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的現象,是一切法共有的,而不是哪一種法所特有的。比如無常的現象就很普遍,任何一法都是無常,人生無常、桌子無常、房子無常、山川草木無常,一切都是無常。所以無常是一種共相。同樣,空性既然作爲虛妄分別的共相,那麼,法性和虛妄分別相就不應該是一個東西。否則就不能作爲共相,作爲普遍規律而存在。
“此即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所以,對空性主要從兩方面來把握,一是非有非無,二是非一非異。空性是怎樣的?那就是“非有、非無、非一、非異”。
乙二、空性異名
所知空性異門雲何?頌曰:
略說空異門,謂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應知。
論曰:略說空性有此異門,雲何應知此異門義?
異名即不同的名稱。空性主要有這麼幾個不同的名稱: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其實空性並不止這五個名稱,這裏只是簡單地略說,“等”代表還有很多。
“論曰:略說空性有此異門。”異門指不同的名稱。簡單地說,空性有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這些異門。
“雲何應知此異門義?”怎麼知道這些異名的含義呢?因爲這些名稱的安立各有其特殊的意義。那麼,它們是根據哪些特殊意義安立的呢?
頌曰:
由無變無倒,相滅聖智境,及諸聖法因,異門義如次。
論曰:即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由無倒義說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由聖智境義說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無我等義如理應知。
“頌曰:由無變無倒,相滅聖智境,及諸聖法因,異門義如次。”本頌對前一頌作了進一步解釋。
“論曰:即此中說所知空性。”空性本來非能非所,無所謂能知所知。爲什麼又叫所知空性呢?因爲空性由根本智所通達,故名“所知空性”。
“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空性爲什麼叫真如?因爲沒有變化的關系。世間任何現象都是生滅變化的,所謂諸行無常。然而真如卻不生不滅,恒常如此,既沒有進化也不會退化。
“由無倒義說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空性爲什麼又叫實際?實際就是真實,與事實真相符合,實際沒有顛倒,非顛倒妄識所能認識,必須以真實智慧──——如實智才能通達。反過來說,顛倒的妄識無法緣知空性的真實。
“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空性爲什麼又叫無相呢?因爲在空性中是沒有一切差別相的,所以叫無相。另外,在空性觀修的過程中,不斷滅除無明建立起來的虛妄顯現,從而究竟證得無相之理。要注意的是,此處所講的相滅不是相的寂滅,這和中觀的觀點不同。中觀講無相,緣起相寂滅的當下就是無相,就是實相。唯識宗講無相,把雜染的虛妄相斷除之後,才能究竟證得無相之理。
“由聖智境義說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空性爲什麼又叫勝義性?因爲勝義性是聖賢的智慧所通達,是無漏智慧所覺知。這不同于凡夫的境界,是妄識所緣的。
“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空性爲什麼又叫做法界?界是因的意思,即聖法生起之因。也就是說,無漏智慧是依空性生起的。
“無我等義如理應知。”空性又可以叫無我性,又可以叫法性。此外,空性還有很多其他別名。
乙叁、空性差別
雲何應知空性差別?頌曰:
此雜染清淨,由有垢無垢。如水界全空,淨故許爲淨。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出離垢時說爲清淨。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淨亦然,非性轉變。
空性有幾種差別呢?本頌爲我們解釋了空性的差別。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空性差別簡單說可分爲兩種,一是雜染,一是清淨。對空性差別的說明,許多佛教論典都曾論及。如《成唯識論》講到七種真如,《百法明門論》講到六種無爲。本論所講的空性差別比較簡單,僅分爲雜染和清淨兩種。
空性本身是清淨的,不應該有差別,這裏怎麼又冒出兩種呢?而且一種是染汙的,一種是清淨的。這就不太好理解,所以下面進行解釋。
“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出離垢時說爲清淨。”這裏把空性分成染位空性和淨位空性,原因是“由分位別”,即根據空性處在不同位置而做的區分。空性在有垢位時,稱爲雜染;出離垢時,說是清淨。空性在凡夫階段,屬于有垢位、雜染位。清淨的空性被虛妄分別的客塵所覆蓋,便以雜染形式顯現。一旦將凡夫的妄執息滅,空性自然顯現出來。這時的空性,才是“出離垢時說爲清淨”的空性。
“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空性分爲染淨兩個階段,因此有些人就會認爲,空性原來是雜染的,後來才轉變爲清淨。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也不是。空性永遠是清淨的,只是在不同情況下,才有染淨不同的說法,一是在雜染狀態下顯現的空性,一是在清淨狀態下顯現的空性。雜染狀態下顯現的空性在有垢位,是凡夫處于生死流轉過程中所認識的空性。有垢位的空性,由于被妄識所緣屬于雜染,以虛妄分別的面目出現。而離垢位上的空性屬于清淨,是聖賢所證得的空性。空性雖然有兩種,有雜染位的空性和清淨位的空性,有有垢位的空性和離垢位的空性。事實上並不是有兩個空性,無論從雜染到清淨,還是從有垢到無垢,空性並沒有産生本質的變化。爲了更便于理解,論中運用幾個比喻加以說明。
“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淨亦然,非性轉變。”第一是關于水的比喻。水中若有塵垢就會渾濁,經過濾、消毒之後,水變得清淨了。但是,髒水和淨水並不是兩種東西,並不是由渾濁的水轉變爲另一種清淨的水。只是把客塵過濾出來,水就清淨了。空性也是一樣,在虛妄分別的狀態下所見到的空性是有垢的。如果把虛妄分別中的妄識、妄相去除了,好像水經過過濾一樣,所顯現的空性就是清淨的。第二是關于虛空的比喻。虛空中時而晴空萬裏,時而烏雲遍布。一旦烏雲被風吹散,藍天自然就顯現出來。烏雲密布的天空,如有垢位的空性;萬裏無雲的晴空,如離垢位的空性。另外還有關于金的比喻。含金砂的礦石中,同時還有很多雜質,經過提煉把雜質去掉,就能得到純金。礦石中的金,如有垢位的空性;提煉過的金,如離垢位的空性。
所以,空性只有一種,從雜染到清淨,從有垢到無垢,只是過濾、提煉的過程,並不是本質的轉變。
乙四、十六空
此空差別複有十六,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等略義雲何應知?頌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見此如理,所求二淨空。
爲常益有情,爲不舍生死,爲善無窮盡,故觀此爲空。
爲種性清淨,爲得諸相好,爲淨諸佛法,故菩薩觀空。
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即是內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謂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空故名爲大空。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如理者謂勝義,即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即空故名勝義空。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即諸有爲無爲善法,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爲于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不厭舍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爲空。爲所修善至無余依般涅槃位亦無散舍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諸聖種性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菩薩爲得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本論將空的種類差別分爲十六種。《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講到空的差別,也是分爲十六種。關于空的種類差別,《般若經》裏講得特別多,有十六種空、十八種空、二十種空等等。
上面所列的叁頌,主要解釋了十六種空中的十四種。一方面解釋十四種空的內容是什麼,一方面解釋爲什麼要觀這些空。
一、內空:“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即是內空。”什麼叫內處?十二處有六內處、六外處。六內處是六根,即能食。平常說受用,如嘴巴能吃東西,是舌根的受用;鼻子聞到香味,是鼻根的受用;眼睛喜歡觀賞風景,是眼根的受用;耳朵喜歡聆聽音樂,是耳根的受用;也有人喜歡呆在舒適的環境裏,是身根的受用;再有人喜歡憶念一些開心往事,是意根的受用。六根能夠受用六塵境界,所以名爲六內處。內是相對于外所說,外六塵不能受用境界,只有內六根才能受用六境。六處因緣和合,並無實我實法,所以說爲內空。
二、外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即是外空。”所食空,依外處說。外處就是六塵,是六根所受用的對象,因而名爲所食。六塵也稱爲外六處,也是因緣和合,並無實我實法,說爲外空。
叁、內外空:“此依身者,謂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這裏的“此”,指能食、所食,也就是六根、六塵所依止的色身生命。根、塵都不能離開五蘊色身,但五蘊色身也是依因緣和合,並無實我實法,因而說爲內外空。
四、大空:“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空故名爲大空。”器世間是有情賴以生存的大環境,因而名爲所住。器世間非常寬廣,小至這個地球,大至整個宇宙。但這寬廣的器世間並非像衆生執著的那樣,是永恒而實在的。事實上,它也是緣起的,所以稱爲大空。
五、空空:“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