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26

  ..續本文上一頁,爲通達叁寶四谛的如實理,勇猛精進,成就精進根。“叁不忘境增上。”不忘境增上指念根,通過不懈努力,依正見獲得正念,成就念根。“四不散亂增上。”不散亂增上指定根,由正念相續成就定。定是心一境性,是不散亂,因而成就定根。“五思擇增上。”思擇增上指慧根。慧是正確抉擇,在定的基礎上,依慧抉擇如實之理,成就慧根。

  信、進、念、定、慧五種,于出世間法的生起具有增上作用,因而叫五根。

  甲五、五  力

  已說修五根,當說修五力。何者五力?次第雲何?頌曰:

  即損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論曰:即前所說信等五根有勝勢用,複說爲力,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爲彼所陵雜故。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後果故。謂若決定信有因果,爲得此果發勤精進,勤精進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則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實知。既如實知無事不辦,故此次第依因果立。

  五根和五力,從內容上看是一樣的,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但爲什麼一個叫五根,一個叫五力?主要是從不同作用來安立的。五根從增上的意義來說,五力從能降伏並對治煩惱的角度來說。五力所顯示的五種力量特別強大,所以是“即損障名力”。“因果次第立”是說,五力先後排序根據因果的次第而建立。

  “論曰:即前所說信等五根有勝勢用,複說爲力,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爲彼所陵雜故。”五根具有增上的作用,從它特殊的力量和殊勝的勢力這個角度來說,又可以叫做力。五力具有降伏和滅除不信障等的功用。信力能對治不信,精進能對治懈怠,念能對治昏沈、掉舉,定能對治散亂,慧能對治愚癡。五力能對治五種障礙,不被五障左右。

  “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後果故。”信、進、念、定、慧根據因果的關系建立起來,由前面的因引發後面的果。

  “謂若決定信有因果,爲得此果發勤精進,勤精進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則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實知。既如實知無事不辦,故此次第依因果立。”五力建立的因果順序爲:信、進、念、定、慧。當決定信叁寶、四谛之理,解脫、涅槃之道,于是發起精進。精進之後,才能安住在正念中。如果長時安住在正念之中,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得定。由定而修習智慧,智慧開發了,才能如實知。有了如實知的智慧之後,才能無事不辦。所以,成就智慧的作用是世間最大的。由前因引後果,五力的順序就是這樣建立的。

  如前所說順解脫分既圓滿已,複修五根,何位修習順抉擇分爲五根位五力位耶?頌曰:

  順抉擇二二,在五根五力。

  論曰:順抉擇分中暖、頂二種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五根位和五力位屬于順抉擇分。抉擇,是空性慧的作用,在見道位生起。順抉擇分是指與見道相應的修行,在加行位。順抉擇分在五根五力部分,其內容是“二二”。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順抉擇分,在修行過程中屬于加行位,包括暖、頂、忍、世第一四個步驟。暖、頂是兩種,忍、世第一又是兩種。所以說順抉擇分由兩部分組成,稱爲“二二”。

  “論曰:順抉擇分中暖、頂二種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順抉擇分有四個位置,前二就是暖位和頂位。從唯識的角度來看,它們修行的內容主要是修四種尋思,思考名、義、自性、差別。名是名稱,義是名稱所指的事實。比如說到桌子時,必然包括桌子的名稱和實體兩部分,一是名,一是實。當對名和實進行思辨分別時,又會産生兩種妄執,就是自性和差別。說到桌子,覺得桌子實實在在,就是對桌子産生的自性執著;說到桌子,分辨桌子好看不好看,質量好不好,喜歡不喜歡,就是對桌子産生差別執著。

  凡夫時時刻刻處在遍計所執的狀態,對世間一切事物的名和實産生執著,這都是錯誤的。修學佛法之後,要用佛法智慧來觀照世間一切名和實,通過尋思,把以往對事物造成的認識,用佛法的觀點重新思考。名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像衆生執著的那樣,有個實實在在的“名”?有好聽或難聽的真實區別?同樣,對實體的事物也要進行一番考查,是不是像大家所以爲的那樣,這個桌子是實在而永恒不變的?是不是桌子在客觀上就存在好看或者難看?對這些問題進行反複思考,就是四尋思。

  四種尋思的修行,主要在暖位和頂位。在勝叁摩地的基礎上修四尋思,就能證到暖位和頂位。當我們通過對名、義、自性、差別思考之後,獲得如實的智慧,便叫如實智。這四種如實智的成就,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所以,在忍和世第一位的時候,就能成就四種世間最高的智慧,對事物的認識接近于正確。雖然這時候根本智還沒有産生,但是它的影子已經出來,馬上就要産生了。這就是說,在暖、頂、忍、世第一位,通過修五根五力、起四尋思、四如智所産生的結果,能契入空性。

  甲六、七 覺 支

  已說修五力,當說修覺支。所修覺支,雲何安立?頌雲:

  覺支略有五,謂所依自性。出離並利益,及叁無染支。

  論曰:此支助覺故名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廣有七種,略爲五支。一覺所依支謂念,二覺自性支謂擇法,叁覺出離支謂精進,四覺利益支謂喜,五覺無染支,此複叁種,謂安定舍。何故複說無染爲叁,頌曰:

  由因緣所依,自性義差別。故輕安定舍,說爲無染支。 

  論曰:輕安即是無染因緣,粗重爲因,生諸雜染,輕安是彼近對治故,所依謂定,自性即舍,故此無染義別有叁。

  七覺支,覺是抉擇義,指無漏慧。前面通過資糧位、加行位的努力,終于成就了無漏慧。從修行的整個過程來說,這是在見道位。因爲最初成就無漏慧,所以稱爲覺支。七覺支是以擇法覺支爲主體,其余的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都是伴隨擇法覺支生起,是覺的支分,所以叫覺支。

  “頌雲:覺支略有五,謂所依自性,出離並利益,及叁無染支。”覺支雖然有七種,但可以把它們簡單地分爲所依、自性、出離、利益、叁無染五個部分。“論曰:此支助覺故名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七覺支中,除了擇法覺支,其余六支都是與擇法覺支共同産生作用,所以叫覺支。七覺支的修行是在見道位。

  “一覺所依支謂念。”覺所依支是念,這裏的念不是五根、五力中的念,而是無漏的正念。依無漏正念引發無漏慧。

  “二覺自性支謂擇法。”覺自性是指覺的自體,即空性慧的自體。空性慧的自體是擇法。擇法即見道的見,由此契入空性、成就解脫。

  “叁覺出離支謂精進。”覺出離支指精進。依空性慧發起精進,不斷克服凡夫心。因爲空性慧具有出離凡夫心的功用,能幫助我們克服二執、二障。

  “四覺利益支謂喜。”覺利益支指喜覺支。覺能帶來什麼利益呢?就是法喜。我們的身心總是充滿煩躁不安的痛苦,而空性慧能對治凡夫身心的逼惱,體驗證得空性的法喜。

  “五覺無染支,此複叁種,謂安定舍。”覺無染支有叁種:輕安、定、舍。“何故複說無染爲叁,頌曰:由因緣所依,自性義差別。故輕安定舍,說爲無染支。”爲什麼說無染支有叁種?

  “論曰:輕安即是無染因緣,粗重爲因,生諸雜染,輕安是彼近對治故。”輕安是産生無染的因緣。若沒有輕安,人們就會生起種種雜染、煩惱、痛苦,造種種業。有了輕安之後,就能遠離粗重,身心安詳,自然沒有雜染生起。

  “所依謂定,自性即舍,故此無染義別有叁。”輕安依止定才能生起,定的自體是舍,而舍是一種平衡狀態。所以,輕安、定、舍是伴隨空性慧生起的心理作用,是擺脫雜染心理的作用。假如沒有輕安、定和舍,就會産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反過來說,有輕安、定和舍,就不會被雜染所染汙。

  甲七、八 正 道

  說修覺支已,當說修道支。所修道支雲何安立?頌曰:

  分別及誨示,令他信有叁,對治障亦叁,故道支成八。

  論曰:于修道位建立道支,故此道支廣八略四。一分別支,謂正見,此雖是世間而出世後得,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二誨示他支,謂正思惟、正語一分,等起發言誨示他故。叁令他信支,此有叁種,謂正語、正業、正命。四對治障支,亦有叁種,謂正精進、正念、正定。由此道支略四廣八。

  “說修覺支已,當說修道支。”八正道是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沒有離開八正道。八正道的修行,在這裏指修道位的過程。嚴格地說,真正的修行是在見道之後,即大乘地上菩薩和小乘初果以上的聖人才真正知道怎樣修行。

  “所修道支雲何安立?頌曰:分別及誨示,令他信有叁,對治障亦叁,故道支成八。”所修的八正道是如何安立的?八正道分爲這麼幾部分內容:一分別,二誨示,叁令他信有叁種,四對治也有叁種,合起來正好八支。所以,八正道也是在修行過程中,根據它所應對治的障礙及所能證得的真理,就不同功用而建立起來。

  “論曰:于修道位建立道支,故此道支廣八略四。”在修道位過程中建立道支。八正道詳細說是八種,簡單歸納爲以下四種。

  “一分別支,謂正見,此雖是世間而出世後得,由能分別見道位中自所證故。”第一分別支。分別支指正見,正見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學佛修行首先要樹立世間正見,但究竟證得正見是出世後得。這種正見仍屬于出世間的解脫知見。因爲所要證的見道屬于出世的內容。由于正見在見道位,所以它是無分別智親證的真理、親證的真如。

  “二誨示他支,謂正思惟、正語一分,等起發言誨示他故。”第二誨示他支。誨示是爲他說法,要將佛法轉化爲世間任何一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就有必要通過思考並借助語言來表達。在見道的基礎上,運用後得智,用語言去教導他人。

  “叁令他信支,此有叁種,謂正語、正業、正命。”第叁令他信支,令他人信仰、信受你所說的佛法和悟到的真理,包含…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