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裏的“此”,指前面所說的四種空,即內空、外空、內外空和大空。誰能見到這四種空呢?必須有智慧才能看到,所以說“智能見內處等空”。這種能見到空的智慧,爲空智。空智也並非實我實法,所以稱爲空空。
六、勝義空:“如理者謂勝義,即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即空故名勝義空。”勝義爲什麼叫如理呢?勝義是最殊勝的境界,是以如實智慧所觀照、證得、通達的真理,是由斷除實我、實法二執之後所證得的空性,是爲勝義空。
七、有爲空,八、無爲空:“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即諸有爲無爲善法,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二淨,指有爲法和無爲法的清淨。菩薩要得有爲、無爲的善法和有爲、無爲的清淨,如何才能得到呢?菩薩必須觀有爲、無爲是空的,才能得有爲、無爲的善和有爲、無爲的清淨。如果不能觀有爲、無爲是空,反而對有爲、無爲法産生妄執,就永遠不能證得有爲法和無爲法的清淨。
九、畢竟空:“爲于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行菩薩道的人,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那樣,任務就是盡未來際地饒益有情衆生。而菩薩要饒益衆生,就必須觀有情空,否則就無法平等饒益有情。所以,菩薩必須觀有情空,唯有無我相、人相,才能盡未來際饒益一切有情,這點非常關鍵。
十、無際空:“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舍,爲不厭舍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爲空。”生死是沒完沒了的,菩薩要度的衆生也是沒完沒了的。有些學佛的人把生死看得太實在,對此産生極度的厭離之心,“便速厭舍”。爲了使菩薩不厭舍生死,必須觀生死爲空。如《心經》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生死的當下就是沒有生死。既然沒有生死,也就不用厭舍生死了。
十一、無散空:“爲所修善至無余依般涅槃位亦無散舍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必須修衆多善法,積集成佛的資糧。這些善法包括十善,包括一切與成佛相關的法門。但如果把善法看得很實在的話,菩薩就會覺得自己已經修了很多善法,可以不必再修而入涅槃了。所以,菩薩在修善法的同時,應當觀善法也是空,所謂觀叁輪體空。即使到了涅槃位也不會散舍,這叫無散空。無散就是不舍,由觀空而不舍善法。
十二、本性空:“諸聖種性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唯識宗認爲,世間萬法的生起都需要種子。成就佛果或菩薩、阿羅漢,則需要無漏種子。在唯識宗裏,種子又叫種性,是決定行者修行成就、解脫生死、解脫煩惱的潛在功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相應的種性,修億萬劫也沒有用。因爲沒有菩薩的種性,就不可能發菩提心;沒有聲聞的種性,就不可能成就阿羅漢果。唯識宗非常注重種性的作用,認爲有情共有五種種性。其中有一種是“無種性”,即沒有聖賢的種子,永遠不會修行,也不會成佛。除無種性外,還有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和不定種性。種性決定了修行人未來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那麼,種性又是從何而來呢?本論告訴我們,“諸聖種性自體本有”,聖人要成就的聖種性本來就有的。如修菩薩道的人本來就具有菩薩種性,並不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所以名爲本性。菩薩爲了使種性快點成熟,就必須觀空。只有通過觀空,才能遣除妄執、相執,成就聖賢的果位。
十叁、相空:“菩薩爲得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學佛的人都很仰慕佛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同時也很敬仰佛菩薩所具備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這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虛幻的,學佛的人不可以執著這種相。如果執著這種相,永遠不能證得佛的實相和法身。而法身才是佛陀的真身。所以,修行人不應執著佛陀的色身莊嚴,而應觀修相空。正如《金剛經》所說的那樣:“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十四、一切法空:“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是從佛陀的一切功德成就上說。力指十力,佛陀功德中有十種非常特殊的力量。無畏指四無畏,佛陀有四種無畏。“等”表示還有很多功德,如十八不共法等。要令這一切功德都能清淨,就必須觀空。否則,對于佛陀的種種功德産生妄執、相執,永遠都不能成就佛陀那樣的無盡功德。
這十四種空,是針對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容易産生的相執、妄執而說。說空的意義,主要就是爲了遣除修行過程中産生的相執和妄執。
是十四空隨別安立,此中何者說名爲空?頌曰:
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論曰: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于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此爲遮止補特伽羅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
前面所說的十四種空,主要是爲了遣除相執、妄執而差別安立。這裏對空的本質再作進一步交待:哪些屬于空,哪些屬于不空?主要說明兩種空,加上前面所說的十四種空,共計十六種空。
十五、無性空:“論曰: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這裏要說的兩種空,一是無性空,二是無性自性空。其實這兩種,一種是空,一種是有。“補特伽羅”譯爲數取趣,即有情,“法”指諸法。衆生所執著的實我和實法,事實上是沒有的,所以說“俱非有故,名無性空”。所謂無性空,指我的實性和法的實性根本沒有,客觀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的妄執,錯誤地認爲它是有,這就是無性空。
十六、無性自性空:“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當我們認識無性空的時候,一方面否定我法二性是沒有,另一方面又肯定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有,這點大家必須注意。因爲“空以無性爲自性”,二空的真理透過我空法空得以顯現,“故名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指的是二空的真如之理,是通過無我執性、無法執性來顯現。
“于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前面所說的能食空等十四種空,含對治性。爲了進一步顯示空的道理和空的實質,所以建立這二空。
“此爲遮止補特伽羅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後面兩種空,可以遮止對空有問題的兩種錯誤認識,一是增益執,一是損減執。什麼是增益執和損減執呢?如果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大家錯把它當成是有,就是增益執。如果這個東西本來就有,但大家錯把它當做沒有,就是損減執。比如本來有五個蘋果,大家認爲有八個,就是增益執;反過來說,本來有八個蘋果,而大家認爲只有五個,那就是損減執。
現在說的這兩種空,無性空是爲了對治增益執。因爲我法二執在客觀上本來就不存在,可凡夫因爲妄執而認爲它存在,這就是增益執。無性自性空是爲了對治損減執,因爲透過妄執所顯現的真理才是真實的存在,即二空真如。但凡夫因爲沒有智慧而認識不到,從來不覺得它存在,這就是損減執。所以說,這兩種空是爲了對治這兩種執著。
乙五、空性差別的成立
如是已顯空性差別,此成立義雲何應知?頌曰:
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
論曰: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客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若對治已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
“論曰: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客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空性有兩種,一是空性的雜染狀態,一是空性的清淨狀態。兩種狀態在客觀上都存在,並非不存在。爲什麼?在無漏智沒有産生對治之前,雜染應該是存在的。假如諸法空性未産生對治前,不承認雜染的存在,則“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那麼衆生似乎不用修行就自然解脫了。修行的過程就是斷染取淨,如果沒有雜染存在,還修行幹什麼?但不修行能否解脫呢?顯然不能,所以我們應該承認空性存在雜染的狀態。
“若對治已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此外,也要承認空性的清淨狀態。否則,對治道已經生起,無漏智已經開發,如果還不能淨化雜染的空性,還不能證得清淨的空性,學佛修行就沒有結果了。
如果不承認空性具有被雜染的階段,大家就不必修行了。本來就解脫了,修行豈不是多此一舉?如果不承認空性的清淨狀態,修上叁大阿僧祇劫也是徒勞。永遠都是雜染的,修行豈不是沒有結果?所以,我們必須承認空性有雜染和清淨兩種狀態。正因爲空性有虛妄分別的雜染狀態存在,凡夫才始終在生死中流轉,才需要通過聞思經教、勤修戒定慧尋求解脫。同時,也因爲空性有清淨的狀態存在,我們才能斷染取淨,學佛修行才有了結果。
既爾,頌曰:
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
論曰:雲何非染非不淨?以心性本淨故。雲何非淨非不染?由客塵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別義。
“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這是對空性的實質作進一步說明,爲什麼清淨的空性會有雜染狀態呢?
“論曰:雲何非染非不淨?以心性本淨故。”“非染”到底是清淨還是不清淨?“非染”意爲非染汙,當然是清淨的。那麼“非不淨”呢?也還是清淨。爲什麼說非染、非不淨?因爲是心性本淨。心性主要指空性,空性本來清淨,所以非染非不淨。
“雲何非淨非不染?由客塵所染故。”“非淨”也就是染汙,“非不染”仍然是染汙。之所以說空性是染汙的,是“非淨非不染”,原因是被客塵所染汙。就像前面所舉的水、虛空、金礦等喻,水中有塵埃,虛空有烏雲,金礦有雜質,雜染的空性也是同樣。
“是名成立空性差別義。”成立空性的差別義,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從它的本質說是清淨,另一方面從被客塵染汙的角度說是雜染。因爲這兩個原…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