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的智慧▪P8

  ..续本文上一页认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杂念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心不定,如果在杂念中认为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烦恼中又多了一个烦恼。

  

  ⊙学佛是否有令人“即刻开悟”的法门?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饭,你是不会饱的,即使是佛陀,也无法令人即刻开悟。

   学佛修行要脚踏实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为有我才有病、有烦恼,若无我就没病没烦恼了。

   其实心病只有贪嗔痴三项,但药却有多种——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要适应不同的根机。人虽有同一本性,但却有三种根机: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虽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断教导他、鞭策他,让他时时保有善法,不令忘记。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时,才能择善固执,不受外界影响。

   中品根性的人较麻烦,因为他对于道理似懂非懂,有时好像道理都知晓,却不能与人事合在一起运用。这便如海绵本身已有很多污水,无法再吸收净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过去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对教理有所体会后,便能不受外界影响,心能如如不动,认清方向,再也不会有所偏差。

   另一类是天资慧性,一旦认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转。大体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从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并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较难走入中道。

   总之,要站稳自己的脚步,去践行实在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差之毫厘,可就失之千里了。

  

  ⊙师父,我们一起到印度去朝圣好不好?

   我常常去呀,而且天天不离灵山道场啊!

  

  ⊙师父,您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今生今世,愿如一叶小舟,于人生人海中,不管大浪、小浪,起起落落总要驶到彼岸,才不虚度此生……。人都是从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松懈,应该时时警惕!

  

  ⊙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舍”?

   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都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

  

  

  ⊙尼加拉瓜瀑布的景色好美,师父,您一定要抽空去走走!

   精舍庭院小水池的滴水声,在我感觉上,已经很美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圣者心中的境界,皆是美丽风光。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

  

  ⊙佛教讲神通,真有神通吗?神通是不是可以改运?

   是有神通,但是并不重要。依我做慈济对神通的解释是“精神贯通”即有神通。譬如当初我要开始建慈济医院时,有些人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我们已将天方夜谭变成事实,这是人间的神通。将大家的精神贯通在一起,产生力量,这就是神通。至于,如何以神通来转运

  很简单——心开运通;心若不开,即使佛菩萨在你面前,也拿你没办法。

  

  ⊙昨夜骑车回去,看到一堆黑色物体,心起一念,管它是什么东西,压过去算了。

   次日,一向对我摇尾相迎的小黑狗,居然对我又叫又追。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因果可怕,言行要多注意!有人常怨自己命苦,需知众生举足动步,无不是造业,要小心啊!

  

  ⊙碰到愤恨不平的事,具相心“打”下去。

   这是不对的。“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用“摸”的才能抚平啊!

  

  ⊙师父,我已经改变很多了,您不知道我以前是爱玩、爱睡,又不士吾欢读书的!

   以前你是凡夫,所表现的都是被污染的行为;你现在所表现的,才是你真正的本性!众生颠倒,总是以假为真。

  

  ⊙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心中会很痛苦,这样不是增添烦恼吗?

   佛陀见到苦难也会流泪啊!为怜悯众生而流泪是“觉有情”的泪;为了自己的欲念而烦恼,则是凡夫迷情。

  

  ⊙要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有爱心?

   爱心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智慧——没有色彩、没有欲念、清清净净,真正的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伤我痛,人苦我悲”。

  

  ⊙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了自己,怎么办?

   凡夫常被因果所转,所以造业、受报不断;而圣人却能以平常心去转业。

   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方向盘把稳,任何车种都可以开,当别人能到达平坦道路的同时,你自己也过关了。

  

  说社会现象

  ⊙法治国家是重法律规范,而轻道德法则?

   人不离开法,政令是法,道德的法则也是法。政令治末,道德法则治本;政令法则用于犯罪后的惩治,道德法则用在本性的自我统御管理,以法治国,就看你从哪个角度下功夫了。

  

  ⊙世人对行善的滑稽反应,常令人啼笑皆非。行善的标准到底何在?

   并不是会做善事即是好人。佛门中有一个名词叫“善根魔”,这种人做善事惟恐人不知,到处喧嚷自己的功德;又有一种人,他虽然默默地做,但心里总是计较自己做的多,别人做的少,这也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我能做,就尽自己的本分去做;自自然然的,不怕人知,也不怕人不知。

  

  ⊙当前社会的脱序现象,应如何导正?

   社会的影响使人脱离本性,只要有人以一分“慈父悲母”的心去引导、唤醒他们,相信他们会回归本性良知的。

  

  ⊙现在的学生难以管教,实在令人感慨!

   不是学生难管,是老师素质差了。现代文明较进步,而智慧道德却没落了。有很多老师穿着怪异,加上玩股票、签六合彩,只是教导学生知识的功能性。难怪学生毕了业之后,就以功能来争取功利,有了功利心,社会焉能安宁

  要学生好,首先老师要自我调整好,教导学生,要先从老师本身教导起。

  

  ⊙每个人对金钱的看法不一,像我这次捐款建医院,连父母、妻儿不知道,我自小就不爱出名,别人的赞叹对我而言是一种负担。

   太在意有相、无相都是一种执着,况且做好事光明正大,也可以启发别人一起来做好事。

  

  说宗论教

  ⊙请问您用什么方法来教育社会?

   教育并无定法,它必须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应其机。此外,教育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成功的社会教育必须仰赖大众多方面的配合,并非单独的个人力量可为。

  

  ⊙身为宗教家的我们,应该如何对社会教育尽心?

   佛陀的“慈、悲、喜、舍”即是教育的核心,努力地把这四个信念化为具体行动,落实理念。

  

  ⊙以理智来处事就对,以愚痴处事则错?

   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

  

  ⊙慈济所为较偏重社会工作,您认为台湾两万位出家众皆投入社会工作而不盖寺庙,行吗?

   无论何时何处,都需要出家人和寺院住持正法,续佛慧命。

  

  ⊙对习气难除的委员,您如何处理?

   “慈济委员”是一个团体,彼此之间能产生“同事度”的力量,大家互相影响——遇到有人习性稍有偏差,周围的人会加以提醒、劝导,彼此鞭策、精进。

  

  ⊙您是否造成社会大众对您个人崇拜?

   佛说一切无常,我只是尽全力把事情做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慈济的发展如此庞大,您走后,谁来接棒?

   是有人担心慈济将来继承人的问题,但我相信,有朝一日当我不在时,慈济会发展得更好——因为我在时,大家认为“慈济是证严的,一切应由师父扛着”,我若不在,大家就会关心,积极承担,不愁后继无人。

   因此,我一再强调、不断呼吁,慈济是“佛教的慈济”而非“证严的慈济”。

  

  ⊙慈济是否曾拟一套针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明文方法?

   慈济的对象极广,有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没有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

  

  ⊙为了佛教体制,牺牲自己,唤起社会大众注意,我认为是值得的。

   许多的社会乱象诸如示威游行、抗议暴动等,都是源自当初某个人的牺牲,博取社会大众的同情,致使群众产生一股冲动,而造成更大的伤害。我们既然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应顺应这个时代去做好本分事——佛法如水,随方就圆,处处皆可适应。

  

  ⊙我在马来西亚托钵,当地没有这种“化缘”的习俗,因此会有警察前来取缔,但我仍然经常冒着被警察干涉的风险而出外托钵。我认为出家人不该为了怕事而不给众生种福田的机会;这是佛制,也是出家人的责任。

   国度、民情风俗有异,做法也该有不同;如果因为托钵触犯当地法令,而被当街拉扯驱赶,是否反而有损佛教形象?此外,如果当时没有化缘的习俗,民众对您的托钵行为又作何观感?

  

  ⊙请问您用什么方法,使慈济得到政府的协助和支持?

   没有方法,只是认真去做、不断去做,由时间累积“诚正信实”而已。

  

  说慈济世界

  ⊙有人问我,证严法师没培养后人,将来慈济事业由谁来接棒?

   佛门事业,只要有贤与能,就能来接。慈济是大家的慈济,不是我证严个人的。

  

  ⊙将来如慈济医院发生困难,怎么办?

   只要有信心,再大的风浪都可以克服;而这分信心,来自全省关心慈济工作的委员、会员;这分关心,就是力量。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功德也最大。

   佛教徒都喜欢谈功德。而慈济委员们所做的,都不是为功德,只是尽三宝弟子的本分啊!具备这一分诚恳、尽本分的心力护持它,就不会困难了。

  

  ⊙朋友告诉我:慈济人修福不修慧,就像一只高飞的鸟,却只有单只翅膀啊!

   如果光靠单只的翅膀,就能飞得又高又远,那这只鸟堪称神鸟。

  

  ⊙请问师父,您出家前所经历的事、物,是否对您在后来的思想上具有影响性的帮助和启发?

   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回顾过往,也无暇憧憬未…

《清净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