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6

  ..續本文上一頁佛說法之後,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雖然他們過去也造了許多生死業緣,但這些業在證果之後就無法産生作用了。

  “連縛故者,謂取,令識緣順欲等連縛生故。”連縛,即生死的聯系,釋十二支的取支。衆生因爲愛的力量,就會滋潤生死。因爲愛進一步的強化就是執著,而執著的實質就是取。對所愛産生的強烈執著,就是取的表現,從而使衆生沈溺于生死輪回不能自拔。取包括欲取、見取、我與取等。欲取,即對物欲的強烈執著。見取,即執著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我與取,即執著自我。由于取的力量,使我們對五欲塵勞的貪著很深,好像被繩子捆在一起,想分也分不開,分開就覺得難受。

  “現前故者,謂由有力令已作業、所與後有諸異熟果得現前故。”現前,釋十二支的有支,即業與生死苦果的現前。有情未來生死苦果的現前要靠“有”。“有”指的是業有,愛、取兩種心理狀態能産生相應的行爲,對貪愛的境界想方設法地占有。占有的過程,就是業力形成的過程。由愛取而造業,形成未來生死輪回中的推動力,這就是“有”。所以愛、取、有叁支是生死流轉的關鍵所在。無明、行等是過去世能造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的果;愛、取、有叁支是現在的因。未來生死苦果的關鍵在于現在的愛取有。所以,能不能了生死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有沒有愛取有。如果沒有愛取有的存在,生死就能了。如果有愛取有,難免繼續在生死中輪回。

  “苦果故者,謂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苦果,釋十二支的生、老死二支。有了業有之後,必然導致未來的生死苦果。爲什麼把生死叫做苦果呢?因爲生死讓我們感覺非常痛苦,即“性有逼迫”。同時,生死並不是我們自願的選擇,而是在業力推動下身不由己。過去造的業,象債務一樣等待償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背了很多債務,所以說人生是還債的人生,即“酬前因故”。

  “唯此所說十二有支逼惱世間,令不安隱。”以上所說的十二因緣,由十二部分組成,名十二支。十二有支“逼惱世間”,使世人過得很不自在,很不安穩。

  以下對十二因緣進行歸納說明。分叁種歸納方式:

  叁雜染者。一煩惱雜染,謂無明愛取。二業雜染,謂行、有。叁生雜染,謂余支。

  第一種,是把十二因緣歸納爲叁種雜染。“一煩惱雜染”,十二有支中有叁支屬于煩惱雜染,即“無明、愛、取”。“二業雜染,謂行、有”,行和有屬于業力的範疇,業的産生是建立在煩惱雜染的基礎上,由煩惱而造業。“叁生雜染,謂余支”,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屬于生死苦果,由業力招感苦果。所以,煩惱、業力、生叁種雜染構成有情整個生死的延續。由煩惱造業,由造業招感生死苦果。在生死果報中,又會産生煩惱並繼續造業,繼續招感生死苦果。如此,生死永無了期。

  二雜染者。一因雜染,謂煩惱業。二果雜染,謂所余支。

  第二種,是把十二因緣歸納爲兩種雜染,即因和果兩部分,也就是因雜染和果雜染。有情在生死中,不論是種因也好,受果也好,都屬于雜染的範疇。因包括煩惱和業雜染,果包括其余的生雜染七支,即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屬于生死苦果,苦果也屬于雜染。

  七雜染者,謂七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二牽引因,謂行。叁將導因,謂識。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五受用因,謂觸受。六引起因,謂愛取有。七厭怖因,謂生老死。

  第叁種,是把十二因緣歸納爲七種雜染。“一顛倒因,謂無明”,無明是不覺,因不覺而有顛倒認識,所以無明爲顛倒因。“二牽引因,謂行”,行指業力,能牽引有情招感生死苦果。“叁將導因,謂識”,識是將導因。因爲識能引導有情在無盡生死中流轉。“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名色、六處兩支總攝有情生命的自體,爲攝受因。“五受用因,謂觸、受”,觸、受兩支使有情能受用境界,爲受用因。“六引起因,謂愛、取、有”,愛、取、有是引發有情未來生死流轉的因素,爲引起因。“七厭怖因,謂生、老死”,生、老死是人人討厭和畏懼的,爲厭怖因。

  此諸雜染,無不皆由虛妄分別而得生長。

  這些雜染現象都是由虛妄分別的妄識而産生,都是由妄識所引起。所以,妄識才是根本。

  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叁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

  《辨相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虛妄分別相,一是空相,即空性相。虛妄分別這部分內容到這裏就講完了,所以在此作一個總結。《辨中邊論》有個特點,那就是每一品、每一部分講完之後,都要總結歸納一下。

   “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叁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虛妄分別相由這九相組成,文中分七相來闡述,還有兩相是否漏講了呢?不是。因爲第一種有相和第二種無相所要說明的是同一內容,所以合爲有無中道相。第六種差別相、第七種異門相則合爲差別異門相,因爲這兩門也差不多,所以不分開講。我這樣講並沒有偷工減料,只是把九相合爲七相來講。

  

  甲叁、空  相

  什麼是空相?空所顯的實相就是空相,和空性的意思一樣。是否可以把空相叫做有相?也可以。從空的角度來顯,就叫空相;從有的角度來顯,就叫有相。因爲它是有的實相、空的實相。不過,從空性的特征來看,叫空相比有相更爲貼切。空相、有相,其實指的都是圓成實相,也就是真如相,是諸法實相。

  總  標

  如是已顯虛妄分別,今次當說所知空性。頌曰:

  諸相及異門,義差別成立。應知二空性,略說唯由此。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

  這個頌是總標,首先對空相的內容總體介紹一下。空相到底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呢?一是“諸相”,說明空相的實質是什麼;二是“異門”,說明空相有哪些不同的名稱;叁是“義差別”,說明空相有哪些差別;四是“成立”,說明如何成立空相的差別。“應知二空性,略說唯由此。”現在所要介紹的空相,簡單地說,大概有這麼幾方面的內容。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所要說明的能取所取空性,主要從以下五方面來介紹。

  乙一、空性者何

  所知空性其相雲何?頌曰: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即顯空無性爲性,故此空相非有非無。雲何非有?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此即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

  空性到底怎麼回事?說到空相、法性、真如,在佛法中往往喜歡用“非”字來說明。因爲空相無法正面介紹,無法直截了當地說,只能采用否定的方式顯示。比如眼前這個錄音機,我們可以直接地說這錄音機是什麼樣子。但是空性呢?它不屬于凡夫思惟所能認識的境界,所以無法直接闡述,只好采用否定的方式,不是這樣,不是那樣。把思惟的局限及執著的落腳點一一去除,我們的認識自然接近于空性了。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什麼是無二?即無能取所取。從依他起的層面說,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都是有的,是因緣的假有。可在空性的層面,依他起的一切差別相皆了不可得,所以說它是無。但這裏不僅要否定依他起的假相,也要否定我們在依他起相上生起的我執和法執,因爲二執純粹是無中生有。無二,關鍵就是要否定二取執。

  “有無謂有二取之無。”什麼是有無?謂有二取之無,二執是沒有的。從空性的層面來看,二取也是空的。但空去二執後所顯示的空性卻是有的,所以叫有無。有無,即有空去二取之後的無。這裏的無,指的是空性。空性雖然不是空的,卻具有空的特征,因而有時也以空來表述空性。當然,這裏所說的空不是相對的空,而是絕對的空。

  “此即顯空無性爲性。”空性是以無性爲性。空性具有空的特征,所以空性是以無性爲性。空性是要空去我執性、法執性,能執性、所執性,唯有在二執都空去的情況下,才能現量證得空性。

  “故此空相非有非無。雲何非有?無二有故。”所以說空相非有非無。什麼叫非有?它到底是有還是無呢?是無。二有指能取、所取性,此二性是無,此爲“無二有故”。

  “雲何非無?有二無故。”那麼,“非無”是有還是無呢?非無就是有。有什麼呢?“有二無故”。二無即空性,也就是空掉能取、所取性之後顯示的空性是有的。“此顯空相非有非無”,由此顯示空相是非有非無的。

  “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空性與虛妄分別相又是怎樣的關系呢?它們的關系是“非異”或“非一”,既不能說是兩個東西,也不能說是一個東西。爲什麼?

  “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果說虛妄分別和空性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那麼,虛妄分別相和法性就是異法,這是不符合正理的。正理就是真理。

  “如苦等性”,這是什麼意思呢?苦從何處産生?從五蘊色身上産生。五蘊色身所産生的痛苦,與五蘊色身是兩個東西嗎?非也。因爲五蘊色身所産生的痛苦,並沒有離開五蘊色身,所以不能說是兩個東西。同樣,法性也沒有離開虛妄分別相。如果說法性與虛妄分別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那是錯誤的。

  “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如果說空性和虛妄分別相是一個東西的話,又會出現怎樣的結果?第一個不良結果是“應非淨智境”,也就是說空性不可以作爲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因爲它是虛妄分別相的染汙,怎麼可以作爲清淨智慧所緣的境界呢?第二點是“亦非共相”。共相是事物一般、普…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