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未了解慈济的人,对慈济总是抱以敷衍、应付了事的心理,认为委员向他劝募善款是件好事,而且每个月乐捐五十元、一百元,对他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影响,于是看在委员的面子上,以及做善事的缘故参加。
但是,只要亲自来到这里的人,就会了解自己每个月所捐献的一百、五十,甚至三百、五百元,原来是在做这么多救人的好事情。了解之后,不但本身加入长期会员,还将慈济精神宣扬传布,让亲友及更多人知道。若是再多接近、多接触我们的工作,就会更进一步了解慈济,主动去探望贫病、孤苦无依的阿公、阿婆们,看看他们生活如何艰难与困苦。身历其境的感动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许多会员便是这样发心投入委员阵容。
只要亲身去做、去体会,自然对慈济这项事业能勤求不息,能真正殷勤地去付出、长期劝募善款,从事救贫教富的工作,而且愈做愈觉得有意义,这是因为已经了解慈济全部的精神。就像我们二十多年来,委员们只要一踏入慈济之门,就终身不懈怠、不退转,这便是因为他们身心皆已经投入慈济之中,并体会到个中的意义,所以能精进不息。
修行就是要这样,先坚固信心后,才能稳定精进。什么叫做菩萨道?若只在文字上论菩萨,根本无法体会到菩萨那份付出的快乐与法喜。例如处在慈济的世界里,日常的工作无比辛苦,我相信每个人虽然身躯疲劳,但是心中一定不会厌烦,而且越忙越高兴、越快乐。看看我们的委员,在医院做了整天的义工,已经非常辛苦了,回到精舍,一看精舍的工作还这么多、做不完,也不顾身体的劳累,一样发心继续帮忙赶夜工,这是他们的一份喜悦与欢喜心,这种欢喜心能够消除身心的疲劳。
通常我们做事做累了就要休息,对我来说,休息的意义,应该是换另一种方式工作,这样才是最适当的休息,并非静静地坐着不动。当我们做一件事或固定一种姿势的时间太久,容易使身心产生疲劳现象,若感觉疲惫时,可以站一站或换个姿势,更可以做做其他的工作,这才是消除疲劳的最加方法。
我们要多多利用人生,你若能体会人生真正的意义,自然不忍心浪费生命与时间;多一份活动,就能多成就一份工作。我们修行时也是如此,能体会人生真正的道谛,自然就不会常常抱怨身体疲累,心神疲乏。所以说“倍策精进,勤求不息”,真正地殷勤不停息、不懈怠,则称为“精进根”。
第三、念根
“谓仁念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我们一切的举动都是出自于内心的一“念”,对于喜欢做的事,心中一念就能推动身体去行动,我们若能常常培养一份仁德之心,我们的念就能时时在正道中。大家要专心一意,好好地观想:仁者人也,身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便是在此“仁”字。佛陀示现人间是为了救济众生,“众生”不只是指人而已,其他的畜生类也是众生之一,我们人类是各种蠢动含灵中的一种,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异于禽兽的没有多少;说句更坦白的话,就是说人与禽兽实在很类似,差不了多少,能异于禽兽的没有几人。
而佛陀来世间教育人们,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远离禽兽之心,返回原来的人性。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时,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仁爱的心;有善的性,就有仁爱的心。只可惜我们从小生长在人世间,受到种种杂念、物欲的引诱,使心中的仁念逐渐地淡泊了;欲心侵占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渐增强,因此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最主要的是希望我们能“反观自性”。平时我们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会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散放在外界,无形中与禽兽之性混在一起。佛陀来人间就是要教育我,返回“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份良知和灵性,希望我们心存仁念(仁爱的意念),时时走在正道上,常常一心观想,这就是“反观自性”。
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反省自我,好好来“反观自性”,邪妄的念头自然不会侵入自性。这里所谓邪妄的念就是欲念、无明的念、人我是非的念,我们若能一心观自性,自然会看开人我是非,心无私念。无私念就不会分别人我,就不会生出是非,所以说“不令邪妄得入”。若能如此,就能时时保持观照仁念之心,此即称为“念根”。
治心守意于未萌
过去的圣人非常谨慎注意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于未萌──在恶念还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护心念,并且防情于未乱──好好预防情绪的动乱。若能如此,就可以称为“觉有情”──“菩萨”了。
所以,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古圣先贤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日的错误;这里所谓的忧虑,是说贤哲之人非常谨慎,不敢稍微放松心志,时时战战兢兢,保护自己的心念。所以说,古之圣贤有终身之忧,这个“忧”是“忧道不忧贫”──只忧虑自己是否终身都能行于仁道之上,而不烦恼自己今日是贫穷或是富有。人如果忧虑自己失去正道,自然会谨慎小心,而不致发生错误。
总之,请要多多小心,专心一意,要有这份仁心正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此即是“念根”监固。万法皆出于一念,所以我们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心念,先贤治心之道,是在于未生恶之前令其不生;对于感情,也是在情绪未乱之前防患未然。总而言之,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四、定根
“摄心正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摄,即统一的意思。我们必须将心念统一起来,使其专一;若能专一心思,力求正道,则能达到寂定、心不散乱的境界。学佛有三无漏学,即“戒、定、慧”,要使自己的心念寂定,必须先守持戒律,也就是在未生恶念之前,要防患未然,守戒令其不生;在感情尚未动乱之前,要事先预防,这就是“戒”。我们能令心不生恶念,当然就不会去造恶业;能使情绪不乱,自然心能安定;心若静定,就会产生智慧。
所以,此处所说的“寂定”,就是心思专一的意思,也就是佛陀慧命的最高境界。
心不散乱就是定
学佛有许多门径可遵行,比如说净土法门,专心念佛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念专一。禅门中的打坐、参禅也是要训练我们的心智一如,使心与智合一。智即对事理的分别与决断,若能使心思专一,则可以同智一心,这就称为“寂静”,也叫做“寂光”。心静则能回光返照,也就是说,将我们这一念在外游荡分别之心,收摄回来反照自己的本性,称为“常寂光”,又可称为“涅槃境界”。
何谓“涅槃”?有的人可能会以为往生就是涅槃。其实不是的,涅槃是常寂光的境界,也就是说心念无生灭,没有烦恼的染着。内心可产生慧性,并彻照本来的心地风光,这也可称为寂定、寂光──寂静光明的意思。
因为凡夫的心地散乱、黑暗,所以修学就是要反暗为明,使黑暗的心性反照,重见光明;那么,就必须先使心念一致。若能如此,则寂定相应,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就称为“定根”。
大家乐的怪诞
现代的社会极需这个“定”,因为现在的人都欠缺“定心”,所以社会形态变成“怪、力、乱、神”到处充斥氾滥的情形。最近几年,泰半的宗教也是常常都在谈论怪诞、鬼神。。。。。。,尤其是这两年来,社会大众沉迷于“大家乐”,说什么“明牌”,必须求神问卦指点中奖号码,又有人传言说,只要打电话拨一串数字,就可以在阳间和地狱阎王殿联络通话。那天我听到一位会员跟我说个传闻:
“有一个妇人第一次赌大家乐就中了五万元,她觉得这么容易就得到五万元,简直比辛辛苦苦地做生意赚钱好多了,所以从此着迷似地开始玩大家乐。结果一直沉迷下去,无法自拔,甚至倾家荡产,还不知回头;直到债台高筑,无法还债时,她竟跑去请问“明牌”。有人告诉她,只要到墓地找个坟墓,然后向着墓碑磕头跪拜,请死者保佑,指示“明牌”,就能够如愿以偿。
“她果真跑到墓场里找坟墓跪拜,求坟里的死人保佑她。拜完后,返头回家,这时忽然出现一位老伯伯,看着她问道:“你来这里做什么啊?你拜的是谁?”她回答:“我想求明牌,所以来此求拜。”老伯伯就跟她说:“这还不简单!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回家后,晚上打电话拨。。。。。”
“这个妇女到了半月,真的拿起电话开始拨。。。。。,结果电话接通之后,对方传来阴森森的声音说:“你找我有什么事?”她回答:“我请你指示一个明牌的号码。”对方真的给她一个指示,她就赶快记下此号码,却忘了问对方是谁。后来,她真的幸运地中了大奖──两千万。她乐得不可开交,还没去领钱之前,就跟她先生说:“我中了两千万,真是高兴死了,我们开始来计画如何利用这两千万。”
“那天晚上就寝前,她心里想着:“那位不知名的人帮了我的大忙,使我中奖两千万元,我应该好好报答他,并且请教他尊姓大名。”于是赶紧又拿起电话筒开使拨那个神秘的号码。电话的那一端同样是那个人接的,他就问说:“你是谁啊?我想报答你给我带来这么大笔的财富。”对方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我不需要你报答,我只要你来──跟我作──伴”这妇女一听,吓得抛开电话筒,急得叫醒丈夫,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说给他听,他先生在睡梦中被摇醒,就对她说:“你根本是在作梦嘛!”未予理会,一翻身,又继续睡自己的觉。
“第二天早上,他先生醒来后,见太太尚未起床,就叫她起来,没想到转头一看,她竟已七孔流血,一命呜呼!就这样,钱还没领而人已经死了。”
这个故事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人家编造的,我并不清楚。不过这种传闻,大多是人所捏造,然后一传十,十传百。。…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根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