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4

  ..續本文上一頁起妄執,妄識自然也將隨之息滅,所謂境無故識無也。

  複次頌曰:

  虛妄分別性,由此義得成。

  非實有全無,許滅解脫故。

  論曰:虛妄分別由此義故成非實有。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亦非全無。于中少有亂識生故,如何不許此性全無?以許此滅得解脫故。若異此者,系縛、解脫則應皆無,如是便成撥無雜染及清淨失。

  本頌是對前一頌的總結,意思與前一頌相同。前頌已說明了虛妄分別的存在形式,現在對存在的實質作進一步判斷,說明它究竟是有還是無。

  “論曰:虛妄分別由此義故成非實有。”這是第一個判斷。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虛妄分別不是實有。這裏所講的“實有”,是指真實不變的“實有”,也是中觀所否定的“自性有”。因爲虛妄分別是妄識的顯現,爲緣起有而非“實有”。

  “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亦非全無。”妄識所現起的見分、相分,皆非真實不變的有,因爲它們是緣起、無常的。經中常以比喻來說明緣起法的特點,如《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用了六個比喻來說明緣起法的虛幻不實。《般若經》也用了水中月、鏡中花、海市蜃樓、乾闼婆城等十個比喻,說明緣起法雖有,但不是真實不變的有,而是幻有。所以說“如所現起非真有故”。但是緣起法“亦非全無”,也不可說它沒有。所以,依他起的虛妄分別相,要遠離兩種極端:一是常恒不變的有(常見),一是全然沒有(斷見)。

  爲什麼說“亦非全無”呢?“于中少有亂識生故。”因爲還有亂識存在。凡夫所具有的妄識,不能說全然沒有。遍計所執的妄相雖然沒有,但不能說能思惟的妄識也沒有。如果思惟本身都沒有,怎麼分辨何爲真,何爲假?怎能知道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也是類似道理。所以,能思惟的妄識還是有的,即“于中少有亂識生故”。亂識包括見分和相分,從依他起的意義上說,都是有的。

  “如何不許此性全無?”爲什麼不許妄識全沒有?中觀對緣起法的定義是無自性、空、無所得。智慧不夠的人就會産生誤解:空、無所得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這麼一來,有些人就落入斷見了。唯識宗爲了避免使人們落入這種惡取空,所以“不許此性全無”,認爲不能否定緣起有,緣起法肯定是有的。般若中觀思想講空的時候,也講緣起有,講緣起性空,畢竟空不壞宛然有。畢竟空雖然是空,沒有自性,但不壞假相,不能破壞宛然有。如果站在中觀的角度來講,對空有的認識,必須深刻體悟《中論》所說的“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認識到假相的存在,又認識到畢竟空,這才符合中道。

  “以許此滅得解脫故。”唯識學講解脫、涅槃、轉依,是建立在染淨轉變的基礎上。阿賴耶識作爲染淨依的存在,蘊藏著有漏和無漏的種子。由雜染種子現行後展開的是妄識,由清淨種子現行後顯現的是清淨識。學佛的過程就是轉依的過程,也就是對阿賴耶識進行轉變。這一過程非常重要,把有漏的種子去除掉,讓妄識及所顯現的生死輪回止息,開發無漏種子,成就涅槃解脫。

  “若異此者,系縛、解脫則應皆無。”如果連妄識也沒有的話,雜染就不可能存在。雜染不存在,生死的系縛便不存在。生死系縛不存在,解脫也不存在。這麼一來,整個生死、煩惱、解脫、菩提等等,統統無法建立起來。

  “如是便成撥無雜染及清淨失。”如果雜染和清淨都被否定的話,就成爲一種斷滅見。唯識對解脫的定義與中觀不同,中觀講煩惱、雜染、生死,不一定要斷了生死才能成就涅槃,也不一定要斷了煩惱才能成就菩提。它可以體會到生死和煩惱當下的寂滅性,當下證得涅槃。而唯識就不一樣,唯識提倡要斷除生死、斷除雜染之後,才能證得涅槃、證得菩提。這是唯識和中觀的重要區別所在。

  乙叁、攝相

  已顯虛妄分別自相,此攝相今當說。但有如是虛妄分別,即能具攝叁種自性。頌曰:

  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

  第叁部分的內容說明攝相。何爲攝相?虛妄分別相包括哪些內容?具體一點說,虛妄分別與叁相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本頌就是解釋虛妄分別與叁相的關系。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虛妄分別本身是依他起相,是妄識所顯現的見分、相分。如果把虛妄分別相作爲一種境界去認識,執著于我,執著于法,虛妄分別就成爲遍計所執相了。

  “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從虛妄分別相的現象自身,即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在沒有介入凡夫認識的前提下,就是依他起性。

  “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空性沒有離開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所以空性要透過依他起的似能取、似所取相去認識。那麼,認識空性的關鍵在哪裏?在依他起的似能取及所取的境界上不起遍計所執,即不起能執、所執,當下便是空性的呈現。

  如此,叁性都未離開虛妄分別。遍計所執相是依虛妄分別的見、相分而生起的妄執,依他起相是虛妄分別現象的本身,圓成實相是隱藏在虛妄分別相背後的最高真實,也就是空性。

  乙四、入無相方便

  已顯虛妄分別攝相,當說即于虛妄分別入無相方便相。頌曰: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

  複次頌曰: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

  此二頌講的是第四個問題:入無相方便。無相並非什麼也沒有。佛法所說的無相,往往是指實相——實相無相、涅槃無相、真如無相、空性無相。入無相方便,便是說明如何通過唯識相證得空性。“方便”即是方法、途徑,也就是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來證入實相,此爲“入無相方便”。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若想契入無相真理,首先要認識到識有境無。唯識的修行,是要我們首先認識到,一切都是妄識的顯現。每一種妄識活動時,自然會呈現出見分和相分,形成我們能認識和所認識的世界。而離開識以外的境界,卻是沒有的。我們現在所認識的一切,自以爲是獨立于心外,是客觀的真實。事實上,只是我們妄執的産物,就像在漆黑的夜晚將繩子誤認爲蛇。繩子雖然是有,但蛇卻是沒有的。所以,認識到依他起的妄識是有,遍計所執的境界是無,爲入無相空性的第一步。

  “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這句話在認識上又進了一步。當認識到遍計所執的境是空,不起我執、法執的時候,依他起的妄識也隨之而空。這個道理借助實修來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打坐時會有很多影像出現,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多是白天最在乎和執著的境界。如果你丟了五千塊錢,打坐時會總是想著這個問題:到底怎麼回事?錢丟在哪裏了?是不是被什麼人拿走了?今天誰和我在一起了?因爲對境界的執著,導致妄識綿綿不斷,像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妄識的相續是因爲妄境所引發,反過來說,這天沒有什麼執著、在乎的境界,打坐時妄想肯定會少得多。一旦沒什麼好想的,心自然就容易平靜下來。打坐時想要坐得好,必須對什麼都真正放下,不牽挂、不執著。否則,坐在那裏想讓心靜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古代禅師們真正做到了萬緣放下,所以修起來就容易相應。有位祖師寫過一首偈:“南臺靜坐一爐香,盡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整天坐在那裏,一點妄想都沒有,並不是我有心除去妄想,而是因爲實在是沒什麼可想。對境的執著空了,妄心自然隨之而空。從境空到心空,是契入空性的關鍵一步。

  接下來的一個頌,是從更高的層面談境與識的不二實質。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依他起的識本來是有的,是因緣的假有。可是因緣不具備的時候,妄識也不會生起。在世俗谛的層面,心和境雖然不同,但在空性上,心和境同樣都是了不可得,平等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識生起的時候,出現各種境相,如見分、相分等,這些名爲有所得。

  “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依他起相雖然有,但這種有是假有,不可以執著,如夢如幻,了不可得。一旦生起有所得之心,即落入遍計所執相的世界了。認識到所緣境只是因緣的假相,不起妄執,能緣的妄心也不會生起。

  “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進一步說,能得的識沒有,所得的境也沒有。在依他起的意義上,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雖然都是有的,但從勝義谛的角度說卻是沒有的。

  乙五、差別異門相

  顯入虛妄分別無相方便相已,此差別異門相今次當說。頌曰:

  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

  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即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

  本頌是本品第五部分的內容。據窺基《辨中邊論述記》說,本頌分爲兩門:第一部分是差別相,第二部分是異門相。前二句講虛妄分別的差別相,後二句講虛妄分別的異門相。我覺得這兩門的內容相近,所以把它們歸納在一起講。對古代祖師的著作,我們要尊重,但不能盲從。

  “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即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什…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