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25

  ..续本文上一页观,这四法是成就三摩地的方便。所以,四神足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修定的内容。在三十七道品中,四念住属于慧的内容,通过智慧的观照,观身、受、心、法,远离常、乐、我、净;四正勤属于戒的内容;四神足属于定的内容,戒、定、慧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论曰:依前所修离集精进,心便安住有所堪能,为胜事成修四神足,是诸所欲胜事因故。”依四正勤修行,才有能力修定。有了定,才能成就一切功德。从佛法来讲,三乘圣果的所有功德都建立在禅定基础上。离开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产生。那么,怎样成就禅定呢?先灭除五种过失,然后再勤修八种断行。

  “住谓心住此即等持,故次正断说四神足。”心住在怎样的状态中呢?心住在等持的状态中。所谓等持,等就是平等,使心念进入一种高度平衡的状态。这样的心态要远离两种情况,一是昏沉,二是掉举。如果心能远离昏沉、掉举,便能安住在平稳、平衡的状态中。所以在修习止四正断之后,必须修四神足。

  “此堪能性,谓能灭除五种过失,修八断行。”在持戒的基础上,灭除五种过失,修八种断行,才能成就四神足。

  何者名为五种过失?颂曰:

  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

  论曰:应知此中昏沉、掉举合为一失,若为除灭昏沉、掉举,不作加行,或已灭除昏沉、掉举,复作加行,俱为过失。

  五种过失指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第一是懈怠,第二是忘圣言,第三将昏沉、掉举合为一种,第四是不作行,第五是作行。这五种过失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必须摆脱这五种心理状态。

  “论曰:应知此中昏沉掉举合为一失。”颂中将昏沉、掉举合为一种过失。昏沉、掉举是心态中两种极端的状态,昏沉使心暗昧,处在昏沉迷糊的状态中。掉举正好相反,令心浮躁,浮想联翩,想尽办法也无法使心平静一下。掉是无法入定,举是高高举起。浮躁就是一种掉举的表现,现代社会是浮躁的社会,所以现代人缺乏定力。一般人的心态,不是昏沉就是掉举。禅定要远离这两种状态,使内心保持一种平静,保持一种清明。所以,修禅定要多念佛、多诵经,慢慢培养定力。

  “若为除灭昏沉掉举,不作加行,或已灭除昏沉掉举,复作加行,俱为过失。”这里举不作行和作行。打坐时要保持正念,在高旻寺的禅堂打坐,班首师父有时会喊:“正——念——提——起——”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进入昏沉状态,几乎要睡着了,有些人则进入掉举的状态而浮想联翩。在这种状态下,应该作行。所以班首师父就喊一声“正念提起”,提醒大家将正念提起。如果为了灭除昏沉、掉举,不作加行是不对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已经灭除昏沉和掉举,内心住在平等寂静,已进入清清明明、绵绵密密之时,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状态。这时放松下来,就很容易进入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还作加行,还在念头上做功夫,观照力太强,又会落入掉举,反而不能入定。所以,打坐时要弄清楚什么时候该不作行,什么时候该作行。否则不该作行的时候作行,或者该作行的时候不作行,“俱为过失”,都属于过失。

  为除此五修八断行。云何安立彼行相耶?颂曰:

  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论曰:为灭懈怠修四断行,一欲二正勤三信四轻安,如次应知即所依等。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依欲起故。所因谓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能果谓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进者得胜定故。为欲对治后四过失,如数修余四种断行,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如次应知即记言等。记言谓念,能不忘境记圣言故。觉沉掉者谓即正知,由念记言,便能随觉昏沉掉举二过失故。伏行谓思,由能随觉沉、掉失已,为欲伏除发起加行。灭等流者,谓彼沉、掉既断灭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

  “为除此五修八断行。云何安立彼行相耶?”为了除去这五种过失,所以要修八种断行。如何安立八种行相呢?用哪种法门对治哪种障碍呢?

  “颂曰: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为了断除懈怠(五种过失中的第一种),必须修欲、勤、信、安四种法门,而断除其余四种过失,应该修念、智、思、舍。

  “论曰:为灭懈怠修四断行,一欲二正勤三信四轻安,如次应知即所依等。”懈怠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每个人都有懈怠、懒惰的时候。为了灭除懈怠,必须修四种断行,第一种就是欲。欲是一种希求,对禅定有强烈的希求和愿望,觉得禅定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希求,感觉它是可有可无的,肯定不会精进修习禅定。第二种是正勤,正勤就是精进,是直接对治懈怠的。第三种是信,对禅定的修行要深信不疑,这样修起来才有动力。如果半信半疑,可能就不会去修。第四种是轻安,修禅定有了些许进度,尝到一点甜头,修起来才有干劲。如果整天枯坐蒲团,坐得腰酸背痛,昏沉掉举,一点享受不到禅悦的滋味,久而久之,自然会退失坐禅的心。所以,必要的甜头也是需要的,这甜头就是轻安。轻安生起之后,你会觉得世间除了轻安之外,别的快乐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此法喜充满,就会自觉地去坐了。

  “如次应知即所依等。”在灭除懈怠的过程中,欲、勤、信、轻安四种法门又具有相互关系,不是决然无关的。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依欲起故。”四种法门中,“欲”是希求,是修禅定的动力,有了希求之后,才会努力修行。所以这种希求很重要,此为所依。能依指的是“勤”,即精进,因为精进是依止这种希求而产生的。

  “所因谓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信又是希求生起的所依,属于欲的所因。有了信仰之后,才会生起希望。因为信仰禅定法门,所以希望得到禅定。如果不信仰禅定,不觉得修禅定有什么好处,不相信禅定会带来利益,对禅定能产生希望吗?肯定不会。

  “能果谓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进者得胜定故。”最终能成就的结果就是安。安指轻安,属于能依的勤——精进所产生的结果。只有勤行精进才能得定,所以打坐必须精进。有

  句话叫做“久坐有禅”,坐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禅。当然,正确的方法也很重要,否则只是枯坐,时间越长可能还越痛苦,甚至着了魔,那就很麻烦。

  “为欲对治后四过失如数修余四种断行,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如次应知即记言等。”前面讲的四种,是专门对治懈怠的。在修行过程中,懈怠是很难对付的问题,需要四个法门才对治得了。为对治五种过失的后四种,还要修其他四种行: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这四种就是前面所说的记圣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记言谓念,能不忘境记圣言故。”记言是记住某种经教的文字及义理。因为有记的前提,才会产生念。如果记不住,早就忘念了。所以,正念的前提就是牢记。念佛为什么要拿着一串念珠?那就是提醒你,一看到念珠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没有念珠,很容易念到别的地方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到后来,可能变成了“青菜萝卜、青菜萝卜”。记住了才不会忘失,所以修禅定的前提就是要念。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

  “觉沉掉者谓即正知,由念记言,便能随觉昏沉掉举二过失故。”觉是能够觉悟沉和掉,知道自己已进入昏沉的状态,或知道自己已进入掉举的状态,这是正知的作用。依正知建立正念,因为正念的力量,就能远离昏沉或掉举的两种过失。禅宗的修行,非常重视正知的力量。禅宗虽似不重视戒律,但对心念的要求非常严格。平常人一天中的很多时间都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而禅宗祖师们却时刻都能保持清清明明的心境。

  “伏行谓思,由能随觉沉、掉失已,为欲伏除发起加行。”伏行指思,当处在昏沉、掉举的状态时,必须提起正念、起心观照。

  “灭等流者,谓彼沉掉既断灭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当摆脱昏沉和掉举两种状态之后,心念应当住于平等状态中,不必作意观照。永嘉禅师有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用心的时候,却是无心;无心的时候,又在用心,但又不是起心动念地加功用行。如果起心动念地加功用行,观照力太强,反而不容易寂静,不容易入定,所以说要不作行。

  甲四、五  根

  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颂曰: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

  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 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在整个修证过程中,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属于顺解脱分,种下的是解脱之因,离见道还比较远。而五根、五力属于顺抉择分。五根是怎么样安立的?根有增上的力量,这五种法门是见道的增上力量,所以叫五根。

  “颂曰: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前面已经介绍了顺解脱分,进一步修五种增上。第一是欲,第二是行,第三是不忘,第四是不散,第五是思择。也就是信、进、念、定、慧。

  “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由修四神足成就胜三摩地为所依止,植下深厚的解脱之因,对三宝、四谛的如实之理深信不疑。为能契入空性,获得空性慧,当修五根。

  “一欲增上。”欲增上指信根,即对三宝、四谛之理生起强烈希求。因为由信产生的希求,是信根的作用,成就了信根。“二加行增上。”加行增上指精进根…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