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4

  ..续本文上一页起妄执,妄识自然也将随之息灭,所谓境无故识无也。

  复次颂曰:

  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

  本颂是对前一颂的总结,意思与前一颂相同。前颂已说明了虚妄分别的存在形式,现在对存在的实质作进一步判断,说明它究竟是有还是无。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这是第一个判断。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虚妄分别不是实有。这里所讲的“实有”,是指真实不变的“实有”,也是中观所否定的“自性有”。因为虚妄分别是妄识的显现,为缘起有而非“实有”。

  “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妄识所现起的见分、相分,皆非真实不变的有,因为它们是缘起、无常的。经中常以比喻来说明缘起法的特点,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了六个比喻来说明缘起法的虚幻不实。《般若经》也用了水中月、镜中花、海市蜃楼、乾闼婆城等十个比喻,说明缘起法虽有,但不是真实不变的有,而是幻有。所以说“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但是缘起法“亦非全无”,也不可说它没有。所以,依他起的虚妄分别相,要远离两种极端:一是常恒不变的有(常见),一是全然没有(断见)。

  为什么说“亦非全无”呢?“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因为还有乱识存在。凡夫所具有的妄识,不能说全然没有。遍计所执的妄相虽然没有,但不能说能思惟的妄识也没有。如果思惟本身都没有,怎么分辨何为真,何为假?怎能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也是类似道理。所以,能思惟的妄识还是有的,即“于中少有乱识生故”。乱识包括见分和相分,从依他起的意义上说,都是有的。

  “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为什么不许妄识全没有?中观对缘起法的定义是无自性、空、无所得。智慧不够的人就会产生误解:空、无所得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么一来,有些人就落入断见了。唯识宗为了避免使人们落入这种恶取空,所以“不许此性全无”,认为不能否定缘起有,缘起法肯定是有的。般若中观思想讲空的时候,也讲缘起有,讲缘起性空,毕竟空不坏宛然有。毕竟空虽然是空,没有自性,但不坏假相,不能破坏宛然有。如果站在中观的角度来讲,对空有的认识,必须深刻体悟《中论》所说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认识到假相的存在,又认识到毕竟空,这才符合中道。

  “以许此灭得解脱故。”唯识学讲解脱、涅槃、转依,是建立在染净转变的基础上。阿赖耶识作为染净依的存在,蕴藏着有漏和无漏的种子。由杂染种子现行后展开的是妄识,由清净种子现行后显现的是清净识。学佛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也就是对阿赖耶识进行转变。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把有漏的种子去除掉,让妄识及所显现的生死轮回止息,开发无漏种子,成就涅槃解脱。

  “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果连妄识也没有的话,杂染就不可能存在。杂染不存在,生死的系缚便不存在。生死系缚不存在,解脱也不存在。这么一来,整个生死、烦恼、解脱、菩提等等,统统无法建立起来。

  “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如果杂染和清净都被否定的话,就成为一种断灭见。唯识对解脱的定义与中观不同,中观讲烦恼、杂染、生死,不一定要断了生死才能成就涅槃,也不一定要断了烦恼才能成就菩提。它可以体会到生死和烦恼当下的寂灭性,当下证得涅槃。而唯识就不一样,唯识提倡要断除生死、断除杂染之后,才能证得涅槃、证得菩提。这是唯识和中观的重要区别所在。

  乙三、摄相

  已显虚妄分别自相,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颂曰: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

  第三部分的内容说明摄相。何为摄相?虚妄分别相包括哪些内容?具体一点说,虚妄分别与三相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本颂就是解释虚妄分别与三相的关系。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虚妄分别本身是依他起相,是妄识所显现的见分、相分。如果把虚妄分别相作为一种境界去认识,执著于我,执著于法,虚妄分别就成为遍计所执相了。

  “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从虚妄分别相的现象自身,即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在没有介入凡夫认识的前提下,就是依他起性。

  “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空性没有离开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所以空性要透过依他起的似能取、似所取相去认识。那么,认识空性的关键在哪里?在依他起的似能取及所取的境界上不起遍计所执,即不起能执、所执,当下便是空性的呈现。

  如此,三性都未离开虚妄分别。遍计所执相是依虚妄分别的见、相分而生起的妄执,依他起相是虚妄分别现象的本身,圆成实相是隐藏在虚妄分别相背后的最高真实,也就是空性。

  乙四、入无相方便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此二颂讲的是第四个问题:入无相方便。无相并非什么也没有。佛法所说的无相,往往是指实相——实相无相、涅槃无相、真如无相、空性无相。入无相方便,便是说明如何通过唯识相证得空性。“方便”即是方法、途径,也就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证入实相,此为“入无相方便”。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若想契入无相真理,首先要认识到识有境无。唯识的修行,是要我们首先认识到,一切都是妄识的显现。每一种妄识活动时,自然会呈现出见分和相分,形成我们能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而离开识以外的境界,却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一切,自以为是独立于心外,是客观的真实。事实上,只是我们妄执的产物,就像在漆黑的夜晚将绳子误认为蛇。绳子虽然是有,但蛇却是没有的。所以,认识到依他起的妄识是有,遍计所执的境界是无,为入无相空性的第一步。

  “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这句话在认识上又进了一步。当认识到遍计所执的境是空,不起我执、法执的时候,依他起的妄识也随之而空。这个道理借助实修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打坐时会有很多影像出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多是白天最在乎和执著的境界。如果你丢了五千块钱,打坐时会总是想着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回事?钱丢在哪里了?是不是被什么人拿走了?今天谁和我在一起了?因为对境界的执著,导致妄识绵绵不断,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妄识的相续是因为妄境所引发,反过来说,这天没有什么执著、在乎的境界,打坐时妄想肯定会少得多。一旦没什么好想的,心自然就容易平静下来。打坐时想要坐得好,必须对什么都真正放下,不牵挂、不执著。否则,坐在那里想让心静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古代禅师们真正做到了万缘放下,所以修起来就容易相应。有位祖师写过一首偈:“南台静坐一炉香,尽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整天坐在那里,一点妄想都没有,并不是我有心除去妄想,而是因为实在是没什么可想。对境的执著空了,妄心自然随之而空。从境空到心空,是契入空性的关键一步。

  接下来的一个颂,是从更高的层面谈境与识的不二实质。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依他起的识本来是有的,是因缘的假有。可是因缘不具备的时候,妄识也不会生起。在世俗谛的层面,心和境虽然不同,但在空性上,心和境同样都是了不可得,平等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识生起的时候,出现各种境相,如见分、相分等,这些名为有所得。

  “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依他起相虽然有,但这种有是假有,不可以执著,如梦如幻,了不可得。一旦生起有所得之心,即落入遍计所执相的世界了。认识到所缘境只是因缘的假相,不起妄执,能缘的妄心也不会生起。

  “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进一步说,能得的识没有,所得的境也没有。在依他起的意义上,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虽然都是有的,但从胜义谛的角度说却是没有的。

  乙五、差别异门相

  显入虚妄分别无相方便相已,此差别异门相今次当说。颂曰: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本颂是本品第五部分的内容。据窥基《辨中边论述记》说,本颂分为两门:第一部分是差别相,第二部分是异门相。前二句讲虚妄分别的差别相,后二句讲虚妄分别的异门相。我觉得这两门的内容相近,所以把它们归纳在一起讲。对古代祖师的著作,我们要尊重,但不能盲从。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什…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