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要离开增益和损减两边,也就是要离增上慢。
“二对治颠倒所显真实。”第二种所显真实,是对治颠倒所显真实,即无颠倒真实。把颠倒对治了,也就是无颠倒了。
“三声闻乘出离所显真实。”第三种所显真实,是声闻乘出离所显真实,即因果真实。它的具体内容是四谛法门,声闻乘的出离主要是透过对四谛因果的认识所显现的。
“四无上乘出离所显真实,由粗能成熟细能解脱故。”第四种所显真实,是无上乘出离所显真实,指粗细真实。它的具体内容指二谛。二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大乘的修习必须通过二谛法门,世俗谛能成熟有情,胜义谛能解脱有情。
“五能伏他论所显真实,依喻导理降伏他故。”第五种所显真实,是能伏他论所显真实,指极成真实。极成真实的特点是能伏他论。明白了世间极成真实,尤其明白了道理极成真实之后,才能成立佛法理论并驳斥世间邪说。也就是说,佛法理论的成立或驳斥世间邪论,都要通过道理极成真实,通过逻辑,根据因和喻的道理来降伏他说。
“六显了大乘所显真实。”第六种所显真实,是显了大乘所显真实,指净所行真实。这是大乘菩萨修行所证得的。
“七入一切种所知所显真实。”第七种所显真实,是入一切种所知所显真实,指五法真实,也就是摄受真实。摄受指五法,包括一切法。要成就一切智慧,就要知道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所以《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菩萨要从五明处学,要入一切种所知,对宇宙间的一切都要了解。
“八显不虚妄真如所显真实。”第八种所显真实,是显不虚妄真如所显真实,指差别真实。具体内容是七种真如。真如不是虚妄的,能够让有情在一切处、一切境、一切对象的情况下,认识真如,证得真如。
“九入我执事一切秘密所显真实。”第九种所显真实,指的是善巧真实。善巧真实就是通过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十种法的正确认识,破除我见、我执,然后证得真实。
《辨真实品》到这里就结束了。《瑜伽师地论》中有一品叫做《真实义品》,讲得非常好,将来如果想进一步学习唯识,可以作为参考。
辨修对治品第四
《辨真实品》已经讲完,现在讨论的是《辨修对治品》,进入实践的阶段。如果把《辨中边论》按境行果的次序来划分,那么前面所讲的《辨相品》、《辨障品》、《辨真实品》的内容属于境,《辨修对治品》、《辨修分位品》属于行,《辨得果品》属于果。所以,本论的内容包括境、行、果三个方面。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通常是讲六度、十度,而本论却重点阐述三十七道品。大家都知道,三十七道品是解脱道的主要修行内容,正因为如此,在盛行大乘的中国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把它提出来,作为契入空性及破除烦恼的修习法门,值得我们加以关注。这也说明,三十七道品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也同样重要,同样不容忽视。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本品共以十四颂来说明。
甲一、四 念 住
此中先应说修念住。颂曰:
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
论曰: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诸有漏受说为爱因,故观察此入集圣谛。心是我执所依缘事,故观察此入灭圣谛,怖我断灭由斯离故。观察法故,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是故为入四圣谛理,最初说修四念住观。
四念住的内容是身、受、心、法,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住很重要,佛陀入灭时对弟子的遗教就是依四念住而住。现在将四念住的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念住,观身不净。“论曰: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凡夫的色身具有粗重的特征。粗重是相对轻安而言,粗重是粗糙、烦躁、束缚,轻安是寂静、安详、自在。粗重就是不调柔,如通常所说的四大不调,吃多了不舒服,吃少了也不舒服;天热了不舒服,天冷了也不舒服;闲了不舒服,累了也不舒服等等。总之,这些都属于不调柔,属于粗重的表现。一个人活得不自在,觉得痛苦,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身体,这是一般人比较容易感觉得到的。尤其是病人,很容易感觉得到。不生病还好,一生病就痛苦不堪,觉得身体真是一个负担,甚至于宁愿没有这个身体。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佛教说“身为苦本”,都认为身体是蕴藏人生痛苦的重要渠道。通过对身体的观察,就知道身体的痛苦,知道身体的不自在,知道身体的不调柔,所以说粗重由身而得显了。由此可以知道人生的苦是怎么回事。
色身的粗重也通过“行苦”来体现。行,是迁流不息。不仅病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死亡、衰老的痛苦,也是无常带来的痛苦。《阿含经》中处处说到“无常故苦”,无常为什么会成为苦呢?无常对佛菩萨来说不成为苦,为什么对有情众生来说会成为苦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执著、有烦恼,所以无常才变成苦,所谓有漏皆苦。假如没有烦恼,无常不是很好吗?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是无常,云卷云舒,潮涨潮落也是无常,这一切有什么不好呢?心情好的时候,“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心事重重,对着风花雪月又能有什么快乐?只能引起心中的忧愁。看到月亮就想流泪,还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感情不要太丰富,简单一点,淡泊一点。
第二念住,观受是苦。“诸有漏受说为爱因,故观察此入集圣谛。”受是一种感受,如苦受、乐受、舍受、忧受、喜受,一般来说就这五种受。通常,每个人都喜欢快乐的感觉,而不喜欢痛苦、忧愁的感觉。然而佛法告诉我们,不管是快乐或是痛苦,所有感受的实质都是痛苦的。佛法讲的三苦就是建立在三受的基础上。因苦受产生苦苦,因乐受产生坏苦,因舍受产生行苦。所以,一切有漏的受都是痛苦的。执著于某种感觉就是
痛苦的根源,喜欢抽烟的人,执著于抽烟的那种感觉,没有烟抽的时候就难受了。执著于住所的环境,出去一段时间就老想着回来,痛苦就随之而来了。如果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执著起来,那种痛苦就更大了。所以,有漏受是痛苦的根源。十二因缘中,因为受而产生爱、取、有。第一面的感觉很好,然后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爱就是依恋,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都是爱的表现。而贪著受就会产生爱,然后就是爱、取、有、生、老死,永无休止。通过观察有漏受为爱生起的因,就能帮助我们认识集谛的真理。
第三念住,观心无常。“心是我执所依缘事,故观察此入灭圣谛,怖我断灭由斯离故。”心是我执生起的依托。基督教执著的灵魂,印度教执著的神我,都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通过观心来正确认识心性,从“见”和“爱”两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证入灭谛。“见”是错误认识,错误知见;“爱”是种种烦恼,种种欲望。从“见”和“爱”解脱出来,就可以进入灭圣谛,从而证得涅槃。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心性时,就不必担心将来修行会落入断灭。
第四念住,观法无我。“观察法故,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如实观察一切法,观察染法和净法,并远离愚痴和迷惑。观察一切法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唯识性、空性、无所得性,能对一切法正确观察,从而证入道圣谛。
“是故为入四圣谛理,最初说修四念住观。”所以,要想悟入四谛,证得四谛,就要先修四念住。
甲二、四 正 断
已说修念住,当说修正断。颂曰: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于四正断精勤修习,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乃至广说。
四种正断所要断除的,就是邪恶、不善之法。四正断也叫四正勤,勤是精进修行,努力断恶修善。“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前面所说的四念住,已能正确知道所治障的差别,即身受心法所起的常、乐、我、净四倒,及能治的四谛理。
“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于四正断精勤修习。”现在为了能真正远离所要对治的障碍,达到所要成就的圣道,就必须精勤修习四正断。佛教所说的精进有独特内涵,即止恶行善,并不是说勤奋地干任何事都可以称为精进,止恶行善的行为才叫精进。如果不是这样的行为,尽管是很卖力地去做,也不属于精进。那么,精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乃至广说。”四正断指的是什么?一、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对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通过持戒的力量将其断除,名律仪断。二、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尚未生起的不善法虽没什么可断,但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生命中潜在种种恶的因素,一不小心就会产生作用,必须谨慎防护,这是为了断而断,名断断。三、未生一切善法令生:善法虽未生起,但应该努力修习,不断策心、持心,使善法生起,名修断。四、已生善法令增长:生起的善法能否永远延续下去呢?未必。因为生命中不善法的力量还很大,所以在修习善法的过程中,要不断防护其心,决不放逸,使善法得到增长,名防护断。由此可见,四正断的内容可以精简成“止恶行善”四个字,乃至广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甲三、四 神 足
已说修正断,当说修神足。颂曰: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论曰:依前所修离集精进,心便安住有所堪能,为胜事成修四神足,是诸所欲胜事因故。
住谓心住,此即等持,故次正断说四神足。此堪能性,谓能灭除五种过失,修八断行。
四神足即是欲、勤、心、…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