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7

  ..续本文上一页遍的现象,是一切法共有的,而不是哪一种法所特有的。比如无常的现象就很普遍,任何一法都是无常,人生无常、桌子无常、房子无常、山川草木无常,一切都是无常。所以无常是一种共相。同样,空性既然作为虚妄分别的共相,那么,法性和虚妄分别相就不应该是一个东西。否则就不能作为共相,作为普遍规律而存在。

  “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所以,对空性主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非有非无,二是非一非异。空性是怎样的?那就是“非有、非无、非一、非异”。

  乙二、空性异名

  所知空性异门云何?颂曰: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论曰:略说空性有此异门,云何应知此异门义?

  异名即不同的名称。空性主要有这么几个不同的名称: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其实空性并不止这五个名称,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说,“等”代表还有很多。

  “论曰:略说空性有此异门。”异门指不同的名称。简单地说,空性有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这些异门。

  “云何应知此异门义?”怎么知道这些异名的含义呢?因为这些名称的安立各有其特殊的意义。那么,它们是根据哪些特殊意义安立的呢?

  颂曰:

  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论曰: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无我等义如理应知。

  “颂曰: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本颂对前一颂作了进一步解释。

  “论曰: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空性本来非能非所,无所谓能知所知。为什么又叫所知空性呢?因为空性由根本智所通达,故名“所知空性”。

  “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空性为什么叫真如?因为没有变化的关系。世间任何现象都是生灭变化的,所谓诸行无常。然而真如却不生不灭,恒常如此,既没有进化也不会退化。

  “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空性为什么又叫实际?实际就是真实,与事实真相符合,实际没有颠倒,非颠倒妄识所能认识,必须以真实智慧──——如实智才能通达。反过来说,颠倒的妄识无法缘知空性的真实。

  “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空性为什么又叫无相呢?因为在空性中是没有一切差别相的,所以叫无相。另外,在空性观修的过程中,不断灭除无明建立起来的虚妄显现,从而究竟证得无相之理。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讲的相灭不是相的寂灭,这和中观的观点不同。中观讲无相,缘起相寂灭的当下就是无相,就是实相。唯识宗讲无相,把杂染的虚妄相断除之后,才能究竟证得无相之理。

  “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空性为什么又叫胜义性?因为胜义性是圣贤的智慧所通达,是无漏智慧所觉知。这不同于凡夫的境界,是妄识所缘的。

  “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空性为什么又叫做法界?界是因的意思,即圣法生起之因。也就是说,无漏智慧是依空性生起的。

  “无我等义如理应知。”空性又可以叫无我性,又可以叫法性。此外,空性还有很多其他别名。

  乙三、空性差别

  云何应知空性差别?颂曰: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如水界全空,净故许为净。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

  空性有几种差别呢?本颂为我们解释了空性的差别。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空性差别简单说可分为两种,一是杂染,一是清净。对空性差别的说明,许多佛教论典都曾论及。如《成唯识论》讲到七种真如,《百法明门论》讲到六种无为。本论所讲的空性差别比较简单,仅分为杂染和清净两种。

  空性本身是清净的,不应该有差别,这里怎么又冒出两种呢?而且一种是染污的,一种是清净的。这就不太好理解,所以下面进行解释。

  “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这里把空性分成染位空性和净位空性,原因是“由分位别”,即根据空性处在不同位置而做的区分。空性在有垢位时,称为杂染;出离垢时,说是清净。空性在凡夫阶段,属于有垢位、杂染位。清净的空性被虚妄分别的客尘所覆盖,便以杂染形式显现。一旦将凡夫的妄执息灭,空性自然显现出来。这时的空性,才是“出离垢时说为清净”的空性。

  “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空性分为染净两个阶段,因此有些人就会认为,空性原来是杂染的,后来才转变为清净。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也不是。空性永远是清净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才有染净不同的说法,一是在杂染状态下显现的空性,一是在清净状态下显现的空性。杂染状态下显现的空性在有垢位,是凡夫处于生死流转过程中所认识的空性。有垢位的空性,由于被妄识所缘属于杂染,以虚妄分别的面目出现。而离垢位上的空性属于清净,是圣贤所证得的空性。空性虽然有两种,有杂染位的空性和清净位的空性,有有垢位的空性和离垢位的空性。事实上并不是有两个空性,无论从杂染到清净,还是从有垢到无垢,空性并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为了更便于理解,论中运用几个比喻加以说明。

  “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第一是关于水的比喻。水中若有尘垢就会浑浊,经过滤、消毒之后,水变得清净了。但是,脏水和净水并不是两种东西,并不是由浑浊的水转变为另一种清净的水。只是把客尘过滤出来,水就清净了。空性也是一样,在虚妄分别的状态下所见到的空性是有垢的。如果把虚妄分别中的妄识、妄相去除了,好像水经过过滤一样,所显现的空性就是清净的。第二是关于虚空的比喻。虚空中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遍布。一旦乌云被风吹散,蓝天自然就显现出来。乌云密布的天空,如有垢位的空性;万里无云的晴空,如离垢位的空性。另外还有关于金的比喻。含金砂的矿石中,同时还有很多杂质,经过提炼把杂质去掉,就能得到纯金。矿石中的金,如有垢位的空性;提炼过的金,如离垢位的空性。

  所以,空性只有一种,从杂染到清净,从有垢到无垢,只是过滤、提炼的过程,并不是本质的转变。

  乙四、十六空

  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等略义云何应知?颂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见此如理,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诸圣种性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本论将空的种类差别分为十六种。《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讲到空的差别,也是分为十六种。关于空的种类差别,《般若经》里讲得特别多,有十六种空、十八种空、二十种空等等。

  上面所列的三颂,主要解释了十六种空中的十四种。一方面解释十四种空的内容是什么,一方面解释为什么要观这些空。

  一、内空:“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什么叫内处?十二处有六内处、六外处。六内处是六根,即能食。平常说受用,如嘴巴能吃东西,是舌根的受用;鼻子闻到香味,是鼻根的受用;眼睛喜欢观赏风景,是眼根的受用;耳朵喜欢聆听音乐,是耳根的受用;也有人喜欢呆在舒适的环境里,是身根的受用;再有人喜欢忆念一些开心往事,是意根的受用。六根能够受用六尘境界,所以名为六内处。内是相对于外所说,外六尘不能受用境界,只有内六根才能受用六境。六处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所以说为内空。

  二、外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所食空,依外处说。外处就是六尘,是六根所受用的对象,因而名为所食。六尘也称为外六处,也是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说为外空。

  三、内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这里的“此”,指能食、所食,也就是六根、六尘所依止的色身生命。根、尘都不能离开五蕴色身,但五蕴色身也是依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因而说为内外空。

  四、大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器世间是有情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因而名为所住。器世间非常宽广,小至这个地球,大至整个宇宙。但这宽广的器世间并非像众生执著的那样,是永恒而实在的。事实上,它也是缘起的,所以称为大空。

  五、空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