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猶未生”,我們看開萬法之後,雖然已經萌發善種,但是幼芽細弱微小,容易受損折斷,而且根須尚未生長,所以不夠強壯堅固,以致剛萌發的善芽易受損壞,這就是“根未生故,善萌易壞”。
我們以前曾經種過稻谷、大豆、花生
等各種農作物,這些植物發芽的時候,新芽都非常幼弱微嫩,很容易就折斷損壞。我們的心就像一畦田地,當善種撒播在這塊心地上後,便開使慢慢萌芽,這初生的幼芽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破壞,又加上樹根尚未生長,所以不能牢牢地固定于土中,更加顯得嫩芽的脆弱與易損。
要如何使善種茁壯生長呢?“今修五法使善生”──就是要修“五法”。五法是“五根”和“五力”。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苦、空,雖萌發善心,但是必須使善念更加堅固,繼續增長。“四正勤”內容是: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已萌發的善念必須使其更加茁壯,而“五根”、“五力”就是要使微發的善萌往下紮根、往上生長。根部茁壯後才能穩定牢固地附著于泥土中,吸收水分及養分以供植物幼苗的成長,然後長成枝葉茂盛的大樹。這兩種五法就是幫助善種、善根的增長,使其更加堅強壯大。
第一、信根
“謂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禅定解脫,是名信根。”
人的信念必須循乎正道。目標方向若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走入邪道,入了邪道之後,便會受邪法的影響,一旦接受邪法就無法解脫了。現在有很多人非常熱心于學佛求道,如果他的信仰與所接受的教法不正確,那麼,盡管他非常用功地拜佛、打作,卻容易走火入魔。一走火入魔就很可怕了,常常會心不由己、神不能定 ── 不能控製自己的心念,也不能安定自己的精神,這是求道時最危險的一件事;不但邪魔會來擾亂,而且心虛不能成道。所以,我們的信仰絕對不可偏差,一定要以明淨的心態來接受佛陀的教育。
人都是因爲有所求,才會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無所求,則精神會非常明朗,心靈無比安定。
無相之相是實相
佛陀曾經舉一個例子來譬喻:
以前有一位商人,用驢子拉了一整車的寶物,想越過山嶺到另一個城市去。這座山的路途非常險峻陡峭,一邊是斷崖,一邊是峭壁。他戰戰競競,非常小心謹慎地拉著驢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面保護驢兒,一面又要保護整車的寶物。這只驢兒吃力地拉著大貨車走在岐岖坎坷的道路上,沒多久就已經筋疲力竭,爬不上去了,這位商人只好暫停下來。一回頭,遠遠看見後面有兩個過路者,心中生起一股期待與盼望的歡喜心,于是趕緊招呼他們,請他們幫忙推車,以減輕負擔。
然而,這兩個人卻先問他:“我們付出勞力爲你推車,你用什麼來報答我們呢?”
商人回答:“無物!”這兩個人把各自背著的包裹行囊解下來,幫忙商人推車;終于在叁人的合作下,離開了險阻的山路,到達寬敞的平地。這兩個人又問了:“你究竟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做爲報酬的?”這位商人還是回答同樣的話:“無物!”
其中一人便說:“我們付出那麼多力量,又放棄自己的包袱爲他推車,怎麼可以說無物呢?”另外一個人就告訴他:“那位商人不是已經將“無物”給你了嗎?“無物”的意思,就是“無相”,世間一切萬物皆無相,無相之相就是實相啊!沒有給你東西,其實已經真正給了你歡喜心了。”
索取酬勞的人一聽到這些話,馬上明白這就是“道理”,因而不再要求什麼。
佛陀于是告訴大家:這就是明智之人──能夠體解大道,深明道理。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佛教有叁寶,即佛、法、僧叁寶。佛陀爲了教育衆生而來人間,單單只有佛陀一人,仍無法施行教法,惠及衆生,必須憑借源遠流長的佛法,才能流傳萬世以教導人們。有一句話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唯有靠人才可以弘法利生,延續佛陀的慧命,而這個責任就在于僧伽(出家人)的身上。
出家人爲了追求佛陀的真理,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小包裹;就如同剛剛所說的這兩個過路人一樣,商人請他們幫忙推車,但是一開始便先聲明“無物”可報答他們。最初,這兩個人高高興興地抛開自己的包袱,自願幫忙推車。但是到達目的地時,其中一人卻又開口向商人索求報酬,另一個人馬上對他說:“無物”已經給你了!這就是表示“法”原本即爲“無相”,“無相”之理才是實實在在的真理。世間“以有易有”者,其情非常短暫,因爲這是以勞力來換取物質,以時間來求取報酬;所以感情不能持續常久,而且這種愛也是非常狹窄的。
法,就是要教導我們無相、無始、無終;所以,我們一定要抱持著“無所求”的心態來追求佛法,在追求時若對佛法有所體悟與了解,就必須多付出,存有這種心理就是正信 ── 在正法的理念之中。所以這段文說:“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禅定、解脫。”“無漏”就是無煩惱,無煩惱是因爲無所求,無所求的佛法就是靜定。因爲人的心中若無煩惱,心就能常在“定”中,精神也會時時明朗靜寂。
學佛就是要如此,有如佛陀在前面拉車一樣,後面必須有人幫忙推車,人與法一定要合一。爲了推行佛陀一乘之道,我們要放掉私我的包袱,專心一意爲這“無物”回報付出力量;這就是“五根”之首──信根。每個人都必須相信佛陀的教法是正確的,並且以無所求的心態來求佛的道苗;若能如此,心中的善念才能往下紮根。
無所求心乃是道根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某些人,學佛學到走火入魔,真是可憐
。他們雖然有一份求道的善心與善念,但是方向一偏差,就困擾了心思、動亂了精神,實在是令人同情。佛法並非那麼深奧,最重要的事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學習待人接物的禮節,以及做人的道理,修養自己的心性,清淨我們的心思,並接受佛陀“無我”大愛的教育。
若能如此,就可以常常神清心定,不會被外界的魔法及動亂的環境擾亂心神,不偏向邪知、邪見,如此才能産生正確的道根。
“信”一定要正信,請多多體會正信、正道,以産生這種無漏禅定的解脫。“漏”即煩惱,煩惱就是欲念,欲念就是有所求。在學道期間若有所求、有所得,就會有煩惱,求學時也不可求有所得,我們要學的是求清淨心地、無所求、無所得;如此才是真正正信的道根。
第二、精進根
“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助道善法,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精進”,所謂“精”即精粹而不雜,“進”乃前進不退;專心一意前進就是精進,“專”是心無雜念。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道路,而修行即修道,也就是走路的意思。佛陀講經便是講“道”,道就是路啊!我們既然在這條道路上修行,就是跟走路一樣。一個人的雙腳若很健壯,則可以行走長遠的道路,而且可以走的非常安穩。
走路,必須在前腳落地時,放開後腳,否則無法前進一步。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裏必定要“行茲在茲”──作任何事都要專心一意于正在進行的事上,無論是說話、走路
都必須專一心思,貫注精神。總而言之,言談語默、舉手投足,一定要專心。“前腳走、後腳放”的意思就是說: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要把心神專注于今天該作的事上。如果還不斷地回顧或懷念昨日之事,就叫作雜亂心,也可稱爲煩惱心。若能將心念放在今日此時此刻,則稱爲專心正念,如此就可以進步了。
說食數寶奈餓何
修行最主要的目的,無非是要修得我們這一念心能專一不散亂,所以想要更加精進進步,就必須先修專心之念。做事業的人,定要專心做事業,積極發展才能成功;求學者更要專心念書,學業才會進步;而道業要想有成就也是一樣,能然必須靠專心,絕對不可能有你修我得的道業。
佛陀在世時阿難陀尊者有一天問佛陀說:“佛啊!我是您的弟弟,也是您的弟子、您的侍者,我每天跟隨在佛陀的身邊,我什麼時候才能夠智慧開竅?什麼時候才能與佛一樣呢?”佛陀手捧著缽,沿路托缽得了一些飯,就和阿難坐在一棵大樹下,一面拿起缽,一面叫阿難看,便開始吃飯了。佛從阿難問話開始,到佛陀吃飽飯爲止,都沒有回答任何話。吃飽飯後,他就跟阿難說:“阿難啊!我現在吃飽了,而你飽了嗎?”
阿難回答:“佛陀!我還沒吃飯,怎麼會飽呢?”佛陀就說:“阿難!與此同理啊!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天下間沒有我修你得的事。所以,你要趕緊用心啊!好好地用這專一的心念去精進。”
這是佛陀與他弟子平時的說法,由此可知佛陀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佛陀的責任只是教導,而實踐的道路,還是必須自己去走。因此,我們一定要專心求道,這樣才能夠精進,這就是所謂的“精進根”。
修行必須有道路
“既信四念處正觀,及助道善法,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四處正觀”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也是用心的意思。除了四念處外,還有四如意足、四正勤
等等,是幫助我們成就道業的“助善道法”,我們必須每一項都專心思考,不只聽聽法就好了,一定要身體力行去體驗善巧,如此便可以倍策精進,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修行必須懂得綱領。佛法如大海,究竟要選擇那一個法們呢?實在說,這是相當困難的事,佛陀的叁藏十二部經,到底那一門才是初機呢?根本毫無頭緒。但是若能了解四聖谛的“道谛”,也就是說從“叁十七助道品”著手,那麼將可以事半功倍,倍策精進。所以,只要認清佛法的綱領去精進,用功就不會白白浪費了,而且更可以鞭策我們精進的道心,勤求不息。
善行原自涓滴起
就如我們慈濟的工作一樣,許多尚…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根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