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8

  ..续本文上一页这里的“此”,指前面所说的四种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和大空。谁能见到这四种空呢?必须有智慧才能看到,所以说“智能见内处等空”。这种能见到空的智慧,为空智。空智也并非实我实法,所以称为空空。

  六、胜义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胜义为什么叫如理呢?胜义是最殊胜的境界,是以如实智慧所观照、证得、通达的真理,是由断除实我、实法二执之后所证得的空性,是为胜义空。

  七、有为空,八、无为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二净,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清净。菩萨要得有为、无为的善法和有为、无为的清净,如何才能得到呢?菩萨必须观有为、无为是空的,才能得有为、无为的善和有为、无为的清净。如果不能观有为、无为是空,反而对有为、无为法产生妄执,就永远不能证得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清净。

  九、毕竟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行菩萨道的人,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任务就是尽未来际地饶益有情众生。而菩萨要饶益众生,就必须观有情空,否则就无法平等饶益有情。所以,菩萨必须观有情空,唯有无我相、人相,才能尽未来际饶益一切有情,这点非常关键。

  十、无际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生死是没完没了的,菩萨要度的众生也是没完没了的。有些学佛的人把生死看得太实在,对此产生极度的厌离之心,“便速厌舍”。为了使菩萨不厌舍生死,必须观生死为空。如《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生死的当下就是没有生死。既然没有生死,也就不用厌舍生死了。

  十一、无散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修众多善法,积集成佛的资粮。这些善法包括十善,包括一切与成佛相关的法门。但如果把善法看得很实在的话,菩萨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多善法,可以不必再修而入涅槃了。所以,菩萨在修善法的同时,应当观善法也是空,所谓观三轮体空。即使到了涅槃位也不会散舍,这叫无散空。无散就是不舍,由观空而不舍善法。

  十二、本性空:“诸圣种性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唯识宗认为,世间万法的生起都需要种子。成就佛果或菩萨、阿罗汉,则需要无漏种子。在唯识宗里,种子又叫种性,是决定行者修行成就、解脱生死、解脱烦恼的潜在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种性,修亿万劫也没有用。因为没有菩萨的种性,就不可能发菩提心;没有声闻的种性,就不可能成就阿罗汉果。唯识宗非常注重种性的作用,认为有情共有五种种性。其中有一种是“无种性”,即没有圣贤的种子,永远不会修行,也不会成佛。除无种性外,还有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和不定种性。种性决定了修行人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那么,种性又是从何而来呢?本论告诉我们,“诸圣种性自体本有”,圣人要成就的圣种性本来就有的。如修菩萨道的人本来就具有菩萨种性,并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名为本性。菩萨为了使种性快点成熟,就必须观空。只有通过观空,才能遣除妄执、相执,成就圣贤的果位。

  十三、相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学佛的人都很仰慕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同时也很敬仰佛菩萨所具备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虚幻的,学佛的人不可以执著这种相。如果执著这种相,永远不能证得佛的实相和法身。而法身才是佛陀的真身。所以,修行人不应执著佛陀的色身庄严,而应观修相空。正如《金刚经》所说的那样:“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十四、一切法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是从佛陀的一切功德成就上说。力指十力,佛陀功德中有十种非常特殊的力量。无畏指四无畏,佛陀有四种无畏。“等”表示还有很多功德,如十八不共法等。要令这一切功德都能清净,就必须观空。否则,对于佛陀的种种功德产生妄执、相执,永远都不能成就佛陀那样的无尽功德。

  这十四种空,是针对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相执、妄执而说。说空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遣除修行过程中产生的相执和妄执。

  是十四空随别安立,此中何者说名为空?颂曰: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

  前面所说的十四种空,主要是为了遣除相执、妄执而差别安立。这里对空的本质再作进一步交待:哪些属于空,哪些属于不空?主要说明两种空,加上前面所说的十四种空,共计十六种空。

  十五、无性空:“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这里要说的两种空,一是无性空,二是无性自性空。其实这两种,一种是空,一种是有。“补特伽罗”译为数取趣,即有情,“法”指诸法。众生所执著的实我和实法,事实上是没有的,所以说“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所谓无性空,指我的实性和法的实性根本没有,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的妄执,错误地认为它是有,这就是无性空。

  十六、无性自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当我们认识无性空的时候,一方面否定我法二性是没有,另一方面又肯定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有,这点大家必须注意。因为“空以无性为自性”,二空的真理透过我空法空得以显现,“故名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指的是二空的真如之理,是通过无我执性、无法执性来显现。

  “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前面所说的能食空等十四种空,含对治性。为了进一步显示空的道理和空的实质,所以建立这二空。

  “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后面两种空,可以遮止对空有问题的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增益执,一是损减执。什么是增益执和损减执呢?如果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大家错把它当成是有,就是增益执。如果这个东西本来就有,但大家错把它当做没有,就是损减执。比如本来有五个苹果,大家认为有八个,就是增益执;反过来说,本来有八个苹果,而大家认为只有五个,那就是损减执。

  现在说的这两种空,无性空是为了对治增益执。因为我法二执在客观上本来就不存在,可凡夫因为妄执而认为它存在,这就是增益执。无性自性空是为了对治损减执,因为透过妄执所显现的真理才是真实的存在,即二空真如。但凡夫因为没有智慧而认识不到,从来不觉得它存在,这就是损减执。所以说,这两种空是为了对治这两种执著。

  乙五、空性差别的成立

  如是已显空性差别,此成立义云何应知?颂曰: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客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客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空性有两种,一是空性的杂染状态,一是空性的清净状态。两种状态在客观上都存在,并非不存在。为什么?在无漏智没有产生对治之前,杂染应该是存在的。假如诸法空性未产生对治前,不承认杂染的存在,则“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那么众生似乎不用修行就自然解脱了。修行的过程就是断染取净,如果没有杂染存在,还修行干什么?但不修行能否解脱呢?显然不能,所以我们应该承认空性存在杂染的状态。

   “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此外,也要承认空性的清净状态。否则,对治道已经生起,无漏智已经开发,如果还不能净化杂染的空性,还不能证得清净的空性,学佛修行就没有结果了。

   如果不承认空性具有被杂染的阶段,大家就不必修行了。本来就解脱了,修行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果不承认空性的清净状态,修上三大阿僧祇劫也是徒劳。永远都是杂染的,修行岂不是没有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空性有杂染和清净两种状态。正因为空性有虚妄分别的杂染状态存在,凡夫才始终在生死中流转,才需要通过闻思经教、勤修戒定慧寻求解脱。同时,也因为空性有清净的状态存在,我们才能断染取净,学佛修行才有了结果。

  既尔,颂曰: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以心性本净故。云何非净非不染?由客尘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别义。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这是对空性的实质作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清净的空性会有杂染状态呢?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以心性本净故。”“非染”到底是清净还是不清净?“非染”意为非染污,当然是清净的。那么“非不净”呢?也还是清净。为什么说非染、非不净?因为是心性本净。心性主要指空性,空性本来清净,所以非染非不净。

  “云何非净非不染?由客尘所染故。”“非净”也就是染污,“非不染”仍然是染污。之所以说空性是染污的,是“非净非不染”,原因是被客尘所染污。就像前面所举的水、虚空、金矿等喻,水中有尘埃,虚空有乌云,金矿有杂质,杂染的空性也是同样。

  “是名成立空性差别义。”成立空性的差别义,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它的本质说是清净,另一方面从被客尘染污的角度说是杂染。因为这两个原…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