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25

  ..續本文上一頁觀,這四法是成就叁摩地的方便。所以,四神足的內容實際上就是修定的內容。在叁十七道品中,四念住屬于慧的內容,通過智慧的觀照,觀身、受、心、法,遠離常、樂、我、淨;四正勤屬于戒的內容;四神足屬于定的內容,戒、定、慧叁足鼎立,缺一不可。

  “論曰:依前所修離集精進,心便安住有所堪能,爲勝事成修四神足,是諸所欲勝事因故。”依四正勤修行,才有能力修定。有了定,才能成就一切功德。從佛法來講,叁乘聖果的所有功德都建立在禅定基礎上。離開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産生。那麼,怎樣成就禅定呢?先滅除五種過失,然後再勤修八種斷行。

  “住謂心住此即等持,故次正斷說四神足。”心住在怎樣的狀態中呢?心住在等持的狀態中。所謂等持,等就是平等,使心念進入一種高度平衡的狀態。這樣的心態要遠離兩種情況,一是昏沈,二是掉舉。如果心能遠離昏沈、掉舉,便能安住在平穩、平衡的狀態中。所以在修習止四正斷之後,必須修四神足。

  “此堪能性,謂能滅除五種過失,修八斷行。”在持戒的基礎上,滅除五種過失,修八種斷行,才能成就四神足。

  何者名爲五種過失?頌曰:

  懈怠忘聖言,及昏沈掉舉。不作行作行,是五失應知。

  論曰:應知此中昏沈、掉舉合爲一失,若爲除滅昏沈、掉舉,不作加行,或已滅除昏沈、掉舉,複作加行,俱爲過失。

  五種過失指懈怠、忘聖言、昏沈掉舉、不作行、作行。第一是懈怠,第二是忘聖言,第叁將昏沈、掉舉合爲一種,第四是不作行,第五是作行。這五種過失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在修習禅定的過程中,必須擺脫這五種心理狀態。

  “論曰:應知此中昏沈掉舉合爲一失。”頌中將昏沈、掉舉合爲一種過失。昏沈、掉舉是心態中兩種極端的狀態,昏沈使心暗昧,處在昏沈迷糊的狀態中。掉舉正好相反,令心浮躁,浮想聯翩,想盡辦法也無法使心平靜一下。掉是無法入定,舉是高高舉起。浮躁就是一種掉舉的表現,現代社會是浮躁的社會,所以現代人缺乏定力。一般人的心態,不是昏沈就是掉舉。禅定要遠離這兩種狀態,使內心保持一種平靜,保持一種清明。所以,修禅定要多念佛、多誦經,慢慢培養定力。

  “若爲除滅昏沈掉舉,不作加行,或已滅除昏沈掉舉,複作加行,俱爲過失。”這裏舉不作行和作行。打坐時要保持正念,在高旻寺的禅堂打坐,班首師父有時會喊:“正——念——提——起——”爲什麼呢?因爲有些人進入昏沈狀態,幾乎要睡著了,有些人則進入掉舉的狀態而浮想聯翩。在這種狀態下,應該作行。所以班首師父就喊一聲“正念提起”,提醒大家將正念提起。如果爲了滅除昏沈、掉舉,不作加行是不對的。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已經滅除昏沈和掉舉,內心住在平等寂靜,已進入清清明明、綿綿密密之時,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狀態。這時放松下來,就很容易進入定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如果還作加行,還在念頭上做功夫,觀照力太強,又會落入掉舉,反而不能入定。所以,打坐時要弄清楚什麼時候該不作行,什麼時候該作行。否則不該作行的時候作行,或者該作行的時候不作行,“俱爲過失”,都屬于過失。

  爲除此五修八斷行。雲何安立彼行相耶?頌曰:

  爲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爲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記言覺沈掉,伏行滅等流。

  論曰:爲滅懈怠修四斷行,一欲二正勤叁信四輕安,如次應知即所依等。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依欲起故。所因謂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能果謂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進者得勝定故。爲欲對治後四過失,如數修余四種斷行,一念二正知叁思四舍,如次應知即記言等。記言謂念,能不忘境記聖言故。覺沈掉者謂即正知,由念記言,便能隨覺昏沈掉舉二過失故。伏行謂思,由能隨覺沈、掉失已,爲欲伏除發起加行。滅等流者,謂彼沈、掉既斷滅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

  “爲除此五修八斷行。雲何安立彼行相耶?”爲了除去這五種過失,所以要修八種斷行。如何安立八種行相呢?用哪種法門對治哪種障礙呢?

  “頌曰:爲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爲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記言覺沈掉,伏行滅等流。”爲了斷除懈怠(五種過失中的第一種),必須修欲、勤、信、安四種法門,而斷除其余四種過失,應該修念、智、思、舍。

  “論曰:爲滅懈怠修四斷行,一欲二正勤叁信四輕安,如次應知即所依等。”懈怠大家肯定都知道,因爲每個人都有懈怠、懶惰的時候。爲了滅除懈怠,必須修四種斷行,第一種就是欲。欲是一種希求,對禅定有強烈的希求和願望,覺得禅定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種心理希求,感覺它是可有可無的,肯定不會精進修習禅定。第二種是正勤,正勤就是精進,是直接對治懈怠的。第叁種是信,對禅定的修行要深信不疑,這樣修起來才有動力。如果半信半疑,可能就不會去修。第四種是輕安,修禅定有了些許進度,嘗到一點甜頭,修起來才有幹勁。如果整天枯坐蒲團,坐得腰酸背痛,昏沈掉舉,一點享受不到禅悅的滋味,久而久之,自然會退失坐禅的心。所以,必要的甜頭也是需要的,這甜頭就是輕安。輕安生起之後,你會覺得世間除了輕安之外,別的快樂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此法喜充滿,就會自覺地去坐了。

  “如次應知即所依等。”在滅除懈怠的過程中,欲、勤、信、輕安四種法門又具有相互關系,不是決然無關的。它們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依欲起故。”四種法門中,“欲”是希求,是修禅定的動力,有了希求之後,才會努力修行。所以這種希求很重要,此爲所依。能依指的是“勤”,即精進,因爲精進是依止這種希求而産生的。

  “所因謂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信又是希求生起的所依,屬于欲的所因。有了信仰之後,才會生起希望。因爲信仰禅定法門,所以希望得到禅定。如果不信仰禅定,不覺得修禅定有什麼好處,不相信禅定會帶來利益,對禅定能産生希望嗎?肯定不會。

  “能果謂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進者得勝定故。”最終能成就的結果就是安。安指輕安,屬于能依的勤——精進所産生的結果。只有勤行精進才能得定,所以打坐必須精進。有

  句話叫做“久坐有禅”,坐的時間長了,就會有禅。當然,正確的方法也很重要,否則只是枯坐,時間越長可能還越痛苦,甚至著了魔,那就很麻煩。

  “爲欲對治後四過失如數修余四種斷行,一念二正知叁思四舍,如次應知即記言等。”前面講的四種,是專門對治懈怠的。在修行過程中,懈怠是很難對付的問題,需要四個法門才對治得了。爲對治五種過失的後四種,還要修其他四種行:一念,二正知,叁思,四舍。這四種就是前面所說的記聖言、覺沈掉、伏行、滅等流。

  “記言謂念,能不忘境記聖言故。”記言是記住某種經教的文字及義理。因爲有記的前提,才會産生念。如果記不住,早就忘念了。所以,正念的前提就是牢記。念佛爲什麼要拿著一串念珠?那就是提醒你,一看到念珠就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如果沒有念珠,很容易念到別的地方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到後來,可能變成了“青菜蘿蔔、青菜蘿蔔”。記住了才不會忘失,所以修禅定的前提就是要念。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

  “覺沈掉者謂即正知,由念記言,便能隨覺昏沈掉舉二過失故。”覺是能夠覺悟沈和掉,知道自己已進入昏沈的狀態,或知道自己已進入掉舉的狀態,這是正知的作用。依正知建立正念,因爲正念的力量,就能遠離昏沈或掉舉的兩種過失。禅宗的修行,非常重視正知的力量。禅宗雖似不重視戒律,但對心念的要求非常嚴格。平常人一天中的很多時間都處在不自覺的狀態中,而禅宗祖師們卻時刻都能保持清清明明的心境。

  “伏行謂思,由能隨覺沈、掉失已,爲欲伏除發起加行。”伏行指思,當處在昏沈、掉舉的狀態時,必須提起正念、起心觀照。

  “滅等流者,謂彼沈掉既斷滅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當擺脫昏沈和掉舉兩種狀態之後,心念應當住于平等狀態中,不必作意觀照。永嘉禅師有偈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用心的時候,卻是無心;無心的時候,又在用心,但又不是起心動念地加功用行。如果起心動念地加功用行,觀照力太強,反而不容易寂靜,不容易入定,所以說要不作行。

  甲四、五  根

  已說修神足,當說修五根。所修五根雲何安立?頌曰:

  已種順解脫,複修五增上。謂欲行不忘,不散亂思擇。

  論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順解脫分善根滿已,複應修習五種增上:一, 欲增上,二加行增上,叁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亂增上,五思擇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已說修神足,當說修五根。所修五根雲何安立?”在整個修證過程中,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屬于順解脫分,種下的是解脫之因,離見道還比較遠。而五根、五力屬于順抉擇分。五根是怎麼樣安立的?根有增上的力量,這五種法門是見道的增上力量,所以叫五根。

  “頌曰:已種順解脫,複修五增上。謂欲行不忘,不散亂思擇。”前面已經介紹了順解脫分,進一步修五種增上。第一是欲,第二是行,第叁是不忘,第四是不散,第五是思擇。也就是信、進、念、定、慧。

  “論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順解脫分善根滿已,複應修習五種增上。”由修四神足成就勝叁摩地爲所依止,植下深厚的解脫之因,對叁寶、四谛的如實之理深信不疑。爲能契入空性,獲得空性慧,當修五根。

  “一欲增上。”欲增上指信根,即對叁寶、四谛之理生起強烈希求。因爲由信産生的希求,是信根的作用,成就了信根。“二加行增上。”加行增上指精進根…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