那位商人不是已经将“无物”给你了吗?“无物”的意思,就是“无相”,世间一切万物皆无相,无相之相就是实相啊!没有给你东西,其实已经真正给了你欢喜心了。”

  

  索取酬劳的人一听到这些话,马上明白这就是“道理”,因而不再要求什么。

  

  佛陀于是告诉大家:这就是明智之人──能够体解大道,深明道理。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三宝。佛陀为了教育众生而来人间,单单只有佛陀一人,仍无法施行教法,惠及众生,必须凭借源远流长的佛法,才能流传万世以教导人们。有一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唯有靠人才可以弘法利生,延续佛陀的慧命,而这个责任就在于僧伽(出家人)的身上。

  

  出家人为了追求佛陀的真理,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小包裹;就如同刚刚所说的这两个过路人一样,商人请他们帮忙推车,但是一开始便先声明“无物”可报答他们。最初,这两个人高高兴兴地抛开自己的包袱,自愿帮忙推车。但是到达目的地时,其中一人却又开口向商人索求报酬,另一个人马上对他说:“无物”已经给你了!这就是表示“法”原本即为“无相”,“无相”之理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世间“以有易有”者,其情非常短暂,因为这是以劳力来换取物质,以时间来求取报酬;所以感情不能持续常久,而且这种爱也是非常狭窄的。

  

  法,就是要教导我们无相、无始、无终;所以,我们一定要抱持著“无所求”的心态来追求佛法,在追求时若对佛法有所体悟与了解,就必须多付出,存有这种心理就是正信 ── 在正法的理念之中。所以这段文说:“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无漏”就是无烦恼,无烦恼是因为无所求,无所求的佛法就是静定。因为人的心中若无烦恼,心就能常在“定”中,精神也会时时明朗静寂。

  

  学佛就是要如此,有如佛陀在前面拉车一样,后面必须有人帮忙推车,人与法一定要合一。为了推行佛陀一乘之道,我们要放掉私我的包袱,专心一意为这“无物”回报付出力量;这就是“五根”之首──信根。每个人都必须相信佛陀的教法是正确的,并且以无所求的心态来求佛的道苗;若能如此,心中的善念才能往下扎根。

  

  

  无所求心乃是道根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些人,学佛学到走火入魔,真是可怜

  

  

  。他们虽然有一份求道的善心与善念,但是方向一偏差,就困扰了心思、动乱了精神,实在是令人同情。佛法并非那么深奥,最重要的事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做人的道理,修养自己的心性,清净我们的心思,并接受佛陀“无我”大爱的教育。

  

  若能如此,就可以常常神清心定,不会被外界的魔法及动乱的环境扰乱心神,不偏向邪知、邪见,如此才能产生正确的道根。

  

  “信”一定要正信,请多多体会正信、正道,以产生这种无漏禅定的解脱。“漏”即烦恼,烦恼就是欲念,欲念就是有所求。在学道期间若有所求、有所得,就会有烦恼,求学时也不可求有所得,我们要学的是求清净心地、无所求、无所得;如此才是真正正信的道根。

  

  

  第二、精进根

  

  “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精进”,所谓“精”即精粹而不杂,“进”乃前进不退;专心一意前进就是精进,“专”是心无杂念。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修行即修道,也就是走路的意思。佛陀讲经便是讲“道”,道就是路啊!我们既然在这条道路上修行,就是跟走路一样。一个人的双脚若很健壮,则可以行走长远的道路,而且可以走的非常安稳。

  

  走路,必须在前脚落地时,放开后脚,否则无法前进一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必定要“行兹在兹”──作任何事都要专心一意于正在进行的事上,无论是说话、走路

  

  

  都必须专一心思,贯注精神。总而言之,言谈语默、举手投足,一定要专心。“前脚走、后脚放”的意思就是说: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要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作的事上。如果还不断地回顾或怀念昨日之事,就叫作杂乱心,也可称为烦恼心。若能将心念放在今日此时此刻,则称为专心正念,如此就可以进步了。

  

  

  说食数宝奈饿何

  

  

  修行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是要修得我们这一念心能专一不散乱,所以想要更加精进进步,就必须先修专心之念。做事业的人,定要专心做事业,积极发展才能成功;求学者更要专心念书,学业才会进步;而道业要想有成就也是一样,能然必须靠专心,绝对不可能有你修我得的道业。

  

  佛陀在世时阿难陀尊者有一天问佛陀说:“佛啊!我是您的弟弟,也是您的弟子、您的侍者,我每天跟随在佛陀的身边,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智慧开窍?什么时候才能与佛一样呢?”佛陀手捧着钵,沿路托钵得了一些饭,就和阿难坐在一棵大树下,一面拿起钵,一面叫阿难看,便开始吃饭了。佛从阿难问话开始,到佛陀吃饱饭为止,都没有回答任何话。吃饱饭后,他就跟阿难说:“阿难啊!我现在吃饱了,而你饱了吗?”

  

  阿难回答:“佛陀!我还没吃饭,怎么会饱呢?”佛陀就说:“阿难!与此同理啊!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天下间没有我修你得的事。所以,你要赶紧用心啊!好好地用这专一的心念去精进。”

  

  这是佛陀与他弟子平时的说法,由此可知佛陀教导弟子修行的方法。佛陀的责任只是教导,而实践的道路,还是必须自己去走。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求道,这样才能够精进,这就是所谓的“精进根”。

  

  

  修行必须有道路

  

  “既信四念处正观,及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四处正观”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也是用心的意思。除了四念处外,还有四如意足、四正勤

  

  

  等等,是帮助我们成就道业的“助善道法”,我们必须每一项都专心思考,不只听听法就好了,一定要身体力行去体验善巧,如此便可以倍策精进,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修行必须懂得纲领。佛法如大海,究竟要选择那一个法们呢?实在说,这是相当困难的事,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到底那一门才是初机呢?根本毫无头绪。但是若能了解四圣谛的“道谛”,也就是说从“三十七助道品”着手,那么将可以事半功倍,倍策精进。所以,只要认清佛法的纲领去精进,用功就不会白白浪费了,而且更可以鞭策我们精进的道心,勤求不息。

  

  

  善行原自涓滴起

  

  就如我们慈济的工作一样,许多尚…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根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