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6

  ..续本文上一页佛说法之后,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虽然他们过去也造了许多生死业缘,但这些业在证果之后就无法产生作用了。

  “连缚故者,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连缚,即生死的联系,释十二支的取支。众生因为爱的力量,就会滋润生死。因为爱进一步的强化就是执著,而执著的实质就是取。对所爱产生的强烈执著,就是取的表现,从而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轮回不能自拔。取包括欲取、见取、我与取等。欲取,即对物欲的强烈执著。见取,即执著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我与取,即执著自我。由于取的力量,使我们对五欲尘劳的贪著很深,好像被绳子捆在一起,想分也分不开,分开就觉得难受。

  “现前故者,谓由有力令已作业、所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现前,释十二支的有支,即业与生死苦果的现前。有情未来生死苦果的现前要靠“有”。“有”指的是业有,爱、取两种心理状态能产生相应的行为,对贪爱的境界想方设法地占有。占有的过程,就是业力形成的过程。由爱取而造业,形成未来生死轮回中的推动力,这就是“有”。所以爱、取、有三支是生死流转的关键所在。无明、行等是过去世能造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的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的因。未来生死苦果的关键在于现在的爱取有。所以,能不能了生死不要问别人,问自己有没有爱取有。如果没有爱取有的存在,生死就能了。如果有爱取有,难免继续在生死中轮回。

  “苦果故者,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苦果,释十二支的生、老死二支。有了业有之后,必然导致未来的生死苦果。为什么把生死叫做苦果呢?因为生死让我们感觉非常痛苦,即“性有逼迫”。同时,生死并不是我们自愿的选择,而是在业力推动下身不由己。过去造的业,象债务一样等待偿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了很多债务,所以说人生是还债的人生,即“酬前因故”。

  “唯此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以上所说的十二因缘,由十二部分组成,名十二支。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使世人过得很不自在,很不安稳。

  以下对十二因缘进行归纳说明。分三种归纳方式:

  三杂染者。一烦恼杂染,谓无明爱取。二业杂染,谓行、有。三生杂染,谓余支。

  第一种,是把十二因缘归纳为三种杂染。“一烦恼杂染”,十二有支中有三支属于烦恼杂染,即“无明、爱、取”。“二业杂染,谓行、有”,行和有属于业力的范畴,业的产生是建立在烦恼杂染的基础上,由烦恼而造业。“三生杂染,谓余支”,而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生死苦果,由业力招感苦果。所以,烦恼、业力、生三种杂染构成有情整个生死的延续。由烦恼造业,由造业招感生死苦果。在生死果报中,又会产生烦恼并继续造业,继续招感生死苦果。如此,生死永无了期。

  二杂染者。一因杂染,谓烦恼业。二果杂染,谓所余支。

  第二种,是把十二因缘归纳为两种杂染,即因和果两部分,也就是因杂染和果杂染。有情在生死中,不论是种因也好,受果也好,都属于杂染的范畴。因包括烦恼和业杂染,果包括其余的生杂染七支,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属于生死苦果,苦果也属于杂染。

  七杂染者,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二牵引因,谓行。三将导因,谓识。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五受用因,谓触受。六引起因,谓爱取有。七厌怖因,谓生老死。

  第三种,是把十二因缘归纳为七种杂染。“一颠倒因,谓无明”,无明是不觉,因不觉而有颠倒认识,所以无明为颠倒因。“二牵引因,谓行”,行指业力,能牵引有情招感生死苦果。“三将导因,谓识”,识是将导因。因为识能引导有情在无尽生死中流转。“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名色、六处两支总摄有情生命的自体,为摄受因。“五受用因,谓触、受”,触、受两支使有情能受用境界,为受用因。“六引起因,谓爱、取、有”,爱、取、有是引发有情未来生死流转的因素,为引起因。“七厌怖因,谓生、老死”,生、老死是人人讨厌和畏惧的,为厌怖因。

  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

  这些杂染现象都是由虚妄分别的妄识而产生,都是由妄识所引起。所以,妄识才是根本。

  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

  《辨相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虚妄分别相,一是空相,即空性相。虚妄分别这部分内容到这里就讲完了,所以在此作一个总结。《辨中边论》有个特点,那就是每一品、每一部分讲完之后,都要总结归纳一下。

   “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虚妄分别相由这九相组成,文中分七相来阐述,还有两相是否漏讲了呢?不是。因为第一种有相和第二种无相所要说明的是同一内容,所以合为有无中道相。第六种差别相、第七种异门相则合为差别异门相,因为这两门也差不多,所以不分开讲。我这样讲并没有偷工减料,只是把九相合为七相来讲。

  

  甲三、空  相

  什么是空相?空所显的实相就是空相,和空性的意思一样。是否可以把空相叫做有相?也可以。从空的角度来显,就叫空相;从有的角度来显,就叫有相。因为它是有的实相、空的实相。不过,从空性的特征来看,叫空相比有相更为贴切。空相、有相,其实指的都是圆成实相,也就是真如相,是诸法实相。

  总  标

  如是已显虚妄分别,今次当说所知空性。颂曰:

  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

  论曰:应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说但由此相等五。

  这个颂是总标,首先对空相的内容总体介绍一下。空相到底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呢?一是“诸相”,说明空相的实质是什么;二是“异门”,说明空相有哪些不同的名称;三是“义差别”,说明空相有哪些差别;四是“成立”,说明如何成立空相的差别。“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现在所要介绍的空相,简单地说,大概有这么几方面的内容。

  “论曰:应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说但由此相等五。”所要说明的能取所取空性,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介绍。

  乙一、空性者何

  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颂曰: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

  空性到底怎么回事?说到空相、法性、真如,在佛法中往往喜欢用“非”字来说明。因为空相无法正面介绍,无法直截了当地说,只能采用否定的方式显示。比如眼前这个录音机,我们可以直接地说这录音机是什么样子。但是空性呢?它不属于凡夫思惟所能认识的境界,所以无法直接阐述,只好采用否定的方式,不是这样,不是那样。把思惟的局限及执著的落脚点一一去除,我们的认识自然接近于空性了。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什么是无二?即无能取所取。从依他起的层面说,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都是有的,是因缘的假有。可在空性的层面,依他起的一切差别相皆了不可得,所以说它是无。但这里不仅要否定依他起的假相,也要否定我们在依他起相上生起的我执和法执,因为二执纯粹是无中生有。无二,关键就是要否定二取执。

  “有无谓有二取之无。”什么是有无?谓有二取之无,二执是没有的。从空性的层面来看,二取也是空的。但空去二执后所显示的空性却是有的,所以叫有无。有无,即有空去二取之后的无。这里的无,指的是空性。空性虽然不是空的,却具有空的特征,因而有时也以空来表述空性。当然,这里所说的空不是相对的空,而是绝对的空。

  “此即显空无性为性。”空性是以无性为性。空性具有空的特征,所以空性是以无性为性。空性是要空去我执性、法执性,能执性、所执性,唯有在二执都空去的情况下,才能现量证得空性。

  “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所以说空相非有非无。什么叫非有?它到底是有还是无呢?是无。二有指能取、所取性,此二性是无,此为“无二有故”。

  “云何非无?有二无故。”那么,“非无”是有还是无呢?非无就是有。有什么呢?“有二无故”。二无即空性,也就是空掉能取、所取性之后显示的空性是有的。“此显空相非有非无”,由此显示空相是非有非无的。

  “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空性与虚妄分别相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它们的关系是“非异”或“非一”,既不能说是两个东西,也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为什么?

  “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果说虚妄分别和空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那么,虚妄分别相和法性就是异法,这是不符合正理的。正理就是真理。

  “如苦等性”,这是什么意思呢?苦从何处产生?从五蕴色身上产生。五蕴色身所产生的痛苦,与五蕴色身是两个东西吗?非也。因为五蕴色身所产生的痛苦,并没有离开五蕴色身,所以不能说是两个东西。同样,法性也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如果说法性与虚妄分别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那是错误的。

  “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如果说空性和虚妄分别相是一个东西的话,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第一个不良结果是“应非净智境”,也就是说空性不可以作为清净智慧所缘的境界。因为它是虚妄分别相的染污,怎么可以作为清净智慧所缘的境界呢?第二点是“亦非共相”。共相是事物一般、普…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