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根篇▪P3

  ..續本文上一頁未了解慈濟的人,對慈濟總是抱以敷衍、應付了事的心理,認爲委員向他勸募善款是件好事,而且每個月樂捐五十元、一百元,對他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于是看在委員的面子上,以及做善事的緣故參加。

  

  但是,只要親自來到這裏的人,就會了解自己每個月所捐獻的一百、五十,甚至叁百、五百元,原來是在做這麼多救人的好事情。了解之後,不但本身加入長期會員,還將慈濟精神宣揚傳布,讓親友及更多人知道。若是再多接近、多接觸我們的工作,就會更進一步了解慈濟,主動去探望貧病、孤苦無依的阿公、阿婆們,看看他們生活如何艱難與困苦。身曆其境的感動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許多會員便是這樣發心投入委員陣容。

  

  只要親身去做、去體會,自然對慈濟這項事業能勤求不息,能真正殷勤地去付出、長期勸募善款,從事救貧教富的工作,而且愈做愈覺得有意義,這是因爲已經了解慈濟全部的精神。就像我們二十多年來,委員們只要一踏入慈濟之門,就終身不懈怠、不退轉,這便是因爲他們身心皆已經投入慈濟之中,並體會到個中的意義,所以能精進不息。

  

  修行就是要這樣,先堅固信心後,才能穩定精進。什麼叫做菩薩道?若只在文字上論菩薩,根本無法體會到菩薩那份付出的快樂與法喜。例如處在慈濟的世界裏,日常的工作無比辛苦,我相信每個人雖然身軀疲勞,但是心中一定不會厭煩,而且越忙越高興、越快樂。看看我們的委員,在醫院做了整天的義工,已經非常辛苦了,回到精舍,一看精舍的工作還這麼多、做不完,也不顧身體的勞累,一樣發心繼續幫忙趕夜工,這是他們的一份喜悅與歡喜心,這種歡喜心能夠消除身心的疲勞。

  

  通常我們做事做累了就要休息,對我來說,休息的意義,應該是換另一種方式工作,這樣才是最適當的休息,並非靜靜地坐著不動。當我們做一件事或固定一種姿勢的時間太久,容易使身心産生疲勞現象,若感覺疲憊時,可以站一站或換個姿勢,更可以做做其他的工作,這才是消除疲勞的最加方法。

  

  我們要多多利用人生,你若能體會人生真正的意義,自然不忍心浪費生命與時間;多一份活動,就能多成就一份工作。我們修行時也是如此,能體會人生真正的道谛,自然就不會常常抱怨身體疲累,心神疲乏。所以說“倍策精進,勤求不息”,真正地殷勤不停息、不懈怠,則稱爲“精進根”。

  

  

  第叁、念根

  

  “謂仁念正道,一心觀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我們一切的舉動都是出自于內心的一“念”,對于喜歡做的事,心中一念就能推動身體去行動,我們若能常常培養一份仁德之心,我們的念就能時時在正道中。大家要專心一意,好好地觀想:仁者人也,身爲一個真真正正的人,與禽獸之間的差別便是在此“仁”字。佛陀示現人間是爲了救濟衆生,“衆生”不只是指人而已,其他的畜生類也是衆生之一,我們人類是各種蠢動含靈中的一種,所以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他認爲人異于禽獸的沒有多少;說句更坦白的話,就是說人與禽獸實在很類似,差不了多少,能異于禽獸的沒有幾人。

  

  而佛陀來世間教育人們,就是希望人們能夠遠離禽獸之心,返回原來的人性。叁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時,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仁愛的心;有善的性,就有仁愛的心。只可惜我們從小生長在人世間,受到種種雜念、物欲的引誘,使心中的仁念逐漸地淡泊了;欲心侵占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漸增強,因此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最主要的是希望我們能“反觀自性”。平時我們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會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散放在外界,無形中與禽獸之性混在一起。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育我,返回“人之初,性本善”的這份良知和靈性,希望我們心存仁念(仁愛的意念),時時走在正道上,常常一心觀想,這就是“反觀自性”。

  

  我們若能時時刻刻反省自我,好好來“反觀自性”,邪妄的念頭自然不會侵入自性。這裏所謂邪妄的念就是欲念、無明的念、人我是非的念,我們若能一心觀自性,自然會看開人我是非,心無私念。無私念就不會分別人我,就不會生出是非,所以說“不令邪妄得入”。若能如此,就能時時保持觀照仁念之心,此即稱爲“念根”。

  

  

  治心守意于未萌

  

  過去的聖人非常謹慎注意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于未萌──在惡念還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護心念,並且防情于未亂──好好預防情緒的動亂。若能如此,就可以稱爲“覺有情”──“菩薩”了。

  

  所以,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古聖先賢有一輩子的憂慮,卻沒有一日的錯誤;這裏所謂的憂慮,是說賢哲之人非常謹慎,不敢稍微放松心志,時時戰戰兢兢,保護自己的心念。所以說,古之聖賢有終身之憂,這個“憂”是“憂道不憂貧”──只憂慮自己是否終身都能行于仁道之上,而不煩惱自己今日是貧窮或是富有。人如果憂慮自己失去正道,自然會謹慎小心,而不致發生錯誤。

  

  總之,請要多多小心,專心一意,要有這份仁心正道,一心觀想,不令邪妄得入,此即是“念根”監固。萬法皆出于一念,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心念,先賢治心之道,是在于未生惡之前令其不生;對于感情,也是在情緒未亂之前防患未然。總而言之,學佛也是一樣,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第四、定根

  

  “攝心正道,一心寂定,相應不散,是名定根。”

  

  攝,即統一的意思。我們必須將心念統一起來,使其專一;若能專一心思,力求正道,則能達到寂定、心不散亂的境界。學佛有叁無漏學,即“戒、定、慧”,要使自己的心念寂定,必須先守持戒律,也就是在未生惡念之前,要防患未然,守戒令其不生;在感情尚未動亂之前,要事先預防,這就是“戒”。我們能令心不生惡念,當然就不會去造惡業;能使情緒不亂,自然心能安定;心若靜定,就會産生智慧。

  

  

  所以,此處所說的“寂定”,就是心思專一的意思,也就是佛陀慧命的最高境界。

  

  

  心不散亂就是定

  

  學佛有許多門徑可遵行,比如說淨土法門,專心念佛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念專一。禅門中的打坐、參禅也是要訓練我們的心智一如,使心與智合一。智即對事理的分別與決斷,若能使心思專一,則可以同智一心,這就稱爲“寂靜”,也叫做“寂光”。心靜則能回光返照,也就是說,將我們這一念在外遊蕩分別之心,收攝回來反照自己的本性,稱爲“常寂光”,又可稱爲“涅槃境界”。

  

  何謂“涅槃”?有的人可能會以爲往生就是涅槃。其實不是的,涅槃是常寂光的境界,也就是說心念無生滅,沒有煩惱的染著。內心可産生慧性,並徹照本來的心地風光,這也可稱爲寂定、寂光──寂靜光明的意思。

  

  因爲凡夫的心地散亂、黑暗,所以修學就是要反暗爲明,使黑暗的心性反照,重見光明;那麼,就必須先使心念一致。若能如此,則寂定相應,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就稱爲“定根”。

  

  

  大家樂的怪誕

  

  現代的社會極需這個“定”,因爲現在的人都欠缺“定心”,所以社會形態變成“怪、力、亂、神”到處充斥氾濫的情形。最近幾年,泰半的宗教也是常常都在談論怪誕、鬼神。。。。。。,尤其是這兩年來,社會大衆沈迷于“大家樂”,說什麼“明牌”,必須求神問卦指點中獎號碼,又有人傳言說,只要打電話撥一串數字,就可以在陽間和地獄閻王殿聯絡通話。那天我聽到一位會員跟我說個傳聞:

  

  “有一個婦人第一次賭大家樂就中了五萬元,她覺得這麼容易就得到五萬元,簡直比辛辛苦苦地做生意賺錢好多了,所以從此著迷似地開始玩大家樂。結果一直沈迷下去,無法自拔,甚至傾家蕩産,還不知回頭;直到債臺高築,無法還債時,她竟跑去請問“明牌”。有人告訴她,只要到墓地找個墳墓,然後向著墓碑磕頭跪拜,請死者保佑,指示“明牌”,就能夠如願以償。

  

  “她果真跑到墓場裏找墳墓跪拜,求墳裏的死人保佑她。拜完後,返頭回家,這時忽然出現一位老伯伯,看著她問道:“你來這裏做什麼啊?你拜的是誰?”她回答:“我想求明牌,所以來此求拜。”老伯伯就跟她說:“這還不簡單!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回家後,晚上打電話撥。。。。。”

  

  “這個婦女到了半月,真的拿起電話開始撥。。。。。,結果電話接通之後,對方傳來陰森森的聲音說:“你找我有什麼事?”她回答:“我請你指示一個明牌的號碼。”對方真的給她一個指示,她就趕快記下此號碼,卻忘了問對方是誰。後來,她真的幸運地中了大獎──兩千萬。她樂得不可開交,還沒去領錢之前,就跟她先生說:“我中了兩千萬,真是高興死了,我們開始來計畫如何利用這兩千萬。”

  

  “那天晚上就寢前,她心裏想著:“那位不知名的人幫了我的大忙,使我中獎兩千萬元,我應該好好報答他,並且請教他尊姓大名。”于是趕緊又拿起電話筒開使撥那個神秘的號碼。電話的那一端同樣是那個人接的,他就問說:“你是誰啊?我想報答你給我帶來這麼大筆的財富。”對方傳來一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我不需要你報答,我只要你來──跟我作──伴”這婦女一聽,嚇得抛開電話筒,急得叫醒丈夫,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說給他聽,他先生在睡夢中被搖醒,就對她說:“你根本是在作夢嘛!”未予理會,一翻身,又繼續睡自己的覺。

  

  “第二天早上,他先生醒來後,見太太尚未起床,就叫她起來,沒想到轉頭一看,她竟已七孔流血,一命嗚呼!就這樣,錢還沒領而人已經死了。”

  

  這個故事到底是真實的,還是人家編造的,我並不清楚。不過這種傳聞,大多是人所捏造,然後一傳十,十傳百。。…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根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