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是虛妄分別的差別相?虛妄分別即妄識,它的存在由叁界的心和心所兩部分組成。爲什麼要講叁界呢?因爲虛妄分別(即妄識),實指叁界衆生的妄識。也就是說,叁界有情所顯現的識都是妄識。妄識的存在,主要歸納爲心和心所,此外還有心和心所的分位等,如《百法明門論》中的五位百法。五位百法的前四位,爲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皆屬虛妄分別的差別相。其中,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屬于心法和心所法變現的差別相,沒有離開心法和心所法。如果對虛妄分別相加以高度歸納,即心和心所兩個部分。心爲主,心所爲輔,心所輔助心認識境界。任何一種心識的活動,必然有心所與之相應,才能完成它的認識作用。
“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異門相主要體現的是心法和心所法在作用上的不同。它們的不同作用,也就是它們的區別所在。
“唯能了境總相名心。”心能夠了別境界的總相,即總體、大概的認識。
“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心所和心的作用不同,區別何在?心緣總相,心所緣別相,這是大家過去的認識,也就是說一者緣總相,一者緣別相。錯了!心所不僅緣別相,同時還緣總相,而心只緣總相。之所以說“亦了”,因爲心所除總相外,亦了差別相。但兩者各有側重點,心王的重點緣總相,心所的重點緣別相。所以,心和心所的差別,唯識中常用的比喻爲:心如師父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塗抹顔色。比如,對錄音機的總體認識,屬于心王所緣。當我們在認識錄音機時,會想錄音機在幹什麼?爲什麼叫錄音機?這是想心所的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在錄音機上,這是作意心所的作用。聽了錄音機播放的音樂之後,感覺痛苦或快樂,這是受心所的作用。想把錄音機帶走,從此占爲己有,這是思心所的作用。由于心所的現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認識作用。所以,心所在認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乙六、生起相
今次當說此生起相。頌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所。
論曰:緣識者,謂藏識,是余識生緣故。藏識爲緣所生轉識,受用主故,名爲受者。此諸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此叁助心,故名心所。
本品第六部分說明生起相。什麼是生起相?即妄識的生起。本頌說明妄識的生起及作用。
“論曰:緣識者,謂藏識,是余識生緣故。”一切識不外乎緣識與受者識,這裏將八識歸納爲兩種:一爲緣識,一爲受者識。
什麼是緣識?也就是藏識、阿賴耶識。爲什麼將藏識稱爲緣識?“是余識生緣故”,因爲藏識是其他識生起的因緣。前七識的生起,以阿賴耶識作爲生起的依止,所以阿賴耶識又名根本識。學過《成唯識論》或《唯識叁十論》的應該知道,八個識各有生起的因緣。如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識、舌識、身識等七緣生,意識五緣生等。但不管九緣生或八緣生,都必須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根本依。阿賴耶識對其他識的生起,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種子依,即任何識必須由阿賴耶識提供種子才能生起;一是現行賴耶,即任何識必須以賴耶的現行作爲它們的根本依。
“藏識爲緣所生轉識,受用主故,名爲受者。”什麼叫受者識?藏識爲因緣生起的心、心所,也就是前七轉識。“轉”即轉起、生起,因爲它是阿賴耶識所生起的,故名“轉”。前七轉識的特點是受用境界,如眼識享受色境、耳識享受音聲、鼻識享受香味等,每個識都以受用爲主,所以,前七轉識稱爲受者識。
“此諸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當前七轉識受用境界時,是不是孤立地受用境界呢?不是,它需要很多心所法與其配合才能受用境界。在配合的心所法中,比較突出的有幾種:一是受心所,受以領納爲義,能領納逆境帶來的痛苦、憂愁的感受,順境帶來的快樂和歡喜的感受,所以說“受能受用”。
二是想心所,想心所的作用是能夠取像,把所緣境的影像(相分)攝取到思惟中,然後對相分進行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再給它們安立名稱。這是想心所的作用,即“想能分別”。
叁是思心所,思,造作義,是意志的作用。“作意”就是注意,此心所很重要,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如同學們聽課時應處在高度的作意狀態中,若沒有作意,可能就會充耳不聞。我也要作意,否則講課時就很可能會離題。
“諸相應行能推諸識,此叁助心,故名心所。”以上所說,如受、想、思等相應行,這些心所能幫助心認識境界,所以叫心所。前七識的心、心所能受用境界,所以叫受者識。
乙七、雜染相
今次當說此雜染相。頌曰:
覆障及安立,將導攝圓滿。叁分別受用,引起並連縛。
現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叁二七雜染,由虛妄分別。
論曰:覆障故者,謂由無明覆如實理,障真見故。安立故者,謂由諸行植本識中業熏習故。將導故者,謂有取識。引諸有情至生處故。攝故者,謂名色,攝有情自體故。圓滿故者,謂六內處,令諸有情體具足故。叁分別故者,謂觸,能分別根境識叁順叁受故。受用故者,謂由受支領納順違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謂由愛力令先業所引後有得起故。連縛故者,謂取,令識緣順欲等連縛生故。現前故者,謂由有力令已作業、所與後有諸異熟果得現前故。苦果故者,謂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說十二有支逼惱世間,令不安隱。
第七部分說明雜染相。這部分共有二頌,主要說明妄識的雜染相。雜染是相對于清淨而言,爲什麼叫雜染相呢?染是染汙,就是不清淨的。之所以不清淨,原因是有煩惱。所以說,雜染的實質就是煩惱,而煩惱顯現的現象就是雜染。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煩惱,也就清淨了。雜染相是虛妄分別妄識所顯現的染汙狀態。關于虛妄分別的雜染相,本論主要通過十二因緣來說明。
“論曰:覆障故者,謂由無明覆如實理,障真見故。”覆障,釋十二支中的無明。無明的覆蓋,使凡夫看不到真如,只看到虛妄的境象。真見即認識真理的智慧。爲什麼我們不能證得真如?因爲無明把如實智覆蓋了,使凡夫不能通達真如,所以叫覆障。
“安立故者,謂由諸行植本識中業熏習故。”安立,釋十二因緣的行支。行也就是業力,有情生死流轉的安立即依靠業力。“諸行”就是各種行爲,包括身的行爲、口的行爲、意的行爲,稱爲身業、口業、意業。其中又有善、惡、無記之分,形成善業、惡業、無記業。當人們造作善行或不善行之後,善惡行爲雖然會成爲過去,但並不表示什麼都沒有了。這些行爲會熏習成種子根植在阿賴耶識中,“植本識中業熏習故”。每種行爲産生之後,其影像將回饋到阿賴耶識中熏習成種子。唯識學稱爲“現行熏種子”。熏習成種子後,儲藏在本識中。所以阿賴耶識中蘊藏著很多種子,並由這些種子推動未來生命的延續與生死流轉。
“將導故者,謂有取識,引諸有情至生處故。”將導,釋十二因緣第叁環節的有取識。十二因緣中的識支到底指哪種識呢?唯識學講八個識,以往總認爲“識支”指的是意識,而唯識學認爲十二因緣中的識不應指意識,而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有取識指阿賴耶識,因爲只有阿賴耶識才是不常不斷、相似相續的,也只有它才具備承擔有情生死流轉的能力。有情造業之後,業種子推動有情生命的延續,都是有取識在産生作用。有情從這一生到下一生,從下一生到來生,也是有取識在執指有情的生命體。有情要去投生,不是想到哪裏就到哪裏,而是被業力推動著,身不由己地就去了。
“攝故者,謂名色,攝有情自體故。”攝,釋十二因緣中的名色支。有情生命的構成,不外乎名和色兩部分。名和色的內容就是五蘊,名爲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色爲色蘊。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概括有情的生命體,所以是“攝有情自體故”。
“圓滿故者,謂六內處,令諸有情體具足故。”圓滿,釋十二因緣中的六入支,指有情生命體從最初的投生到根身的完整爲圓滿。表現出來的根身就是指六種內處,也就是六根,所以說名色生六處。
“叁分別故者,謂觸,能分別根境識叁順叁受故。”叁分別,釋十二支的觸支。觸以六入爲緣,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其實,不是僅僅六根就可以産生六觸,而是由根、境、識的和合産生觸。《成唯識論》對于觸的定義爲“叁和生觸”。叁和就是根、境、識叁和合,由六根、六塵(境)、六識的和合産生六觸,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按照心理學的定義,六觸即六種感覺。感覺什麼呢?有了感覺之後,必須有感覺的對象。所以,觸又反過來接觸根、境、識,反過來感受根身和六塵。
“受用故者,謂由受支領納順違非二境故。”受用,釋十二因緣的受支。在觸的感覺之後,就産生受。受屬于情感、情緒的作用,有多種多樣的變化,且往往與環境有關,所以說受領納“順違非二境”。當我們面對順境時,所産生的就是樂受,興高采烈。當我們面對的是逆境時,所産生的就是苦受,痛苦不堪。如果接觸的既不是順境也不是逆境,即“非二境”,則會産生舍受。
“引起故者,謂由愛力令先業所引後有得起故。”引起,釋十二支的愛支。感受之後,由受支而緣愛支。愛爲什麼叫“引起”呢?過去生中造下很多業,通常情況下這些業都要招感生死果報。但從業力到償還生死果報,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愛,所謂“有愛則生,愛盡則亡”,“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生死延續需要愛的力量,正如種子必須有水分灌溉,才能破土發芽、開花結果。有情過去造作的業力,必須有愛的力量才能使其招感生死果報。反之,如果通過修行斷除愛和無明之後,即使造作了很多業力,但沒有貪愛的力量,也難以招感生死輪回的果報。佛陀在世時,有很多佛弟子聽…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