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本颂的内容是对前一颂进行总结和归纳。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一切法不外乎三性,依三性可以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一切法。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除此而外,佛教对法还有种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如杂染法、清净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等等。
“虚妄分别名有为。”妄识所显现的见分、相分,都属于虚妄分别相的范畴,是有为法。有为法即有生灭、有造作,是缘起的。反过来说,“二取空性名无为”。由空去能取执、所取执显现的空性,即为诸法实性,如圆成实性、真如等,是无为法。无为法不是缘起的,没有生灭、没有造作。虽然无为法不是缘起的,但也没有离开缘起法。所以,无为法必须透过缘起的有为法去认识。
“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对一切法应该怎样去认识?既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不空。这两种极端认识都是错误的,确切地说,应该是“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如何理解非空、非不空的道理呢?
“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因为空性是有,是胜义有;虚妄分别也是有,是缘起有、世俗有。两者都是有,所以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空去能取性的我执和所取性的法执。我执、法执为遍计所执,遍计所执非不空,非不空就是空,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是空。依他起和圆成实是有,有就是非空,无就是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什么是有?“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空性和虚妄分别是有。哪些是无?“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所取性的法执和能取性的我执,我法二执即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无。
“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这里的“有”是说明虚妄分别相和空性的关系:空性要透过虚妄分别相去认识。反过来说,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相与空性不一不异,空性是虚妄分别相的实性,虚妄分别相是空性上所显现的妄相。在空性中并不存在虚妄分别相,但是空性又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
“是则契中道。”正确认识空性和虚妄分别的关系,就可以契入中道实相。中道就是“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对一切法的认识,认识到“非一向空”,不是一概皆空;“亦非一向不空”,也不是一概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理解到非空非不空,才能符合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也符合《般若经》的思想。“说一切法非空非有”,是唯识宗对《般若经》非有非空思想的独到理解和解释。所以,唯识学者以《般若经》中说诸法无自性空为密意说,这种解释显然与中观学者对《般若经》的解释有一定差异。
乙二、自相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此自相今当说。颂曰: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
第二部分说明妄识的自相。自相,即妄识的自体相。虚妄分别识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部分内容,就是解答这个问题。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什么是变似义?偈颂的第一句“识生变似义”可以完整回答。谁变?识变。唯识思想及其建立,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诸法唯识?原因是一切法皆是识所变现的。所以,要注意的是“变”字。许多人对“变”字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如有人就说:既然是唯识所变,你给我变一个月亮出来。或者你给我变一台电视机,免得我花钱去买。能变得出来吗?要知道,唯识所变与魔术师的变并不一样。唯识所变必须具备因缘条件,绝不是无中生有,也不同于一神教所说的上帝,想造什么就造什么。与唯识所变相应的还有一句话,叫做“因缘所生”。太虚大师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这两句话:“因缘所生,唯识所变。”这正是要领。所以说,唯识所变不能离开因缘。离开因缘的唯识所变,就成为哲学上的唯心或一般宗教所说的神造,与唯心论者或宗教神学没有什么区别。这点一定要注意。
在唯识宗里,唯识所变又包括“因能变”和“果能变”两种。什么是因能变呢?“因”指阿赖耶识的种子。种子说在唯识学中非常重要,唯识所变不能离开种子。种子有两种,即名言种子和异熟种子。两种种子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显现心法、色法,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也就是说,以种子作为因,由种子现行之后展开宇宙万有,这是因能变。
什么叫果能变呢?“果”是种子现行后的结果,其核心内容是八识。当八识活动的时候,就会自然呈现出见分、相分,这一过程就是果能变。所以,果能变是八识的自证分变现见相二分。
此外,在唯识学上还有“一能变”和“三能变”的思想。在唯识学的典籍中,关于能变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属于一能变,另一是属于三能变。
《解深密经》、《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经论,所宗的基本是一能变思想。什么是一能变呢?它建立第八识为根本识。在八个识中,只有第八识是能变,其余七识皆是所变,不具备能变的功能。
最能体现三能变思想的论典,当推《唯识三十论》。在这部论中,将八个识归纳为三种能变。初能变为第八阿赖耶识,二能变为第七末那识,三能变为前六识。也就是说,八个识都具备能变的功能。
那么,《辨中边论》究竟属于一能变还是三能变的思想呢?在玄奘翻译的《辨中边论》中,所宗的是三能变的思想。而真谛翻译的《中边分别论》,则体现了一能变的思想。如《辨中边论》中的“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显示了三能变的思想。在《中边分别论》里,相应的内容则是“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也就是说,所有的根身、器界、种子、我相,这一切的一切,是“本识生似彼”,即根本识所变现。
“识生变似义”,识在这里指第八根本识。生是生起,即现行的时候,变是变现,似是相似,义是所取的境界。即本识活动的时候,变现似所取的境界。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本识所变的似所取境界是什么呢?似色等,即山河大地的色等器界,这些境界是如实的显现。
“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有情指根身。根本识在活动的时候,变现似所取的自、他的根身。第八识所缘的境界有种子、根身、器界。当前六识缘第八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时,这些境界是作为疏所缘缘而存在。
所缘的境界为所缘,以所缘的境界作为缘,即所缘缘。所缘缘有两种: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当每个识认识境界时,如眼识认识色境,耳识认识音声,乃至意识认识法尘,这些所缘是亲所缘缘。但是,亲所缘缘必须以第八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即疏所缘缘作为缘。因为它不直接亲缘,所以称为疏所缘缘。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等等,都是作为前七识认识境界时的疏所缘缘。
“变似我者”,在认识过程中,凡夫众生总觉得有一个“我”。这个“我”是谁变现的呢?“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这个我,是染污的末那识所变现的。染污末那识最大的特点,就是变现自我,然后错误地执我。生命最大的弱点就是自私,即强烈的自我。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根源于末那识。通常,人们所表现的自我是前六识的表现。因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并不直接表现出来,其活动必须通过前六识来表现。所以,末那识是作为前六识的染净依而存在,即杂染所依,其根本特点是以强烈的我执影响着前六识的活动。
末那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自我呢?为什么会变现一个自我呢?原因是“与我痴等恒相应故”。末那识的现行有四烦恼与其恒常相应,即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末那识恒常与此四种烦恼心所相应,致使它产生强烈的自我。
“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指了别境界,它是前六识的功能。识即了别之义,其特点在于“了相粗”。前六识认识的境界比较明显、比较粗糙。这里所说的粗,是相对于细而言。因为第七识、第八识的境界比较细微,细微到不易觉察。如阿赖耶识以山河大地作为它的所缘境界,以根身作为它的所缘境界,以种子作为它的所缘境界,这些所缘境都不容易意识到。同样,末那识变现一个强烈的自我,执著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也不容易被意识到。凡夫的感官非常粗糙,只能感知一些比较粗糙的境界。所以,一般人能意识到的只是前六识所缘的六尘境界。
前面所讲的八个识,即三种能变所变现的器界、根身、自我和六尘。前两句的内容,主要从依他起的角度说明识变现境界的差别。从妄识的意义上说心和心所变现的境,虽是虚妄分别的显现,但它却是有的。
“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当妄识所显现的见相二分以依他起的形式存在时,是因缘的假有,确实是有的。可依他起境界是意识所缘的对象,一旦意识以此为所缘境时,依他起相就成为遍计所执相了。事实上,凡夫都是生活在遍计所执的世界中,我们在依他起相上产生的我执、法执,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依他起相只是因缘假相,于妄境上不…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